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招行何互眍 文档编号:21817978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

2、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

3、颂扬遵循道德的人。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 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 道德完善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关键D. 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荀子颂扬遵循道德的人,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对个体应当自觉追求道德自律的强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平等的意义;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德完善对实现政治统一的作用;D选项错误,这些思想观点并非只针对国君,而是对社会中所有成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

4、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下同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A.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B. 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民贵君轻C. 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D. 提出以法治国,强化君主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故C项正确;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故A项错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民贵君轻,故B项错误;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强化君主权威,故D项错误。4.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

5、”思想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答案】A【解析】【详解】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排除D。5.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A. 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 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C. 追求个人品德的

6、重要性D. 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答案】A【解析】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思想把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的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及以后,B不正确;材料强调,追求个人品德完善的最终目的在于治理国家,C不正确;材料是针对民众或知识分子而言,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D不正确。6.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

7、,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B.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D.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D正确。墓葬出土的实物也属于记载的文字资料,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A排除。史记也不是关于孔子出生时间的一手资料,故B排除。两个材料相

8、矛盾,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故C排除。7.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

9、思想主旨。8.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答案】A【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9.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

10、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A. 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 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 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 各家思想大多源于儒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诸子百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说明其学说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学派内的分化,这与礼乐制度的分崩离析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并非大多源于儒墨两家。故正确答案

11、为B选项。10.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

12、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 由“无为”发展为“有为”B.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 由批判政治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D. 将儒家思想由哲学上升为宗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先秦儒学主张推行德治、仁政,反对暴政。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为”是道家的主张,

13、与儒家无关;B选项错误,先秦儒学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不是汉代儒学的特征;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并未上升为宗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

14、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3.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此思想A. 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B. 说明“天”为君主服务C. 神化了皇权专制统治D. 强化了君臣的尊卑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如果帝王对国家治理的好,天就会以“美祥”来褒奖,如果治理的不好就会以“怪异”来“谴

15、告”,这就是要求帝王能够行“仁政”爱百姓,因而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天有独立的意志”可知天不是在为君主服务,而是君主服务于天;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要求帝王避免受到天的“谴告”,不是神化皇权专制;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尊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16、依据材料可知,太学子弟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结合所学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因而儒学在入仕中获得了特殊地位,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得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不是材料中措施实施的结果;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世俗化;C选项错误,太学教授的是儒家经典,不是科学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 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 )A. 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17、B. 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 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 推崇孔子礼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东汉顺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术16.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 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D.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答案

18、】C【解析】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是宋词集;法华经是佛教的经典。这位南宋的道士去世时拿着儒、释、道三教经典,说明出现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四部作品除了法华经外没有外文作品;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错误,本题体现的是融合。17.“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A.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B. 出现“理即天道”和“心即是理”两大体系C. 提出经世致用理念D. 重新恢复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在吸收佛

19、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理即天道”,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已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新理解”;C选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虽然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A. 儒学发展依靠的力量发生转变B. 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C. 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基本完成D. 程朱理学与心学本质差异巨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

20、知,陆九渊施教对象由士扩展到一般民众,使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普通大众也可以发明本心,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学发展依靠力量的变化;B选项错误,儒学理论的思辨性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心学对理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两者差异巨大,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9.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 孟子在儒学的

21、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 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C. 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 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答案】D【解析】孟子在宋代被推崇说明孟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有契合之处,符合当时人们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不能揭示出为什么宋以前孟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B选项只围绕着朱熹一个人,而且目的分析也有错误,不是仅仅为了自身修养;C选项错误,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是孟子被提升地位的原因。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认清楚本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宋代孟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不是其他时代。这个问题是绕不

22、开的,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够体现出这一内容,必须选择解释这一问题的选项。20.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孟子传统的民本思想,B正确;“君为臣纲”体现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A;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C;明清思想家批

23、判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分析解答。21.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是A. 提倡经世致用B. 反对君主专制C. 批判宋明理学D. 追求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

24、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2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 痛斥了君

25、主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2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 便于提高君

26、主的执政水平【答案】D【解析】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24.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李贽形象形象

27、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岛田虔次这反映出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 历史解释是造成史实模糊的根源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源于史料匮乏【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同的评论者对于李贽的看法也不相同,这说明时代立场不同会影响历史解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

28、同的时代立场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不是历史叙述应该尊重历史事实;B选项错误,造成史实模糊的根源不是历史解释,而是史料匮乏;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时代立场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不是史料匮乏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5.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A. 程颐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良知还自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心学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明王艮思想受到王阳明思想影响,故C正确;程颐、朱熹不是心学代表,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AB;顾炎武

29、提出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D。26.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 继承了格物致知的研究方法D. 力图深刻反省明亡的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都强调研究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为现实所用。结合明朝灭亡的时代背景可知,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力图深刻反省明亡的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末清初的思

30、想家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反对清朝统治,并未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变革;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格物致知方法的继承。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7.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早期民主思想,没有体现出理学和商品经济,故A、D错误。封神演义是士大夫所写,因

31、此体现出的是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而不是市民阶层的观点,故C错误。根据材料“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和材料中体现的反抗精神,可以看出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故B正确。28.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此观点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 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 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D. 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夫之的“理欲一体”观,此观点一方面承认“天理”与“人欲”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人欲与天理的对立,体现了儒学思想在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新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

32、A项正确;虽然明清启蒙思想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内容,但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非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是对朱熹理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并非彻底的否定,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利于人性的解放,但不是在肯定人性解放,D项错误。29.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

33、变迁,排除A;材料“儒教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可知B项中的“出现质变”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儒教在夏商周,是原始儒教以后,是国家宗教”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C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孔子被神圣化”不符,故排除。30.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A. 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B. 思想中包含理性的内容C. 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D. 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

34、者生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根据材料“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见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包含了崇尚人的理性思考的一面,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界问题,排除C;材料未体现教育的作用,排除D。31.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A. 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C. 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D. 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35、知识即美德的思想,并不能反映出知识是人生存之本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哲学的研究对象,故B项排除;材料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不相等的,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故D项正确。【点睛】“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是关键信息。32.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这说明A. 思想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B. 古希腊社会矛盾持续激化C. 人文主义者言论的虚

36、伪性D. 人文思想希腊影响力有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者都是天生的,而且自由人奴役奴隶是对奴隶有益的也是正义的。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生活在盛行奴隶制民主的古希腊,属于奴隶主阶级,所以亚里士多德支持奴隶制的思想意识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论述奴隶制的合理性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C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不能代表所有的人文主义者;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是人文思想在希腊影响力有限。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3.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

37、)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B. 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C. 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 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B【解析】“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表明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B正确;A D材料未体

38、现,排除;C中“普遍接受”太绝对,排除。34.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上述变化表明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B. 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会C. 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D. 印刷引入促进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故A正确;B属于宗教改革影响;

39、C和D与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不符合。35.意大利人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A. 理性主义占据主导B. 宗教改革正在进行C. 人文主义流行D. 无神论已经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说明14-15世纪意大利人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对人的关注超过了对神和宗教的关注,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C项正确;A项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B项是16-17

40、世纪发生的,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无神论的思想,故D项排除。【点睛】“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解题的关键信息。36.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A. 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 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C.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D. 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教

41、会神学的束缚,教会人员不会成为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选项错误,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享受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必然会与基督教发生冲突;D选项错误,基督教并未助力文艺复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7.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A. 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C.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答案】A【解析】根据“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

42、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说明文艺复兴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创造了现实生活、人应该享受现实生活,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正确;材料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无关,排除CD。38.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A. 现世主义B. 通俗化倾向C. 古典主义D. 神权与政权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

43、培养商人的儿子,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合格的市民,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说明文艺复兴主张现世享受的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现世主义,并不是通俗化倾向;C选项错误,复兴古典主义只是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人文现世主义;D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局限于社会的上层,并未出现大众化的情况,也没有体现神权与政权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9.“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Il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

44、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C.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D.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钟表在之前是属于教会的奢侈品,“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反映出钟表是神圣的代表,题干中大主教下令灌热铅入钟表师的双眼是为了防止再制造如此精准的天文钟,教会以这种手段垄断报时的权力。而1530年,第一只怀表的出现,使得计时器真正“便携”,开始趋于平民化,这表明此时已经突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这强调的是教权地位的下降,教会不能再如以前专横压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刻意强调科技的发展。文艺复兴与题意无关。

45、故ABC排除。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530年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比较后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教权地位的下降。40.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己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二人的主张都A. 体现了崇尚现世享乐的价值观B.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 有利于打破宗教的思想束缚D. 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答案】B【解析】路德和加尔文均是宗教改革的推动和提倡者,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

46、度的思想斗争,所以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故B正确;A和D是文艺复兴主张;宗教改革是打破宗教特权统治,故C错误。4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教。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B.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C.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D.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支持其主张,说明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A项只符合材料中部分信息“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但与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目标,而是强调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B项错误。D项是宗教改革的意义,但与材料强调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不符,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等,紧扣宗教改革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2.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