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局势(课件+习题)(打包4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局势课件习题打包4套.zip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局势课件习题打包4套.zip
2016102802100.ppt
201610280233.doc
201610280234.doc
201610280299.ppt
  • 全部
    • 2016102802100.ppt
    • 20161028023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234.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299.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 (通史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局势 第 29 讲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 “(20 世纪)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保罗·约翰逊《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解析:选 D。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在 80 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 20 世纪 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 D 项。2.(2016·河北名校联盟质检)某位学者在 2015 年 12 月说到,经过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 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解析:选 A。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 “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 ,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 B 项错误;当今时代,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C 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都不符合,排除;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 D 项。3.(2016·河南开封模拟)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 ”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解析:选 A。从材料信息看,该经济学家认为,只有“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选 A 项。B 项表述说法过于绝对;C、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4. “金砖国家”是指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个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及后加入的南非共五个国家,通过金砖会议商讨合作、协调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对抗超级大国美国2B.金砖国家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五国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D.中国是金砖国家中的盟主,在协调一致立场和行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析:选 B。金砖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它们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金砖国家间的合作推动了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故选 B 项。A 项中“对抗超级大国美国”与史实不符,C 项中“五国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与史实不符,D 项中“中国是金砖国家中的盟主”与史实不符。5.东欧一家报纸在对德国总理访问时说:“我们放弃十字架(欧洲对外侵略的象征),我们期待投资。只有一件事情才能不被跨国公司支配,就是不被跨国公司投资。 ”以下对该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欧主要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B.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与意识形态无关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D.跨国公司阻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解析:选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材料中“就是不被跨国公司投资”可知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带来的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担忧,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东欧主要国家期待投资,可见其对经济全球化持欢迎的态度,故 A 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差异仍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交流,阻碍经济全球化,故 B 项错误。6.1994 年《APEC 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不晚于 2020 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经济不迟于 2010 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 年实现这一目标。 ”这表明 APEC 成员国(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解析:选 A。 《共同宣言》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 APEC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 A 项正确;APEC 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APEC 成员国之间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故 C 项错误;《共同宣言》并非法律文件,故 D 项错误。7.有人在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时说: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存在着美加之间的“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又存在着美、墨与加、墨之间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欧盟或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看起来有些“另类”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A.三国的合作向政治一体化发展B.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D.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解析:选 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 “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是指美国和加拿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 “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则是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故选 C 项。 8.(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2013 年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晤时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 2015 年 6 月 29 日,有 57 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亚3投行的成立对于世界而言,有利于( )A.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有序发展B.中国和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C.推动中国全方位外交事业发展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解析:选 D。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亚投行的成立对于世界而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 D 项。亚投行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附属组织,故 A 项错误;题干旨在强调亚投行的世界意义,故 B、C 两项错误。9.2011 年 4 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如右图)项目正式开工,它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这反映了( )A.中美分歧已经基本消除B.经济全球化正加速发展C.中国成为亚洲经济中心D.美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解析:选 B。本题通过迪士尼乐园在全世界范围的增长,考查经济全球化。A 项表述错误,分歧不可能消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D 项错在“开始” 。10.(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有人预测,电子商务将成为 21 世纪经济主要增长点,瑞士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9 年世界电子贸易总额为 980 亿美元,此后电子贸易总额将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这直接得益于( )A.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B.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C.经济区域化的兴起和发展D.网络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解析:选 D。电子贸易的发展直接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都不是直接原因。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51 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签订《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煤钢共同体建立,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奠定了基础。1957 年,六国外长签订建立欧洲经4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1965 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 ,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 1967 年 7 月 1 日生效,这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的正式成立,其总部设在布鲁塞尔。1967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它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1976 年《巴厘宣言》签署以后,东盟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经济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5 个创始国外,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 为了实现东盟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 2002 年正式启动。——根据百度相关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图中所代表的两类合作组织的性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共体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两个区域性合作组织成立的共同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是什么?同欧共体相比,制约东盟一体化进程的不利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第(1)问“性质” ,根据所学欧盟的性质作答即可,结合材料中的“它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可分析出东盟的性质。第(2)问“共同背景”结合欧共体(1967 年)和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 年)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与冷战、科技革命、多极化等有关。第(3)问 20 世纪 90 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进展是欧共体发展成为欧盟。 “不利因素”结合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性质、政治稳定程度、宗教信仰、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答案:(1)性质:欧盟:区域性经济政治联盟。东盟: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2)共同背景:冷战局面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加深。(3)进展:成立欧盟,向政治实体过渡。不利因素:多元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伊斯兰教的印尼、马来西亚,佛教的泰国,基督教的菲律宾);社会制度的差异(越南的社会主义);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数成员国处于政治和经济转型期,一些国家政局不稳。12.充分认识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0 多年前,日本克服重重困难,结束了长达 200 多年的锁国政策,决定向世界打开国门。APEC 成立 21 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增长中心。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开启国门,缔结经济合作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日本落后于这股世界潮流。但是,离开世界,特别是迅猛增长的亚太地区,日本的繁荣无从谈起。因此,日本已下定决心再次打开国门。——日本时任首相菅直人在 2010 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材料二 横滨当下热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据说大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均颇热心。TPP 的核心是彻底废止自由贸易区内所有物品的关税。然而,一个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高涨的国家,一个对本国农业保护至溺爱地步的国家,怎堪如此大任?——2010 年《APEC 短评:亚太“呼啦圈”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 150 多年前日本向世界打开国门的主要表现。取得了什么成效?5(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决定再次打开国门”的原因。日本两次打开国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从整体史观角度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自近代社会以来的崛起。第(1)问涉及选修内容,第一小问应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的结果看。第(2)问是在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浪潮之下,日本的开放之路,可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分析;第二小问考查比较能力,注意“最大不同” ;第三小问注意答题角度“整体史观” ,强调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不同时期,日本打开国门的不同。答案:(1)表现: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近代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成效:一方面,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日益近代化;一方面,日本实现了民族独立,成为近代亚洲强国。(2)原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迅猛发展,日本目前落伍于世界潮流;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有利于日本的繁荣。不同:由第一次的被迫开放到如今的主动开放。原因:150 多年前日本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被动地位,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被迫开放;当今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主导地位,有利于日本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扩张,故主动开放。1专题过关检测(十五)(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2016·太原高三测试)“20 世纪 70、80 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可以反映(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 B。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由材料可知,20 世纪 70、80 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②③④符合题意。尽管①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选 B 项。2.(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美国学者沃尔特指出:“冷战时期,北约在未放一枪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核心目标……北约存在的时间超过所有其他的国际组织。 ”这里“核心目标”指的是( )A.东德和西德统一完成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解析:选 B。北约是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的工具,其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为首的北约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故选 B 项。A、C、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3.(2016·河北廊坊模拟)奥巴马曾表示, “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已经主宰了世界的发展B.美国希望与中国共同合作,主宰世界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解析:选 C。本题考查考生对当前世界格局的认识。A 项明显错误;B 项错在“共同合作,主宰世界”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故 D 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无力阻止中国的崛起。故 C 项符合题意。4.(2016·东北名校调研)如图创作的背景是 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2A.冷战影响下的局部热战 B.伊拉克恐怖主义的泛滥C.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动荡D.美国插手别国事务使国际冲突加剧解析:选 D。2003 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漫画中“畸形” “癌症”的礼物是美国送给战后伊拉克的,表明这种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是美国插手的结果,故 D 项正确。冷战在1991 年苏联解体时已经结束,根据时间信息“2003 年” ,可知 A 项错误;图中未涉及“恐怖主义” ,故 B 项错误;漫画的主题是伊拉克国内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与多极化的国际形势无关,故 C 项错误。5.目前“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这说明( )A.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B.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C.霸权主义的威胁已消除D.美国已放弃建立单边世界的企图解析:选 A。本题考查多极化的影响。依据材料中“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协商和谈判”可知强调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故 A 项正确。6.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模式 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 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 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模式 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A.模式 1——北美自由贸易区B.模式 2——上海合作组织C.模式 3——亚太经合组织D.模式 4 ——欧洲联盟解析:选 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故 A 项错误;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可判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 B 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 3 为亚太经合组织,故 C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D 项错误。7.(2016·山东滨州模拟)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 “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解析:选 B。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 ‘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8.如图是 1950—1998 年美、英、日、苏四国人均 GDP 水平(1990 年国际元)比较,代表日3本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选 B。根据各国实力,结合图片可知甲是美国。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故乙是日本。丙是英国。1991 年苏联解体,人均GDP 水平下降,因此丁是苏联。故选 B 项。9.(2016·河南平顶山高三调研)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在 2010 年取得突破,前者同意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 3.13 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使整个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 47.19%;后者确定在 2012 年前向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 6%的份额。这表明( )A.西方仍然主导着布雷顿森林体系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加速发展C.新科技革命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新兴经济体正加速改变世界格局解析:选 D。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认识。A 项不符合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且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瓦解。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南北经济差距依然存在,故 C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47.19%”“向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 6%的份额”等信息说明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故 D 项正确。 10.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漫画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B.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C.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D.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解析:选 C。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依据漫画中“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可以直接看出 D 项;中国的产品大量流入外国体现 A 项和 B 项;C 项错在“根源” ,全球化才是根源。二、非选择题4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材料三 2002 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美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问依据材料出处可知处于冷战时期,因此根据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来综合回答。第(2)问考查国际格局的特点,依据材料中“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和“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来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中时间和国际格局的发展来回答。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目的:谋取世界霸权。(2)特点:美苏争霸,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3)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12.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 年 9 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 ,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 2009 年 5 月材料二 1956 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 。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 “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 ,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材料三 2011 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②两个系统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5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15 世纪末-19 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20 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 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 1956 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述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史观的运用。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 “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可以归纳出观点为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可判断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或者革命史观,材料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反映了时代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第(3)问主要考查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 ,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归纳即可。答案:(1)观点:从记载事实到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探究国民运动和国民关系。(2)史观:唯物史观(或革命史观)。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3)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地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初具规模(或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