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件习题打包6套岳麓版.zip
201610280126.doc
201610280127.doc
201610280128.doc
201610280187.ppt
201610280188.ppt
201610280189.ppt
  • 全部
    • 201610280126.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27.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2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187.ppt
    • 201610280188.ppt
    • 201610280189.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 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1 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湖南常德模拟)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上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 D。宗法制是西周时确立,故 A 项错误;示意图只是描述王位的传承,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确立,故 C 项错误;图中描述的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王位的世袭,故 D 项正确。2.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 “它”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选 A。原始社会众多有血缘关系的部族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西周推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从而形成“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 ,故 A 项正确;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众多地域国家”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形成,故 C、D 项错误。3.(2016·福州模拟)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异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这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解析:选 D。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姬姓诸侯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 A 项错误;诸侯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 B 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 C 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国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 D 项正确。4.(2016·石家庄模拟)“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B.周王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解析:选 C。材料中的“贵族色彩” “共主” “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 C 项。A 项“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符合商王朝统治的特点,B、D 两项中“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属于秦朝的政治特征。5.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解析:选 C。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 A 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得出“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 C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 D 项错误。6.(2016·昆明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解析:选 B。礼乐制度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 ,可知不是礼乐制度得到强化,故 A 项错误;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 ,可知分封的国家不承担分封制度下的义务,故 B 项正确;分封制度下周王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事件,没有涉及经济领域变化,故 D 项错误。7.(2016·湖北荆州模拟)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 )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解析:选 D。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题干皇帝称号的由来无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三皇” “五帝”比较,完成统一大业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 B 项错误;君主至尊地位也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 C 项错误;“三皇” “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 D 项正确。8.(2016·郑州摸底)据《中国史纲》 ,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3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选 A。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 C 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和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9.(2016·江西赣州摸底)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朝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坑儒”致使秦朝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解析:选 B。秦朝“焚书坑儒” ,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 ,记录秦朝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 A 项错误;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 B 项正确;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臆想猜测,故 C 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权,故 D 项错误。10.(2016·兰州模拟)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解析:选 C。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 B 项错误;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 C项正确;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 D 项错误。11.(2016·河南洛阳月考)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选 D。题干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郡县制依然存在弊端,不能实现大治,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不能重新恢复分封制,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作者强调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天下才能大治,故D 项正确。412.(2016·陕西咸阳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解析:选 D。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 A 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故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6·辽宁营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王姓启方公迁郧后世系图。(注: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就其内容而言,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图一图二[图二]由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华夏宗祠文化基地落成庆典暨首届中国宗祠文化高峰论坛于 2012 年 11 月 26 日-27 日在素有“世界客都” “华侨之乡”之称的广东梅州兴宁市隆重举行。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包括有“寻根路” “孝子坊” “孝园” “上下五千年” “大汉雄风” “姓氏文化” “客家民系” “将军馆”等部分组成。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和谐、团结、爱心、奉献、育才、发展” ,紧密结合中央推广“新时代二十四孝”的契机,将孝亲文化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地展示在大众面前,并期待在当今社会主流价值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以倡导“孝亲”文化为主题的“华夏宗祠文化基地”能指引大家心灵的回归,实现个体与家庭、家庭与单位、单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找到核心精神凝聚力。5图三[图三]2015 年 4 月 5 日上午,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本次轩辕黄帝典礼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政府联合承办。社会各界共万余人来到黄帝祭祀广场公祭轩辕黄帝,寄托哀思,追忆先祖。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中国国民党荣誉副主席蒋孝严,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参加公祭仪式。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28 分)(限 250-300 字以内。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评价宗法制文化的现实影响。从积极影响方面看,图一、二反映出族谱和宗祠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对族人关系的影响;图三反映出宗法制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据此展开论述。从消极作用方面看,传统宗法文化下重男轻女、父权家长独断专行、狭隘封闭,这些与人人平等、个性自由、开放的和谐社会是相违背的,据此展开论述。答案:社会现象:传统宗法文化(宗族思想、祖先崇拜、根祖文化)盛行。认识: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肯定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视为封建文化的卷土重来。①通过忆颂先祖功绩,颂扬先祖品德,激励后辈上进,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通过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进行宗族成员间的互助,和谐族人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祭祀、礼仪、孝文化等。④同祖同源的血脉亲情是联系和团结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也能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感。⑤族谱中的许多记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都有一定的作用。(2)克服消极作用:传统宗法文化存在父权家长制、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不利于实现社会平等;某些家规和族规侵犯人权,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相悖;容易形成狭隘的宗族观念与小集团意识,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些族谱记述往往溢美掩恶,客观性存疑。14.(2016·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6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5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9 分)(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0 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第(2)问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 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2 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后达标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太原模拟)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解析:选 B。专制皇权是指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而“对官吏进行考核”只是官僚政治的一个具体环节,题干没有涉及专制皇权强化,故 A 项错误;从“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到“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再到“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 ,表明官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故 B 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材料只反映了“官吏的考核” ,故 C 项错误;题干不是官员选拔而是“考核” ,故 D 项错误。2.(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选 B。汉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A 项错误;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再由皇帝决策,最后交尚书执行,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B 项正确;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C 项错误;明朝内阁制度无决策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不能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故 D 项错误。3.(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 世纪至 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解析:选 D。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宋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宋朝之前的隋唐时期的,故 B 项错误;贵族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故C 项错误;隋唐后期直至五代十国,节度使控制藩镇发展地方势力形成割据局面,宋初太2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故 D 项正确。4.(2016·山东烟台质检)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解析:选 C。根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 ,说明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 ,说明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出台的政令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D 项错误。5.(2016·山东枣庄模拟)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这说明宗室科举(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解析:选 B。宗室子弟是否需要考试做官同政治机构完善之间不存在联系,故 A 项错误;宗室子弟在做官方面从不需要考试到需要考试的变化说明宗室子弟在做官方面的要求与平民没有差异,体现出了其平民化的倾向,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做官方面的特权取消,并不能代表所有特权失去,故 C 项错误;两宋时期科举制一直十分兴盛,明代八股取士才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故 D 项错误。6.(2016·四川绵阳高三调研)下图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以证明(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C.汉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完备D.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解析:选 D。不能仅仅凭借两个印章就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已经完备,故 A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西汉和东汉有“监史”和“刺史” ,但不能证明前代没有,故 B 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两个印章说明汉代中央监察体系完备,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的两个印章只能说明汉代已经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监史” “刺史” ,故 D 项正确。7.(2016·江西上饶模拟)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 , “纠察朝仪” , “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可见,唐朝御史台( )A.职能广泛,地位重要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属于中央司法机构D.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3解析:选 A。依据材料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 , “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 , “纠察朝仪” , “巡按州县、纠视刑狱”可知御史台是属于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职能广泛,地位重要,故 A 项正确;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和掌管律令,并没有分割相权,故 B 项错误;属于中央司法机构的说法不够全面和准确,因为御史台还“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 , “纠察朝仪” , “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故 C 项错误;御史台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吏治腐败,但不能有效抑制,故 D 项错误。8.(2016·武汉高三模拟)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 “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 “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强干弱枝 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解析:选 A。根据题干中对“三选七迁”的解释,可知其目的是将地方豪强和原七国贵族迁徙到靠近中央政府的地区,以方便中央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因而体现出了强干弱枝的思想,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孝道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相关信息,故 D 项错误。9.(2016·山东淄博高三调研)“明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的趋势C.明朝内阁与汉唐宰相都有决策权D.中书省与内阁均影响皇权加强解析:选 B。题干讨论明成祖以后中央权力掌控情况,A 项所指为明太祖时期,时间范围不一致,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可知内阁官员权力扩大,故 B 项正确;明代内阁职能为“与机要,备顾问” ,从制度层面而言,内阁不是正式一级国家机构,故其无决策权,故 C 项错误;中书省、内阁都是强化皇权的产物,也难以威胁到皇权,故 D 项错误。10.(2016·湖北黄冈模拟)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解析:选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 A 项正确;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 B 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故 C 项错误;宦官专权控制朝政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 D 项错误。11.(2016·湖北八市高三联考)“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4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选 D。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 A 项错误;成立机要秘书班子理政是手段,故B 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为了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 D 项正确。12.(2016·江苏扬州高三调研)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 B。题干材料意思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大臣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地位高于内阁,故 A 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 B 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 C 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6·黑龙江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6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5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26分)解析: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直至废除;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图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来讲述,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答案: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 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福建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选 A。 “民事”体现的是政权, “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 A 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 D 项错误。2.(2016·河南六市联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 “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解析:选 B。周王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 ,故 A 项错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 ,表明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 B 项正确;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 C 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 D 项错误。3.(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选 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 A 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推崇与此题无关,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6·湖北天门模拟)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各子详细信息妻(正室) 老二(22 岁,老成持重)、老三(20 岁,天性顽劣)2妾一(侧室) 老大(25 岁,天慧聪颖)妾二(侧室) 老四(18 岁,智勇双全)A.老三 B.老四C.老大 D.老二解析:选 D。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知,老三是妻(正室)所生的次子,故 A 项错误;老四是妾二(侧室)所生,故 B 项错误;老大也是妾一(侧室)所生,故 C 项错误;老二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故 D 项正确。5.(2016·武汉调研)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选 A。从“氏以别贵贱”可知,姓氏不分反映出贵贱的差别消失,原因是贵族的地位削弱,故 A 项正确;地域界限不是划分姓氏的依据,打破民族地域界限不是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故 B 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平等意识,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但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 D 项错误。6.(2016·河南新郑高三模拟)“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解析:选 C。从材料可知该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为秦汉帝国继承。皇帝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实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为汉朝继承,故 C 项正确;秦朝以皇帝任命的官员取代世袭的贵族,官僚制度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7.(2016·江西赣州模考)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 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豪门士族等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 ,可知其目的是分割尚书省权力以达到三省权力的平衡,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问的是统治者的深意,也就是其根本目的,应该是加强皇权,故 D 项错误。8.唐朝武后年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经召集诸御史责问道:“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中对曰:“……若先白大夫而许弹则可,如不许弹则如之何!即劾(御史)大夫者,又白谁哉!”李承嘉无以为答。这反映出当时( )A.御史不能弹劾宰相一级的官员3B.御史大夫和御史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不再存在C.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D.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形成解析:选 C。材料仅说明御史对于御史大夫弹劾受到影响,而不意味着弹劾其他的宰相一级的官员,故 A 项错误;材料显示御史大夫可以责问御史,显示了他们之间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故 B 项错误;材料显示御史弹劾奏章不经过御史大夫直接到皇帝,所以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监察,而没有涉及行政和军事,故 D 项错误。9.(2016·郑州模拟)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解析:选 D。宋代宰相权力受到削弱,但不是徒有虚名,故 A 项错误;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职权明确,故 B 项错误;削弱相权,并非针对军政,故 C 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故 D 项正确。10.(2016·天津河西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解析:选 D。秦朝实行暴政,因此“有叛人” ,但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无叛吏” ;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王国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国” ,但地方郡县受中央垂直控制,因此“无叛郡” ;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州受到中央控制,因此“无叛州” ,但藩镇将领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将” ,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D 项符合题意。11.(2016·山东德州模拟)《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 “文官封公侯”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解析:选 D。材料只节选了《吏律》 ,并不能说明当时法律体系完善,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并且很多是死刑,主要体现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官吏的“法治”而不是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素质下降,故 C 项错误;设置众多的死罪条款,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强化君主专制,故 D项正确。12.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解析:选 B。中央集权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指中央政府能控制地方政府,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言行并传之后世,对皇帝日4常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但越到后来皇帝干涉《起居注》的编撰甚至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皇权不断加强,故 B 项正确;C 项只涉及清朝,没有将汉朝到清朝整个发展趋势勾画出来,显然没有完整反映材料的信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相权,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第 13 题 22 分,第 14 题 30 分,共 52 分)13.(2016·河北邢台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 ,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22 分)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结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14.(2016·河北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18 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 ”的内涵。(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12 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5官制度的认识。(10 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自由报名” “公开考试” “平等竞争”可以归纳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 ;“打破” “扩大”等信息概括出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根据材料二中的“贪污腐败” “惊叹” “制度化”等信息分析出原因。(3)第一小问,先根据材料三中的“尚公去私” “各路军阀拥兵自重” “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等信息表明孙中山的政治意图;第二小问,再结合三则材料对选官制度进行综合评述,要从选贤、公正的角度去认识。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只要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