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骄子之路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三现代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10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东西方世界课时强化演练201701070310.doc--点击预览
- 骄子之路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三现代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11二战后东西方世界的新变化课时强化演练201701070311.doc--点击预览
- 骄子之路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三现代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1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课时强化演练201701070312.doc--点击预览
- 骄子之路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三现代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1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课时强化演练20170107031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课时强化演练 1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东西方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6·河北冀州)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解析:材料展示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只有 D 项符合要求。A、C 两项是新经济政策,B 项是工业化建设。答案:D2.(2016·宜春四校模拟)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解析:工业化时期,苏联为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命令地方单一经济,导致比例失衡,而且收入主要归国家所有,这就表明忽视了地方利益,使中央地方利益分配失衡,所以 A项正确。B 项材料没有体现,C 项表述与材料一致,但属于简单重复,D 项属于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答案:A3.(2016·河北南宫模拟)“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这些内容应出自(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战后资本主义调整 D.中国三大改造解析:从材料中的非国有化,可以排除 D 项。从保持国家经济命脉来看,基本可以排除 B、C 两项,因为他们是私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在 A 项中才有如材料所述状况。答案:A4.(2016·浙江丽水模拟)苏俄(苏联)历史上先后出现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著名的领导人,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B.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C.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D.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解析:本题在考查苏联各个时期的基本状况,结合所学知识,A、B、D 三项符合史实;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是勃列日涅夫,所以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5.(2016·山东实验中学模拟)当时社会“解决巨大的任务要求具有动员型的国家政治体制的保证。……这种把强制手段和焕发出的热情相结合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在 20 年代末面临的问题。 ”上述评论所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苏联的斯大林体制 D.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解析:属于材料中所述的“高度集中”特点的只有 A、C 两项,再结合“解决了国家在20 年代末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排除 A 项,因为 A 项是 1918~1921 年实施,与题干限制不符。答案:C6.(2016·山东押题卷)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反复告诫全党,不要“装腔作势” “妄自尊大” “应该抛弃浮夸心理” “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 ,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这表明列宁当时( )A.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C.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 D.希望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步伐解析:时间是 20 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从“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 “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可以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确立是要实施新经济政策。对于列宁而言 A、C 两项是原则性的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就是列宁认识到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的脱离现实的严重弊端。答案:B7.(2016·锦州检测)“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44 年,美、英、中等 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这段材料中提到了美元两度贬值,其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解析:结合政治经济尝试的内容,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1933 年是处于经济大危机期3间,通过美元贬值争夺国际市场。1973 年,又出现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再次贬值,从而提高价格刺激出口。从时间角度分析,B、C、D 三项不符合 1933 年的现实。答案:A8.(2016·浙江丽水模拟)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C·泰维斯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过渡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下列史实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C.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D.中共中央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学习苏联工业化经验,所以 A 项不对;中国的公私合营是把工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公有制,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公有制和计划为主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规律,所以 C 项正确。八字方正前后都是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手段。答案:C9.(2016·湖南长沙模拟)1933 年 8 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解析:五年计划模式也是人类进行经济建设发展道路上的探索。A 项错误,在于世界潮流。材料把五年计划说成是实验,就是肯定了这种探索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所以 B 项正确。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B10.(2016·成都模拟)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 “在苏联,约有 2/3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这表明当时苏联( )A.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 年代苏联进行大规模工业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空前的大危机,各资本主义争夺国际市场,才有了材料所述,因此当时苏联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A、B、D 三项都不符合史实。答案:C411.(2016·保定高三摸底)下表为 1933~1939 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年份 金额(美元) 年份 金额(美元)1933 1 223 329 000 1937 2 653 918 0001934 2 380 865 000 1938 3 236 600 0001935 2 532 512 000 1939 3 185 447 0001936 3 119 013 000该表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得到运用B.美国财政赤字现象有所减轻C.新政规范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秩序 D.新政的着眼点是缓解供需矛盾解析:材料展示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大力对于经济的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所以B 项错误,数据无法体现出 C、D 两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加大干预就是体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答案:A12.(2016·河南名校)19 世纪末,田纳西流域是有名的贫瘠地区。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国会两次通过在此修建发电站的立法,先后被柯立芝和胡佛总统两次否决。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提出了田纳西水库的综合治理工程。罗斯福实施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自然环境 B.利用水力资源C.扩大用电范围 D.改善人们生活解析:材料涉及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修建水利工程。虽然说 A、B、C 三项都是修建水利工程能起到的作用,但是要注意联系危机的社会现实,因此只有 D 项更能符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6·甘肃西北师大附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1650 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 1451~1500 年物价的 3.31 倍。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而且,还须看到,1600 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毫不奇怪,17 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5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 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 1935 年 11 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 1 先令 2.5 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 1935 年之币制改革,亦无 1937 年之抗战。 ”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 1935 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 年之抗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货币变化的因素。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白银大量流入欧洲。作用: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向美洲的移民;推动了社会的转型。(2)目的:防止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巩固统治。理解: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成功集中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3)因素: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国内政局等。14.(2016·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 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 1929 年下降了 46. 3%。经济被抛回到 1913 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 1933 年将近 1 300 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 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止足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 1920 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 1920 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 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 6%,甜菜不到 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 1913 年的 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列宁自己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6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 ”1920~1921 年初,50 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答案:(1)表现:受危机打击最重;金融系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危机加重;罗斯福:采取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2)积极:使苏俄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消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结束继续将其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对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经济。(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合理运用;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从实际出发;要激发生产者积极性。1课时强化演练 11 二战后东西方世界的新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6·长沙模拟)有历史学家认为 20 世纪开始于 1914 年,结束于 1991 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解析:很显然 1914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有的欧洲主导的世界政治格局动摇;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两大事件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1914 年对于 B、C、D 三项无意义,没有什么显著变化。答案:A2.(2016·南阳模拟)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解析:材料主要介绍的是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不仅影响穷人,最终也会影响资产阶级。所以应该适度遏制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以 A 项正确。B、C 两项对于材料来说无从谈起。只是 D 项有点意思,但是过于宽泛,A 项更加准确。答案:A3.(2016·福建莆田)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解析:从地点上看是欧洲,又是“人道主义” “经济需求” ,联系所学应该是马歇尔计划。它实现了援助欧洲、拓展市场、对抗苏联的多重目的。但同时苏联也出台了“经互会” ,所以只有 D 项符合要求。是西欧,不是欧洲,A 项错误;奠定战后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B 项错误;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抗是北约和华约,C 项错误。答案:D4.(2016·湖南长沙模拟)据下表可以推知,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初( )国家或区域集团组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 1960 年后的变化欧洲共同体国家 欧洲共同体国家美国经互会国家亚太地区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1960 年 20 2053 11 1321982 年 52 40 13 23注:国民生产总值为 100。A.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 B.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C.亚太地区尚未吸收科技革命成果 D.新兴工业国兴起缩小了南北差距解析:结合表格中的数据,1960 年仍然是美国一家独大,优势明显;1982 年,数据变化说明美国的优势在降低,日益受到来自多方的挑战,所以 A 项正确。材料讲实力,B 项讲联系,错误;C、D 两项表述错误。答案:A5.(2016·北京海淀三模)右面一幅漫画旨在表现( )A.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B.欧盟与美国金融领域的竞争C.美国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D.欧共体经济上与美国平分秋色解析:通过漫画图示来看,能够直观看到欧元与美元进行争夺,所以 B 项正确。欧元问世于 1999 年,所以 A 项错误在于开始摆脱;苏联解体于 1991 年,所以 C 项错误;通过表情,争夺过程中,欧元眼冒金星,明显实力不济,所以 D 项错误。答案:B6.(2016·成都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A.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 B.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C.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调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选 B 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获得的利益及扩张的力度是最大的,但是,经济全球化不是美国一国的全球化。C、D 两项的时间不符合题意。A 项正确,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即推动经济全球化。答案:A7.(2016·河北南宫模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指出:“与 19 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非和拉美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3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有效。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产品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B.作者极力主张全球范围内废除贸易保护主义C.批评了有关国际机构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D.痛斥当今国家采用战争手段扩大市场的行为解析:材料认为造成现在与 19 世纪的殖民扩张时代一样不平等贸易局面的原因,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财政手段不能正确发挥作用,所以 C 项正确。A、D 两项表述明显错误,B 项忽略了材料突出强调的金融组织的作用。答案:C8.(2016·安徽师大附中)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它们分别是( )时间 地点 事件1930 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马斯河谷事件”20 世纪 40 年代初 美国洛杉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 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多诺拉烟雾事件”1935~1956 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水俣病事件” “水俣病事件”上述事件说明( )A.工业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B.科技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C.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环境问题越严重 D.人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析:材料介绍的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从而为人类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所以 D 项正确。A、C 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而错误,B 项环境问题的严重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关键是理念模式。答案:D9.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 ,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 的正确认识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 “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C. “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D. “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技术统治”其实就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以适应二战后国家对于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调控功能,所以 C 项正确。A 项错误在于普遍,因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这种新模式;B 项表述过于绝对;D 项不能认识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4答案:C10.(2016·河北冀州)1961 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解析:通过时间来看正是两极格局时期,肯尼迪的社会改革被国会否定,但是科技军事方案却通过,就是受到当时美苏对峙的影响,所以 B 项正确。知识经济是 90 年代,A 项错误;C、D 两项与材料表述无关。答案:B11.(2016·河北冀州)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 。该理论(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解析:本题介绍了物理学上的全新的时空观念。A 项错误在于微观世界,时空属于宏观世界;B 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C 项表述与材料时空倒置。科学的变化往往引领人们思考问题角度方式的思维变化,所以 D 项正确。答案:D12.(2016·安徽师大附中)2015 年,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A.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据科学实验 B.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C.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解析:A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适用于近代物理学;B 项表述错误,爱因斯坦质疑的只是量子理论的一种现象,不是量子理论;D 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事实。科学实验得来的证据最具有说服力,所以 C 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6·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材料:全球人口迁徙模式(1650~1940 年)(下图) 5——[美]坎迪斯·古切尔等著《全球文明史》 根据材料,至少提取其中人口迁徙的两种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些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答案:示例:情况一:17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末,一千多万非洲人迁移到美洲地区;情况二: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期,近五千万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地区。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掠夺,美洲印第安人人口急剧下降;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经济不断开发和发展的需要,黑奴贸易把大量非洲黑人掠卖到美洲;工业革命带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14.(2016·河北冀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 1938 年至 1984 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1938 年 1948 年 1984 年产业 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第一产业 94.9 5.3 112.3 5.6 34 1.69第二产业 871.6 49.1 973.9 48.9 721.5 33.2第三产业 909.8 45.6 904.8 45.5 1 415 65.2——摘自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材料二:1944 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 5 岁到 16 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 38000 所中小学,1100 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1948 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 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 134.2 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 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 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 235.4 万人,到 1984 年增加到 334.2 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6数 1984 年比 1948 年增加了 4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 1948 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摘自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材料三:面对当前衰退的经济形势,美国政府深信衰退是由“去工业化”引起的,因此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此时美国又恰巧具备了再工业化的客观条件,因此再工业化迅速发展。其余发达国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再工业化成为热门话题。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逐步显现其对本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同时,因为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美国再工业化正引发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应深入思考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寻求妥善的应对策略,促进自身发展。——摘自曹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原因并对再工业化战略下个定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第三产业的认识。答案:(1)特点: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原因:①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②福利国家的发展;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的变化。(2)原因:①“去工业化”引起经济衰退;②美国具备再工业化的客观条件;③过分重视第三产业带来一系列弊端;④维护美国经济安全的需要。定义:指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支持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即回归实体经济。(3)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②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不应削弱第一、二产业。1课时强化演练 12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 年)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6·河北冀州)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 ”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此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完成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解析:很显然这是建国初期中共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B、D 两项从时间和内容上与材料背离。材料无法判定是在 1956年之后,所以无法为 A项提供证据。答案:C2.(2016·浙江丽水模拟)1893 年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规定: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云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且水陆各军及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1950 年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 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列表述与材料意思相符的是 ( )①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 ②俄国是当时最重要的侵华国家 ③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④一边倒政策被废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结合材料时间 1950年排除④。关键是②,1893 年,当时清政府要面对的主要对手亚洲的日本,所以②表述错误,排除 A项。材料中一让一收,正好体现①③。答案:C3.(2016·江西上饶模拟)有学者指出, “20 世纪 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的威胁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 “双百”方针的提出—罗斯福新政B.人民公社化运动—福利国家C. “双百”方针的提出—福利国家D.人民公社化运动—罗斯福新政2解析:首先 50年代的时间限制,所以轻松否定 A、D 两项中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从“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来看,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缩小自由,排除 B、D 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双百方针强调文艺自由,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答案:C4.(2016·哈尔滨模拟)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 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 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 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 100多条。这一过程( )A.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石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解析:解答本题主要从数字上突破,宪法制定广泛吸收民意,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 C项正确。A 项表述正确,但是不能体现出来主题;B 项是讲政协;D 项表述提出是十五大。答案:C5.(2016·山东押题卷)1958 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粮食供应的制约 B.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C.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D.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解析:结合时间 1958年,从而否定 C项。材料主要讲以法规的形式限制 “农转非” ,很显然城镇出现了问题,不能满足随意迁移农村人口,所以 A项正确。答案:A6.(2016·浙江丽水模拟)20 世纪 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变革生产关系 C.开展“大跃进”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对于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由农民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 B项正确。答案:B7.(2016·浙江湖州模拟)下图贴切反映了某次国际会议的主题。这次国际会议( )3A.推动新中国出现建交高潮B.体现亚非拉团结反殖精神C.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解析:关键是读懂漫画的主旨是在二战后亚非地区很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很显然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亚非会议,B 项如果没有“拉”将非常准确,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选 A项。C 项是指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不结盟运动包括欧洲国家南斯拉夫,D 项错误。答案:A8.(2016·哈尔滨模拟)读下列表格,导致表中城市区域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后 ( )1948年 1957年区域 设市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比重设市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比重东部地区 26个 46.6% 73个 41.5%中部地区 22个 36.2% 73个 41.5%内部地区 10个 17.2% 30个 17%A.地方政权普遍建立 B.三大改造全面展开 C.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解析:结合表格中时间 1957年,属于一五计划完成时期,A、B 两项都是在大概 1953年,所以排除 A、B 两项;C 项表述看似符合时间,但是表述程度过大;通过一五计划,相对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所以 D项正确。答案:D9.(2016·山东押题卷)中美会谈后,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写道:“我们(中美)一致认为日本的扩张主义是危险的,但是在如何加以防范的问题上意见却不统一……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抱有很强的成见,有着矛盾的感情。 ”由此可见当时( )A.中美出于防范日本而改善关系 B.中国对战后美日同盟关系持反对态度4C.美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起重大作用 D.中美有意共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兴解析:不要被材料的假象迷惑而违背基本事实,所以 A项错误。材料中中美一致认为的是日本“扩张主义是危险的” ,所以 D项正确。C 项表述与材料无关。B 项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答案:D10.(2016·山东实验中学模拟)下表是 1953~1965 年我国资金的流动情况,其变动反映正确的是(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1.418.4 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53.733.7 33.6A.1953~1965 年变动是生产资料土地经营权变所有权B.1953~1957 年变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1958~1962 年变动是执行八大的正确经济建设方针D.1963~1965 年变动是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解析:在 1953~1956 年农业土地生产资料所有权已经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错误;1953 年~1957 年是一五计划,工业化方面就是为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B 项正确;1958 年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泛滥,所以 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 1978年之后,所以 D项错误。答案:B11.(2016·甘肃西北师大附中)1955 年 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 年 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C.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D.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解析:粮票是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计划经济的产物,90 年代,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粮票退出历史舞台,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所以 D项正确。答案:D12.(2016·河北冀州)1956 年 12月毛泽东主张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存在,并且说这就是中国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主张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处于相同背景 B.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C.探索与苏联经济体制不同的道路 D.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要知道材料所说的“国家市场”就是计划调节的国营经济, “自由市场”才是市5场经济。就当时而言,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国主张“自由市场”的存在发展,所以 C项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是要恢复发展经济,我国此任务已经完成,A项错误;B、D 两项表述错误,因为实际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单一的计划经济。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6·山西榆社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片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和现实信息。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及预测图。 从图片中任意提取两个信息进行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新中国以来的人口问题谈谈认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的能力。考生可以提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如从不同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中国人口红利的发展情况方面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认识注意从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关系、社会保障体系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思考。答案:层次一:提取信息,并进行说明。信息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 20年,中国人口增长迅速。说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对世界战争的忧虑,政府鼓励人口生育;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当时的人口理论不成熟,受意识形态的干扰较大。信息二:20 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率不断下降。说明:20 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下降,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信息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口红利得到了最大释放,当前已进入历史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中国人口的增长基本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以后低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减少,老年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层次二:针对新中国以来的人口问题谈认识。6认识: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实现“老有善养” 。14.(2016·江西南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中华民国时期。1947 年 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正式建厂,它是江铃集团的前身。到了 1949年 4月,南昌汽车保养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配厂。1958年 5月,南昌汽车修配理厂试制成功一辆“英雄”牌三轮汽车,当年又试制出一辆 2.5吨“英雄”牌载重汽车。1962 年,南昌汽车修配厂更名为南昌汽车修理厂;并且于1967年再次更名为江西汽车制造厂。而过了一年的时间,江西史上第一辆自己制造的井冈山牌汽车即宣告诞生。1969 年, “生产 500辆井冈山牌汽车”的报道刊登在当时极具权威的党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上,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1972~1980 年,江西汽车制造厂先后试制并小批量生产井冈山牌 JX-131 型载重 3吨、JX-133 型 2吨和 JX-142 型 3吨载货汽车。不过由于井冈山牌汽车制造成本比同类产品要高,而价格却卖得便宜,加上销路不畅,造成企业严重亏损。从 1968年制造汽车开始便连年亏损,到 1984年这 16年来累计亏损达到 5 600万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亏损户。1984年,通过“技贸结合”的方式,率先引进日本五十铃汽车全套的驾驶室模具、焊装夹具、测试线技术和关键设备。1985 年 5月,第一辆蓝色的双排座轻型卡车正式下线,江西汽车制造厂也开始了继续发展的道路。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江西汽车制造厂于 1992年开始股份制改造。1993 年 4月,江西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汽车株式会社、伊滕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组建江铃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拥有其中 75 010的股份,日本五十铃拥有另外 25%股份中的 12.5 %,日本五十铃与江铃集团进入技术、资本、管理的全面合作时期。 (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江铃汽车发展历程。(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铃汽车 1984年以前亏损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铃汽车 1984年后扭亏为盈的原因。站在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振兴江西汽车工业的认识。答案:(1)由民国时期汽车修理厂发展而来;汽车制造成本高、规模小、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合作,向现代企业迈进。(2)原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动乱的社会环境;技术落后,成本高。(3)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向日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股份制企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江西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技术创新;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