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习题(打包3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习题打包3套岳麓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习题打包3套岳麓版.zip
201610280150.doc
201610280151.doc
201610280152.doc
  • 全部
    • 201610280150.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51.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5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9 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17 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选 D。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 A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 “粮食垄断” ,故 B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 D项正确。2.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 A。从“国有化” “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 ,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对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 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 B 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 C 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3.(2016·乌鲁木齐质检)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 “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体现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解析: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目的是为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争取战争胜利并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要求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2不可能利用“资产阶级” ,故 A 项错误;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列宁” “资本家” “资产阶级专家”可以推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来建设社会主义,故 B 项正确;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是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消灭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故 C、D 项错误。4.(2016·太原高三调研)“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征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选 C。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没有粮食的处置权,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 A 项错误;集体农庄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故 B 项错误;只有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粮食税” ,农民才有更多的富余时间,才有权利处理税后的农产品,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 C 项正确;允许自由贸易有利于城乡交流,但更需要有农村与城市交易的商品,因此不是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措施,故 D 项错误。5.(2016·西安模拟)“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 ”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B.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C.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D.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选 C。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临时经济政策。并没切实的落实,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因斯大林上台而逐渐被取消,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有助于恢复苏俄经济,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 C 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故 D 项错误。6.(2016·河南六市联考)1927 年底苏共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个过渡应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私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对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尚未最终决定B.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行C.小农经济分散性不适应工业化要求D.新经济政策被取消解析:选 A。 “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 ,但没有明确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只是笼统地说“过渡应是逐步的” ,故 A 项正确;1928 年,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1929—1933 年苏联政府大规模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 年底”还没有开始,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个体私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而没有涉及工业化要求,故 C 项错误;1929 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不是“1927 年” ,故 D 项错误。7.(2016·河南洛阳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3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析:选 B。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属于经济手段,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目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 B 项正确;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目的,故 C 项错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是限制农民的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8.(2016·山西临洮模拟)丘吉尔曾说:“他(指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所肯定的斯大林的功绩主要在于( )A.工业和军事方面 B.政治和经济方面C.综合国力方面 D.反法西斯战争方面解析:选 A。丘吉尔说斯大林“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核武器是重工业部门,并且与军事有关,故 A 项正确;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表述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丘吉尔只提到了“核武器的强国” ,不能体现综合国力方面,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及反法西斯战争方面的功绩,故 D 项错误。9.(2016·河北唐山模拟)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年)在 1957 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 “那个时代”的苏联( )A.打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解析:选 D。1957 年的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 A 项错误;此时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指派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故 D 项正确。10.(2016·河北邯郸模拟)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体制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选 B。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 A 项错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他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体制,故 C 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 D 项错误。11.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4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A.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D.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解析:选 B。材料所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使得苏联实力增强,达到同美国相匹敌,且在争霸中处于攻势,故 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将企业联合起来或者减少管理层次,并未建立起股份制、法人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故 C 项错误;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 D 项错误。12.1987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 ,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选 A。据材料“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 A 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体制下的经济措施,故 B 项错误;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也是斯大林体制下的经济措施,故 C 项错误;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30 分,第 14 题 22 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 30 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12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4 分)5(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14 分)解析:(1)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 “一党制政治结构”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 ,以及对教育和文化传媒的控制,都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2)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体制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3)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原因: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4.(2016·重庆三峡名校联盟模拟)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材料二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18 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1990 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 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6 分)(2)据材料二,概括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10 分)(3)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6 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6能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1990 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体制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9 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18 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929 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 40 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 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 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这说明了( )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解析:选 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的应对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 项错误;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 C 项错误;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这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 D 项正确。2.(2016·河南商丘模拟)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 11 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扩大进出口数额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D.推行贸易自由化解析:选 C。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错误;对成员国优惠而对非成员国苛刻,不一定会扩大进出口数额,故 B 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 1932 年,材料的主体是英联邦国家,他们团结合作,直接目的是克服 1929 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故 C 项正确;“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的规定不利于贸易自由化,故 D 项错误。3.影片《变形金刚》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下图)。胡佛水坝是 1931 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 年竣工。胡佛水坝表明( )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解析:选 D。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 B 项错误;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胡佛水坝是 1931 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信息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 D 项正确。4.(2016·江苏泰州模拟)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中写道:美式幽默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发起进攻。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集团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询问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动工业复兴C.帮助民众克服恐慌的心理,恢复对未来信心D.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救济工作解析:选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主要是应对股市危机,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A 项错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应对工业产品盲目生产,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显然是人的恐慌心理,故 C 项正确;发放紧急救济金主要是对付社会贫困,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故 D 项错误。5.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 “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D.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解析:选 A。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故 A 项正确;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进行的,是政府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的表现,故 B、C 项错误;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故 D 项错误。6.下面是 1930 年和 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年份 1930 年 1940 年拖拉机 92 万台 156.67 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 6.1 万台 19 万台玉米摘收机 5 万台 11 万台A.推行以工代赈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解析:选 B。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材料是“机器产量数据” ,没有涉及以工代赈,故 A 项错误;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 1939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大幅增加表明工业复兴,故 B 项正确;材料是“机器产量数据” ,没有涉及财政金融,故 C 项错误;材料是农业“机器产量” ,但没有涉及农业政策,减耕减产更不会增加农业机械的产量,故 D 项错误。37.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解析:选 C。A 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 “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 “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正确,但与“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不符,故 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完善,符合史实,故 C 项正确;D 项与“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不符,故 D 项错误。8.(2016·沈阳模拟)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 年 1 月)中提到: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 “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 ,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 “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 , “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C.国际合作大大缓解经济危机破坏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解析:选 B。供需关系材料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 ‘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 ”可知材料作者和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病根认识和解决对策存在偏差,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罗氏‘舍本而求末’ ,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 ‘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 ”可知材料中罗斯福对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导致国际间的贸易战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9.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的局面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就是运用此理论进行新政,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B。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说明自由放任的政策结束,所以 A 不符合题意。C 局面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与题干意思相反。D 政府充当“守夜人”是指政府直接掌管经济活动,不符合题意。10.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 “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 “灰领” “金领” “敞领” “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4B.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解析:选 A。材料中“蓝领” “白领” “灰领” “金领” “敞领” “粉领”称谓的变化说明随着科技革命不断深化,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 A 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要因素,故 C 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 D 项错误。11.(2016·湖南岳阳模拟)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解析:选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与材料内容相反,是苏联学习西方,故 A 项错误;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是指斯大林时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有助于缓和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故 C 项正确;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效仿苏联经济建设模式,故 D 项错误。12.(2016·江西上饶高三模拟)1945 年 7 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从 1945 年到 1951 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 20%实现国有化。1974 年 3 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 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 8.1%。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 。 “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D.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解析:选 C。马歇尔计划于 1947 年 7 月正式启动,持续了 4 年之久,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两次国有化政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英国为了应对“滞胀”危机,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减弱,故 C 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 ,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6·河南濮阳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 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 ,实行“劳动福利政策” ,国家提供 50 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 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 ,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5妥善的安排。 ”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材料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 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 71.49%。2010 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 41.6%。截至 2015 年 2 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 2 940 亿欧元,人均负债 2.67 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 世纪70 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15 分)(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13 分)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1935 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 ”体现了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国家提供 50 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体现了政府主导和以工代赈, “本法案……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说明关注弱势群体, “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体现了其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时代意义,可以结合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第一小问首先要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危机,再根据材料二“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说明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20 世纪 70 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说明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小问要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必须改革福利制度,要着眼于长期利益,要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福利制度。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等。(任三点即可)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的弊端。过度的福利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必要性: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两点即可)14.(2016·河南六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81 年 2 月,针对“滞胀” ,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以下为计划的部分要点:(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 1984 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2)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里根总统经济复兴计划提出一条补充建议,并说明理由。(24 分)(要求:建议明确,史论结合。)解析:建议,根据“补充建议”的要求,先排除材料中“削减财政开支” “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 ,再结合所学美国总统里根针对“滞胀”的措施得出其他两个角度:建议一是大规模减税或降低税率,建议二是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滞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企业干预、束缚过多,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另外建议一可进一步说明减税的作用,建议二可进一步说明放松对企业规章限制的作用,注意史论结合。答案:建议 建议一:大规模减税或降低税率 建议二: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 的限制“滞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企业干预、束缚过多,使市场、企业活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市场上货币流通过多“滞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企业干预、束缚过多,使市场、企业活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市场上货币流通过多理由减税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放松对企业规章限制的作用(言之有 理即可)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9 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1920 年 6 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征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选 A。1919 年初,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征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 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 A 项正确;1921 年,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与“1920 年” “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不符,故 B 项错误;1927 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与“1920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1936 年,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与“1920 年”不符,故 D 项错误。2. 《俄国史》载,20 世纪 20 年代, “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解析:选 B。材料中出现“社会主义商店”和“不如私人商店” ,说明是自由贸易的,结合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 ,可知此时不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C 项错误;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是竞争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产生的,故 D 项错误。3.(2016·江苏南通模拟)下表是苏联 1929—1932 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年份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1929 年 30.1 456 4301932 年 55.7 1 919 590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D.苏联 30 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2解析:选 C。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依据材料所给时间1929—1932 年可知,当时实行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采用斯大林模式,故B 项错误;虽然苏联工业化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下进行的,但不能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先进技术,如大危机期间,故 C 项正确;苏联 30 年代初的工业化建设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因此不可能依赖西方,故 D 项错误。4.1946 年流亡中的苏联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写道:“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同时背叛了俄罗斯弥赛亚救世主义,并使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这就是它的根本教训。 ”这实际上( )A.完全否定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B.批评了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C.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相互呼应D.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解析:选 B。材料中否定的是后者信息,不是俄国革命,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说明是对斯大林模式中专制主义的批判,故 B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 D 项错误。5.(2016·湖南常德模拟)1952—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解析:选 A。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3 年到 1964 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 A 项正确;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已经改变,故 B 项错误;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C 项错误;材料只说到了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故 D 项错误。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促成当时西方“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五年计划使人民富裕B.自由经济模式的弊端无法克服C.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计划经济是医治经济危机良方解析:选 C。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故 A 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就表明,自由经济模式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故 B 项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正遭受大危机的困扰,自由市场调节的失灵使得西方“态度转变” ,关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故 C 项正确;计划经济有其弊端,不是医治经济危机良方,故 D 项错误。7.(2016·海口模拟)下面列举了罗斯福上任之初的部分活动。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反3映出( )◆3 月 6 日,星期一,罗斯福开始了接任总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3 月 9 日,国会特别会议通过了《紧急银行法》 。晚上 7 点 30 分,法案经总统签署生效。◆3 月 12 日,罗斯福发表演讲,解释了银行业危机和政策的相应处理措施。美国有 1 700万家庭拥有收音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收听了这次讲话。◆3 月 15 日,联邦储蓄体系 76%的下属银行恢复营业。◆3 月底,12.5 亿美元银行储蓄回流,4 月份又有 10 亿美元回流。A.金融领域率先摆脱了危机B.国人对政府的认可度提升C.美国缓和危机的难度不大D.危机未明显影响民众生活解析:选 C。仅就材料而言,既看不出是否“率先”也看不出“摆脱了”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能反映对政府的认可度提升,故 B 项错误;材料集中反映了罗斯福上任一个月内财政金融领域危机状况的缓和,尤其是“76%的下属银行恢复营业”这一信息说明了缓和的难度不大,故 C 项正确;受危机影响,美国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严重,且材料没有反映民众生活是否受明显影响,故 D 项错误。8.1933 年,罗斯福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 ”材料中的“________”处应填上( )A.全国复兴运动 B.减耕减产C.公共工程建设 D.失业保险解析:选 A。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对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企业实行国家干预,与材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相符,故 A 项正确;减耕减产是新政在农业上的措施,没有突出参与新政的要求,与材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不符,故 B 项错误;C、D 项是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是对失业和弱势群体的救济和福利,与材料中“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不符,故 C、D 项错误。9.(2016·山东菏泽模拟)有观点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 1894 年及 1921 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材料认为( )A.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时代B.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D.新政延长了大萧条解析:选 D。题干材料主要是讲述新政的弊端,不是作用,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根据材料“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说明新政延长了大萧条,故 D 项正确。10.(2016·安徽黄山模拟)1945 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 )A.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C.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结果上解决了社会贫富分化问题4解析:选 C。1945 年冷战还没有开始,英国和苏联的关系仍然在延续二战时的盟友关系,并且该纲领主要是英国国内政党政治的产物,服务于国内政治,与苏联没有内在关联,故 A 项错误;该纲领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政党的施政方案,是为了资产阶级利益而出现的,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范畴,故 B 项错误;纲领各项相关政策所标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在资产阶级坚持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的大前提下,适当增强国家力量对经济无序化竞争进行引导的成分,故 C 项正确;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废除,贫富分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故 D项错误。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20 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C.国情差异决定各国必须采取市场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是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解析:选 D。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体现的是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故 A 项错误;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现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 B 项错误;各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国情差异决定的,而是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故 C 项错误;材料所示国家都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12.(2016·湖南常德模拟)《华尔街日报》2011 年 8 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有 25万人要等待 18 个星期以上才能得到治疗,而过去十年全国医疗系统的支出翻了一倍;2002年到 2008 年,法国和意大利的暴力犯罪,分别上升了近 15%和 38%;截至 2011 年 6 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 9.9%,25 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 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 64%……下列评论,与材料意思一致的是( )A.人民的生老病死都交给政府B.必须改革老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C.欧洲非常富有,可以让公民用不着工作D.向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解析:选 B。材料反映的是当今欧洲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并不是说生老病死都交给政府,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欧洲国家医疗、暴力犯罪、失业率等方面存在问题,说明原来欧洲在战后建立的福利体制面临危机,必须改革,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欧元区的失业率为 9.9%,25 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 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是在反映欧洲社会存在的问题——失业率过高,不是在说欧洲国家富有,不用工作,故 C 项错误;材料是在强调欧洲福利体制下的问题,不是在强调福利保障理念深入人心,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 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 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 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5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8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0 分)(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 20 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0 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二“在 30 年代的时候……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及所学知识可知,1933 年罗斯福上台,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所以“新模式”的含义是国家干预经济;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3)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材料三的观点,即“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在论证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即可,可列举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史实进行论述。答案:(1)调整: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③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④分配制度上: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任答三点即可) (2)含义: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进行社会立法。(3)等次 论述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 年5 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 27%,1988 年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 1986 年达 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 年 6 月和 1987 年 6 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材料二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经济学家,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 50 年6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批评政府干预市场,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但弗里德曼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他所提倡的是从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道路上转变方向,政府只应扮演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只应在反对技术垄断和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他是货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2 分)(2)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重要启示?(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可看出采用货币经济政策进行经济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可看出减少国家经济干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转变以及福利制度改革。第二小问作用,阅读材料后可以很容易找到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降低,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2)从材料二的表述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 70 年代美国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出现了“滞胀”状态,政府积极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却仍然无法摆脱这一困境;根据材料“但弗里德曼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他所提倡的是从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道路上转变方向,政府只应扮演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只应在反对技术垄断和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他是货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说明生产关系要不断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学研究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整体把握材料与所学还可获得每一种理论及其政策,都不是万能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无法消除等信息。答案:(1)不同: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由原来的国家全面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政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降低,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2)启示:由于 7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打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作用减弱,出现了经济“滞胀” 。说明生产关系要不断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学研究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每一种理论及其政策,都不是万能的。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无法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