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砀山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
2、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
3、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
4、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1. 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
5、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B. “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C. “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D.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B. 文章第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C. 文章第段
6、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C. 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D. 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
7、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答案】1. B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错,“只会”一词太过于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8、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中“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于文无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9、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张冠李戴,不是“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而是“接受者”。B项,无中生有,没有“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C项,知音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于文无据。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
10、,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
11、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
12、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此生致力传国学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
13、读书为官”的初衷。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
14、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
15、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主张。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
16、,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砖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
17、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相关链接】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18、南怀瑾的一生不能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4. 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5. 作为一位学者,南怀瑾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6. 南怀瑾先生的讲学风格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讲学风格的评价。【答案】4. 出版数百种著作,流通世界,在华人社会掀起国学热。在普及传统文化上起步早,范围广。推广儿童读经运动,亲自选编教材。设立
19、“十方书院、太湖大学堂”等文教机构。资助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配合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5. 学行一致、知行合一。他受家风的影响,谨遵父亲的教诲。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他质疑朱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提出自己个性化解读;在讲学时有自己的风格。淡泊名利,大度包容。他“不问禄位问功德”,对他人的质疑看得很淡。志存高远,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从小就志存高远,半个多世纪以来漂泊四方,传播传统文化。 6. 特点:融汇文史哲艺道,旁征博引。不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流派限制,不在意细节是否精确。信手拈来,不拘一格。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评价:可以持肯定态度。这种讲学风格融合经史,不拘一格,是对传统的创新
20、。这种讲学风格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考虑到了普通人的感受,是一种更高的讲学境界。也可以持否定态度。这种讲学风格很随意,不严谨,不符合学术规范。这种讲学风格曲解了原作,无法带给听众正确的认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明确题干要求,问题要求“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筛选出南怀瑾先生致力于传国学的具体表现。而“国学”是指那些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精华的东西。弄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事例,然后概括作答即可。本题中,文中第四段提到“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
21、言流通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再如,“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但这两个例子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那就是讲解经典著作,传播经典著作,掀起国学热。所以在答题时,相同的答案应当合并作答,不同的答案分点作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可以借鉴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文章中找句子,然后概括作答。从原文“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
22、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可看出:南怀瑾先生学行一致、知行合一。从原文“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可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从原文“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可看出:南怀瑾先生淡泊名利,大度包容。从原文“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可见:志存高远,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传承。【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
23、生筛选文章信息、探究文章中人物讲学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文章中找出信息句,然后结合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治学态度等对人物进行深层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分析南怀瑾先生的讲学风格,通过对全文信息的筛选,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信息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可见:融汇文史哲艺道,旁征博引;“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可知:不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流派限制,不在意细节是否精确,也可看出:信手拈来,不拘一格;从“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
24、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可看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第二个问题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讲学风格的评价”,关于评价,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持肯定态度,主要是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但这种做法曲解了原作,无法带给听众正确的认识。如文中“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而“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学风格,能顾及到大众,但从反向思考的话,这种讲学风格太过随意,不合常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25、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
26、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
27、,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7. 下列加点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相如廷叱之。廷:朝廷,名词用作动词。B.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之为羞,使动用法。C
28、. 皆为陛下所成就。这是一个倒装句。D. 扶辇下除。下除:下台阶。下,名词用作动词。8. 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B.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C.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D.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9. 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
29、一向交情深厚。B. 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不怨恨朝廷,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C. 李陵为劝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与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可能已改嫁,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是死是活;暗示苏武回去也不一定能确保平安。D. 李陵被苏武的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答案】7. D 8. B 9. C 10. 我们之所以离开我
30、们的亲人和亲戚而来侍奉你的原因,只是仰慕你的高尚的节况且(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朝令夕改),无罪而被灭族的就有几十家。【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廷:在朝廷,名词用作状语。B项,羞:以之为羞,意动用法。C项,皆为陛下所成就。这是一个判断句。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
31、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这段话是说“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其中,“孺卿”“宦骑”都做句子主语,之前都应断开,排除A、C;“河中溺死”是“驸马”的行为结果,“亡”是“驸马”的行为结果,因此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32、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同时出使匈奴”错,是李陵先去的匈奴;B项,“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无中生有;D项,“诀别自刎了”错,李陵没有“自刎”。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之所以的原因;“亲戚”, 亲人和亲戚;“事”,侍奉;“徒”,只是;整个句子是判断句。第二句中,“春秋”,年事;“亡”,通“无”,没有。【点
33、睛】参考译文: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
34、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
35、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
36、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
37、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
38、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12.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案】11. B 12.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
39、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理解有误。“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
40、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对比阅读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相同点,考生要注意题干要求: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
41、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考生要从体裁、内容、写法三个角度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从体裁上要注意和“题裁”的区别,“体裁”是指诗歌的外在的结构。内容上要注意两首诗歌都是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从手法上两首诗都是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崔护诗是拿去年的“人面如桃花”和如今的“人面不知何处在”进行对比。赵嘏的诗是将“人不在”和“风景依旧”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是通过对比,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总之,
42、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作答这类试题了。(三)名篇名句默写13.名篇名句默写(1)柳永的雨霖铃下阕,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最使人触动离愁别绪的两句: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解释之所以躲避廉颇真正的原因是:_。(4)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用刘备等人的典故讽刺哪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三句是“_”。(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6)苏轼定风波中表现其人生态度的两句词是“_”。【答案】 (1).
43、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2).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5).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豪”“羞”“戈”“蓑”,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
44、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
45、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
46、“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C. 杜甫是
47、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16. 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D.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答案】14. C 15. D 16. A【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选“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先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