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作业(十一)一、选择题1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解析“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B。答案B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答案B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
2、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来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实行这一制度旨在()A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B适应工业化战略的需要C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求D促进三大改造顺利实施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力量较弱,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主要限制粮食供应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问题,B正确;人口问题不是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主要目的,A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抗美援朝已经结束,C错误;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变革,D错误。答案B4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这表明()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
3、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解析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故选B项。而A、C、D三项所述内容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5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B抗日战争相持阶段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利用民族工业,限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来恢复和发展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协商会议建立起”“克服困难心一条”相符,故选C。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抗日战争相
4、持阶段、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挤压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日益萎缩乃至陷入绝境,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不符,A、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封资修,与材料“现在劳资关系好”相悖,D项错误。答案C6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人民公社体制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析苏联的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显然是政治政策的导向,为此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其中农业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走合作社的道路,D正确;A是土地改革,此时已完成;B在1978年之
5、后开始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在1958年开始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答案D7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人民政协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解析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材料一致,故选C。中共七大主要解决民主革命过渡的问题,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第一届人民政协主要议题是筹建新中国,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答案C81958年一
6、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是“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客观上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故D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答案D9“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
7、,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根据题目中关键信息“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选B。“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项错误。答案B10据统计,1961年7月
8、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A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纠正“大跃进”的弊端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国内粮食短缺和缓解农民负担,实行减少粮食征购和大量进口粮食的政策,D项正确。答案D1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
9、农业比例趋于平衡解析根据图片信息,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比例失调,而60年代初因中央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农比例趋向于平衡,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50年代,故A项错误;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应是“优先发展工业”。答案D12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A B C D解析19561966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照搬苏联经验,牺
10、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正确;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如“大跃进”等,也有重大成就,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故正确;期间中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故错误;开局和后期经济态势较好,中期有问题,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A粉碎“四人帮”集团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C粉碎“林彪”集团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解析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粉碎“四人帮”集团是在1976年,A项错误;“两个凡是”本质是对“左”倾错误的坚持,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错误;粉碎“林彪集团”是在19
11、71年,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4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百姓俗语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材料四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
12、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解析(1)第一小问时期与人物,根据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经济形态,根据材料一归纳。(2)第一小问的部门,根据图示中主要成就来回答;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时期与梦想,根据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归纳;第二小问问题,结合所学,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
13、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4)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可以归纳;第二小问说明,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答案(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经济形态:小农经济。(2)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3)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
14、客观经济规律。(4)内涵: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5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15、(单位:万吨)年份1957196019621965钢产量53518666671223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回答心态,迁移所学知识不难解答其主要因素。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是“主要原因”。答案(1)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