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10290216.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2.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2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30.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37.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44.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51.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5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69.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76.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83.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9.doc--点击预览
- 20161029029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高中同步测试卷(九)专题八 明治维新(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1.19 世纪中期日本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不断发展,表明了( )①日本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日本幕府封建势力壮大③日本封建统治逐步加强 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日本社会深刻变化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2.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虹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 ”这表明( )A.日本统治者提倡节俭 B.日本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C.日本农民的生活困窘 D.日本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3.19 世纪中期,日本幕府政权面临的主要内部危机有( )①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城市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③强藩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④一些中下级武士产生反抗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关于大盐平八郎起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A.起义前全国范围的饥馑出现,米骚动和抢粮仓事件不断发生B.起义发生于 1837 年的大阪C.下级武士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军D.起义挑战了幕府权威,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5.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描写的是发生在 19 世纪中期的( )A.佩里叩关 B. “武装倒幕” C. “废藩置县” D. “修约运动”6.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A.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 C.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7.在西方入侵的影响下,为日本明治维新奠定基础的因素不包括( )A.原材料的大量出口使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不断改进2B.一些有识之士购买机器,建立工厂C.部分大名改革自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西方大量商品倾销日本,黄金外流8.经过明治维新,日本逐步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这种新的社会体制主要是指( )A.实行“四民平等” B.华族和士族可以经营工商业C.取消武士特权 D.平民可以自由地择业和迁徙9.如图所示,这是日本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券,对这一地券最欢迎的是( )A.新兴地主 B.广大农民 C.商业资本家 D.中下级武士10.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形成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 B.收回各藩领地C. “废藩置县” D.将大名迁居京都11.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的近代政治体制,日本的议会( )A.由贵族院和参议院组成 B.贵族院的议员由选举产生C.可以限制天皇的权力,天皇必须对内阁负责 D.众议员根据选举法选举产生12.19 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表现在( )①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③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A.①② B.②③ C.② D.①③13.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 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14.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3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②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④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⑤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5 题 13 分,第 16 题 15 分,第 17 题 15 分,第18 题 15 分,共 58 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浪网登载的一则消息说,在今天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在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美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 。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1)当年美国人佩里是如何登陆日本的?(6 分)(2)你如何理解日本人将“入侵者”当作“英雄”看待的做法?(7 分)4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材料二 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消费来源年度 国内总消费(A+B) 国内生产(A)国外输入(B)1887-1888 327(100) 58(18) 269(82)1889-1890 428(100) 178(42) 250(58)1891-1892 514(100) 374(73) 140(27)1893-1894 646(100) 527(82) 119(18)1895-1896 930(100) 812(87) 118(13)注:( )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对日本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7 分)5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遗留的封建俸禄制度给新成立的明治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1876 年政府发给每个有俸禄的武士一份金禄公债证书,将每个人年俸禄以公债形式一次支付 10 倍,今后不再支给现金俸禄。所发的公债利息为 6 分左右,从第 6 年起,每年以抽签方式偿还,在 30 年内偿清。——《日本通史》材料二 1876 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国家银行法,允许金禄公债作为银行资本金入股,三年内日本国立银行暴涨到 153 家。同时,银行开设特殊的贴现窗口,直接对重点企业的股票和债券进行抵押融资。——《货币战争》(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治政府发行金禄公债的目的是什么?有俸禄的武士阶层在发行金禄公债举措中有何得失?(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禄公债对近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7 分)18.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6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8 分)(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7 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 C。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不断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货币7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出现严重冲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并动摇了其统治基础。2.[导学号 17620062] 解析:选 C。本题考查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幕府统治时代的日本,农民要终年为领主耕作,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交给领主,很多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生活十分困窘。题干中日本统治者要求农民把作物的叶子当粮食,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3.解析:选 D。被统治阶级的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动摇和削弱了幕府的统治,①②③④都属于内部危机的表现。4.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大盐平八郎起义是由下级武士发动和领导,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的起义,农民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军。5.解析:选 A。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军队来到日本,用军舰及不平等条约敲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材料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6.[导学号 17620063] 解析:选 C。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明治天皇的名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7.[导学号 17620064] 解析:选 D。黄金外流、物价暴涨导致经济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可能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A、B、C 三项为日本后来的改革做好了物质准备,奠定了改革的社会基础。8.解析:选 A。该题涉及的是日本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的变革,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废除后确立的新体制是“四民平等” ,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9.解析:选 A。明治维新中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因此新兴地主最欢迎地券。10.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措施”分析。11.[导学号 17620065]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 项参议院应为众议院;B 项贵族院的议员主要是皇族、华族及天皇任命的高额纳税人和有特殊功勋的人,不是选举产生;C 项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内阁只对天皇负责;D 项表述正确。12.[导学号 17620066] 解析:选 A。本题考查 19 世纪末日本崛起的表现。注意时间限制“19 世纪末” ,③是 20 世纪初的事,故排除③。13.[导学号 17620067] 解析:选 C。解题关键是“在 20 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说明此时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A、B 两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D 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本身有误。14.解析:选 A。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落后的中世纪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摆脱了8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是日本历史上的转折点,为其扩张提供了条件。15.[导学号 17620068] 解析:本题以“黑船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要结合“黑船事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客观影响加以分析。答案:(1)19 世纪中期,日本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目标。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1854 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2)对此应辩证分析。帝国主义的侵略带来的应主要是灾难和破坏,促进社会进步只是客观结果。因此,忘记民族耻辱是不对的。尽管当年佩里仗着船坚炮利迫使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相反,日本人有感于佩里促使日本开放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视之为日本的恩人。由此可反映出日本人的务实性格。16.解析:第(1)问,经济决定政治,工业化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日本是“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说明其封建因素的存在,这是不利影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第(2)问,从表格中可知,国内总消费和国内生产呈现增长趋势,而国外输入则是下降趋势。说明日本工业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入侵的抵制作用。注意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确立和巩固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2)发展状况:国内生产迅速增长,国外输入占国内消费比例迅速下降(或国内消费来源由以国外输入为主转为以国内生产为主)。原因:明治政府通过及时调整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运用先进生产设备等措施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措施逐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17.[导学号 17620069]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公债”发行的目的结合材料信息“给新成立的明治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回答,应是减轻政府负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公债利息为 6 分左右”分析有俸禄武士阶层的得失。第(2)问根据材料中“允许金禄公债作为银行资本金入股”和“直接对重点企业的股票和债券进行抵押融资”回答。答案:(1)目的:减轻明治政府的财政负担。得失:得到了远期的高额高利息的公债收入;失去了当时的现金俸禄收入。(2)影响:大量金禄公债转化为银行资本,大大促进了日本金融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财政和金融业有力量给企业发展以支持。18.解析:第(1)问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背景、目的和学习内容方面有相同点,但在学习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第(2)问从国家前途和社会性质角度看影响;从个人素质、改革措9施、各自传统等角度归纳因素。答案:(1)相同点:19 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不同点:中国仅注重学习西方技术,日本更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错失革新图强的机遇,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导致国家动荡和军阀混战。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富强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加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重要因素:改革者个人素质和胆略、改革的深度和措施的落实程度、民族的习俗和传统等。1高中同步测试卷(八)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2分)1.俄国农奴制大约形成于( )A.15 世纪末 B.16 世纪初 C.16 世纪末 D.17 世纪初2.19 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这说明当时的俄国( )A.地主重视进行广告宣传 B.俄国的畜牧业发达C.俄国农奴制的残酷 D.俄国废除了农奴制3.我们认为俄国工业发展落后主要表现为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蒸汽动力很少 B.尚未出现工业生产C.交通运输落后 D.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英、法、美等国4.俄国一个地主在 1860年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从秋天起,所有的谷子都打下来了,那么冬天,农奴和他的妻子将干些什么活呢?打谷机花费很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而农奴的工作一分钱也不要花费。 ”这段话表明的历史状况是( )①俄国农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农奴制度使资本主义得不到自由劳动力③农奴制度使国内市场受到限制 ④农村产生了出卖劳动力的贫雇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1825 年,一些青年军官发动了武装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他们的基本主张是( )A.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 B.发动武装起义C.禁止俄国人前往西欧国家 D.进行自上而下的平缓变革6.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要塞(见下图)是著名的古建筑,沙俄时代这里曾作为监狱囚禁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下列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B.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废除农奴制2C.是“十二月党人”著名的领袖 D.同沙皇专制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7.2005 年 6月 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纪念的是( )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8.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妥协”是指( )A.封建主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B.封建主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妥协C.封建主与广大农奴的妥协 D.资产阶级和广大农奴的妥协9.俄国 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10.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A.农村贫富分化加剧 B.新生产工具的推广C.一些地主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到 19世纪 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11.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1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改革中( )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的推行,法律得到普及③地方自治改革做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规定④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313.19 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但发展也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 )①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②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③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主要工业部门手工劳动占统治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14.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A.单一改革 B.战争统一 C.社会革命 D.民族独立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5题 13分,第 16题 15分,第 17题 15分,第18题 15分,共 58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 年 3月 19日)材料二 然而到了 19世纪 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6 分)4(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 ,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7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拉津斯基《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材料二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义务都订立契约,由地主拟定并由政府在地主中挑选调解员负责监督。——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并简要分析导致其两面性的原因。(10 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特点。(5 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5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俄历 1861年 2月 19日)材料二 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所激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态,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著《近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由于“解放” ,黑土地带各省农民的土地被割去了 1/5以上。有些省份的农民被割去的、被夺走的土地达到 1/3,甚至 2/5。由于“解放” ,农民的土地同地主的土地是这样划分的:农民迁到“沙地”上去,而地主的土地却像楔子一样插在农民的土地中,从而使名门贵族们更容易盘剥农民,把土地按重利盘剥的价格租给他们。由于“解放” ,农民被迫“赎买”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被勒索走了高于实际地价一两倍的金钱。——《列宁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农奴依据“新法令”可以获得哪些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最高统治者为何要颁布“新法令”?(6 分)(2)材料二中的“他们”是什么身份?(2 分)(3)材料三中的“解放”为什么带引号?作者这样评价“解放”的目的何在?(4 分)(4)你认为材料二、三观点中,哪一个更客观?说出你的理由。(3 分)18.阅读下列材料:6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 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1861 年 2月 19日宣言》材料三 1864 年 11月 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 19世纪 60、70 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刘祖熙《改革和革命》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 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2 分)(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5分)(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4分)7(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4 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 A。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由所学可知选 A。2.解析:选 C。题干表明俄国农奴制下的农奴与家畜同列,地位非常低下。3.解析:选 B。俄国工业发展落后并不是指俄国并未出现工业生产,因此 B项明显错误。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不正确”的限定。4.[导学号 17620054] 解析:选 B。从材料中的时间以及内容来看,实际是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①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前俄国的史实,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②③符合题意。5.[导学号 17620055] 解析:选 A。B 项是十二月党人的活动,C 项是沙皇的政策,D项是守旧派知识分子的主张。6.解析:选 C。 “十二月党人”是由一些爱国军官组成的,他们活跃于 19世纪前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他活跃于 19世纪中期。因此 C项符合题意。7.解析:选 D。解放农奴指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革者应是亚历山大二世。8.解析:选 C。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废除了农奴制度,这实际上是封建主与广大农奴的妥协。9.[导学号 17620056] 解析:选 C。1861 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 项要注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并未确立,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10.解析:选 D。1861 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到 19世纪 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11.解析:选 C。此题的大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改革的性质应该是农奴主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2.[导学号 17620057] 解析:选 B。由于司法改革实际进度较慢,很多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法来处理诉讼,法律没有得到普及,故②错;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农民暴动不断,激进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不满和失望,绝非受到一致欢迎和认可,故④错,①③为正确答案。813.[导学号 17620058] 解析:选 C。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低是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的,故①错;19 世纪后期,俄国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转变,故④错。14.解析:选 A。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近代化道路,没有经历王朝战争(德国)、独立战争(美国)和社会革命(英国),故答案选 A项。15.[导学号 1762005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评论历史观点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使用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即发动战争是为了消除宗教迫害。学生要调动所学知识从目的、结果和影响三个角度反驳。第(2)问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指农奴制,由此可以判断俄国统治者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第二小问要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作答;第三小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方面评价。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6.[导学号 1762006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望着未来”主要是回答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积极性,废除了农奴制,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望着过去”是指其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造成这种两面性的原因一方面要从改革者的阶级立场思考,另一方面要从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思考,即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第(2)问依据材料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得出答案。答案:(1)说明:适应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废除了农奴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原因:沙皇是贵族地主利益的政治代表;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使沙皇统治面临全面危机。(2)采用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采用立法手段;有条件的废除农奴制(既满足了农奴获得解放的要求,又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从人身自由、财产等方面分析;第(2)问分析农奴政治地位的变化;第(3)问从改革的方式去分析应进行彻底革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第(4)问从客观历史数据出发,材料三更客观。答案:(1)权利:人身自由;可以拥有土地、住房等私产。原因:社会危机严重;为顺9应社会发展趋势;巩固统治等。(2)解放后的农奴。(3)原因:解放或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目的:表明只有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真正解放农奴。(4)材料三中的观点更客观。理由:其论据是客观历史数据。18.[导学号 17620061]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与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 “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等进行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等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可直接进行回答;第(4)问从司法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答案:(1)主要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2)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说明:农奴获得了公民权。(3)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开。问题:农村地区司法权仍掌握在地主手中。(4)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1高中同步测试卷(六)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1.天主教会产生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 4 世纪 B.4 世纪 C.11 世纪 D.1 世纪2.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A.社会经济凋敝 B.政治四分五裂 C.教会神权统治 D.王权极度衰弱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 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4.下列选项中不能够体现罗马天主教会野蛮、残暴的是( )A.设立宗教裁判所 B.对异端分子处以火刑C.对异端分子割舌、挖鼻、剁手砍脚 D.出售赎罪券,大肆敛财5.兰克斯是 12 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 B.自费到罗马去攀登圣梯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 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6.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7.他原是德国天主教僧侣,1517 年,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但是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他:“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他会对这位大主教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2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 ,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8.马丁·路德认为,凡知道自己不适合独身生活的人应该尽快做些功夫,奉上帝之命赶快结婚,男孩子最晚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就应该结婚,这正是他们健康而适合结婚的年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②表明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③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 ④是理性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9.卡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 )①信仰上帝 ②严格道德标准 ③过节俭生活 ④放弃自身奋斗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0.有关卡尔文宗教改革中“选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先定论”的内容之一 B.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沉沦的“选民”C. “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D. “选民”注定会发财致富1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 ”,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12. 16 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势力的宗教改革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C.规定《圣经》不是信仰的唯一标准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1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14.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动机、方式和目的不尽一致,但都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 )①打击了封建势力 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③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加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5 题 14 分,第 16 题 14 分,第 17 题 15 分,第18 题 15 分,共 58 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圣经》不过用“执事” 、 “仆人” 、 “管家”来称呼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其实他们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将基督的信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材料二 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发生在 1534 年。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和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由于继续坚信教皇权力至上而被处死。——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核心内涵是什么?(10 分)4(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的宗教改革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 16 世纪具有德国或荷兰风格的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 。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1)上图如此讽刺教皇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6分)材料二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2)结合材料二,谈谈马丁·路德改革的双重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卡尔文宗教改革,在促进欧洲近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最大历史成果各是什么?(8 分)517.16 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卡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卡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卡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5 分)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卡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5 分)(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局限性。(5 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1534 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 ,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6——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材料二时间 事件1534 年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1571 年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39 条教规》 ,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1633 年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1640 年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 年 议会通过《宽容法》 ,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1701 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 分)(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5 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11 世纪时,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称为东正教和天主教。2.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实行神权大一统的统治,它垄断文化教育,控制社会生活,欧洲社会处于黑暗和蒙昧的状态。3.解析:选 C。由于中世纪西欧国家四分五裂,世俗王权软弱,但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天主教会与西欧各国王权之间的斗争开始激化。故 C 错。74.[导学号 17620040] 解析:选 D。本题考查辨析能力。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处以各种惩罚,体现了天主教会的野蛮、残暴;而 D 项则体现了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故选D 项。5.解析:选 D。在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 , 《圣经》的版本也是统一的,不存在德文版的《圣经》 。6.解析:选 D。 《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而路德反对天主教会对德国的经济搜刮。7.[导学号 17620041] 解析:选 A。本题实际考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B 是卡尔文的“先定论” ;C 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D 是伏尔泰的主张。由题干信息出发,联想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便可判断 A 正确。8.[导学号 17620042]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鼓励人们结婚,就是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故①正确;追求现世的幸福,就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反抗,故②正确;追求现世的幸福,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故③正确;理性主义强调摆脱权威,依靠自身知识独立自主做出判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9.解析:选 C。根据所学可直接排除④,卡尔文宗教改革要求人们信仰上帝而非罗马天主教,要求人们严格自己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的生活,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奋斗获得幸福。10.解析:选 B。 “先定论”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获救的是“选民” ,沉沦的是“弃民” 。 “选民”会获得幸福, “弃民”必定贫穷苦难。11.[导学号 17620043] 解析:选 D。结合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可知,材料中“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信仰得救,即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信仰得救的含义,故 A、B、C 项错误。12.解析:选 B。由题干中“强化王权”的信息出发,比较选项,B 最符合题意,因为英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使国王摆脱了教皇的控制,最能显示王权的强化。13.解析:选 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 三项。14.解析:选 A。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力,从根本上讲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④。15.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第(1)问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问题的限制条件“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所学归纳即可。答案:(1)观点:基督教徒是自由的;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神职人员的职责是传播基督教的教义)。8核心内涵:人文主义。(2)英王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国宗教首领;王权得到加强。16.[导学号 17620044] 解析:第(1)问原因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回答。改革主张结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来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马克思的评价得出改革的双重性。历史成果则根据所学回答两人在宗教改革中的影响。答案:(1)原因:教会声称教徒必须得到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改革主张:马丁·路德指出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无需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或“因信称义” “信仰即可得救”)。(2)双重性: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或用内在的精神取代了外在的权威,或个人和上帝在精神信仰中进行直接交流);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宗教锁链。最大历史成果:马丁·路德改革在思想领域中开创精神自由的局面,卡尔文宗教改革在经济领域中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合理性依据。17.[导学号 17620045]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信息看,马丁·路德认为,世界有“世俗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 ,故 A 项正确。 “世俗的世界……由恩典统治”是指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精神的世界由上帝用恩典统治,故 B、D 两项正确。材料中的两个世界都是上帝建立的,因此 C 项中“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说法不当,与马丁·路德原意不符,符合题意。第(2)问,从“人间的王国”入手,回忆卡尔文在瑞士宗教改革的内容即可解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世俗的权力应由世俗君主掌握。同时,马丁·路德认为,人民应服从政府。反映了马丁·路德反封建的不彻底,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C(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反封建不彻底。18.[导学号 17620046]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一的概括,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由支持到反对;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2)第一小问需要归纳宗教与王权的演变,从 1534—1633 年国王通过宗教改革成为教会的教宗,1633—1701 年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国王受法律限制;第二小问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促进和制约两方面考虑。答案:(1)变化:从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与罗马教会决裂、建立国教会。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强王权的需要;国王的婚姻受到教皇的干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9(2)演变:从通过宗教改革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到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作用:英国政治发展受到宗教因素的促进或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