1、练(三十)17分的“论述类实用类选择题”每分都入账一、全取9分的论述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
2、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
3、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
4、、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
5、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解析:选AB项,曲解
6、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B文章第、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
7、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解析:选B从文章第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
8、大部分的文献资料。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解析:选AA项,无中生有。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二、选择不失分的实用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骑上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
9、程系的焊接馆。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八十岁了。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
10、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才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八十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
11、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选自陈璇不
12、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有删改)材料二: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
13、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选自没人能在西南联大混到文凭,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有删改)材料三: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
14、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
15、,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选自校友潘际銮院士: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凤凰网”2014年4月4日,有删改)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只是略微提及。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
16、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解析:选AB项,“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错误,材料一表现了潘际銮先生“壮心不已”,但没有侧重表现他“老而弥坚的精神”。C项,材料一没有回顾“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也没有再现“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D项,“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错误,材料三介绍了潘际銮创建我国第一、二个焊接专业,但没有记述其“艰难历程”。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
17、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至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C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E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解析:选CDA项,从文中看,潘际銮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自信更是其“年轻”的重要表现。B项,“学业大进”文中没有体现;老人们激动的主
18、要原因是对母校感情深厚,且当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与“学业大进”没有太大关系。E项,“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于文无据;两个“驱动力”的表述错误,文中为“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以此为依据强行将潘际銮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不妥。6.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 解析:解答这道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和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等。从潘际銮的表现可以看出,“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的基本含意是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表现方面,可以从潘际銮的做法入手筛选和概括,比如他对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上大学时选
19、择机械系,深造时又把焊接作为终身事业;再如他取得的成绩,建立中国大学第一、二个焊接专业,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最后,还要分析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上等。参考答案:基本含意: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表现:潘际銮先生的学业和事业的选择与祖国紧密关联。考上西南联大,受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选择机械系;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潘际銮意识到焊接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选择了焊接作为终身职业。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他是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先后在哈工大和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焊接专业;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并为高铁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潘际銮先生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上。(答出“基本含意”给1分,答出“具体表现”给3分,答出两点即可) 易错分析把握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语句的深刻含意和具体表现,一般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把握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如这句话中的“焊”的意义等;二是筛选与语句表述的内容或意义密切相关的事件,如与“焊”关联的内容,像潘际銮选择机械系、建立中国大学的焊接专业以及他工作的快乐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