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6套新人教版.zip
201610310110.doc
201610310111.doc
201610310112.doc
201610310167.ppt
201610310168.ppt
201610310169.ppt
  • 全部
    • 201610310110.doc--点击预览
    • 201610310111.doc--点击预览
    • 201610310112.doc--点击预览
    • 201610310167.ppt
    • 201610310168.ppt
    • 201610310169.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2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24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解析:选 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即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 B 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 C 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 D 项错误。2.(2016·南昌高三调研)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 C。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官方与民间态度不同的原因,故 C 项正确。3.(2016·山西晋中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解析:选 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知孟子主张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 A 项正确。材料论及君民关系,故 B、D 两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故 C 项错误。4.(2016·陕西宝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体现了(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解析:选 B。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善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正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其他思想家主张与材料不符,故2A、C、D 三项错误。5.(2016·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解析:选 B。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 ,对传统礼治思想进行了改造,发展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故 B 项正确。6.(2016·湖南怀化高三模拟)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子C.老子 D.墨子解析:选 C。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选择 C 项符合题意。7.(2016·河北邢台高三摸底)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解析:选 D。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意思是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 D 项正确。8.(2016·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解析:选 D。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表述错误,故 A 项错误;董仲舒把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不是吸收,故 B 项错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并没有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材料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故 C 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 D 项正确。9.(2016·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3解析:选 C。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 C 项正确。10.(2016·河北邯郸高三模拟)“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选 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以后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材料中“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 ,表明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 C 项正确。11.(2016·湖北黄冈高三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选 B。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 B 项正确。12.(2016·河北邯郸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在汉代存在的 400 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解析:选 A。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妇女地位低下,而材料反映了宫廷女性可以参政议政,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朝廷对女性参政的鼓励,故 B 项错误;宫廷女性不能代表所有女性,故 C 项错误;女权运动开始兴起是在近代维新变法时期,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4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52 分)13.(2016·山东淄博高三模拟)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478 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 据《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4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 29 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 59 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 年是孔子 2 556 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 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 月 28 日 8 时 10 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 3 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6分)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10 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8分)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鲁哀公下令”说明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第二小问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来答;第三小问文化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书册等保存起来” “并且按岁时祭祀”来答。(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中的四次祭孔可以得出特点,即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秦汉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来答。(3)第一小问继承,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创新,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 “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作答。第三小问益处,可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析。答案:(1)每个领域任答一点即可。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5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等共同参与;CCTV 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其他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10 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0 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8 分)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即可,表现在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兴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者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力更大),阻碍了学术思想与科技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或阻碍作用。1第 12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25 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拟)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解析:选 D。 “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为: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 D 项正确。2.(2016·武汉高中毕业生模拟)“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 “佛法据王法以立” ,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会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解析:选 C。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融合儒家思想,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 D 项错误。3.(2016·江西鹰潭高三模拟)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选 B。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 B 项正确。4.(2016·江西赣州高三联考)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 ,“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 ,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选 B。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 B 项正确;2A、C、D 三项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排除。5.(2016·山东莱芜高三统考)“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 ”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科举制的推行导致思想不断僵化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学退出历史舞台C.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解析:选 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 A 项错误;理学本身就是儒学思想,儒学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 B 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人伦纲常,实际上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经典和科举制,故 D 项错误。6.(2016·湖南益阳高三调研)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选 D。材料借用莲来说明其气节,说明理学从开始就追求气节,欣赏自然、移情易性仅仅是最表象的内容,故 D 项正确。7.(2016·太原高三模拟)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解析:选 C。由材料内容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不涉及全面定程朱理学,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唯物主义无关,故 B 项错误;李贽主张正确看待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个性解放无关,故 D 项错误。8.(2016·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 ”这反映了李贽(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解析:选 C。材料中“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真有德之言”的信息说明对普通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故 C 项正确。9.(2016·河南南阳高三质量评估)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3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解析:选 C。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两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 C 项正确。10.(2016·湖北襄阳高三调研)“明末清初(17 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 “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解析:选 B。 “新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但其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维护君主制度,故 B 项正确。11.(2016·江西上饶高三模拟)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文中的意思是(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C. 《论语》是儒学的根本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解析:选 B。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体现了顾炎武批判今之所谓理学以宋明理学语录为本,舍弃孔孟儒家经典,故 B 项正确。1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调研考试)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解析:选 C。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 ,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 B 项错误;王夫之“共治天下”理念,反映出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6·江苏泰州高三模拟)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4——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李贽《焚书》卷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8 分)(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10 分)(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4 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用人政策,依据材料一“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得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儒家思想的地位回答。(2)第一小问深化,结合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回答;第二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二“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即可。(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依据明朝晚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分析。(4)结合上述材料,从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探究其原因即可。答案:(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任答两点即可)(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理学日益僵化。(4)原因: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14.(2016·湖南常德高三质检)观察并比较唐代、宋代书院分布图,然后回答问题。5宋代与唐代书院的分布相比,有哪些特点?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解析:第一小问,观察唐代、宋代书院分布图,从分布范围、区域、数量等方面分析宋代书院相较唐代书院的分布特点。第二小问通过比较可知,宋代书院教育比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宋代文化重心明显南移。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答案:特点:一是分布范围比唐代明显扩大,广西、海南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四省书院很少。说明:宋代书院教育比唐代有很大的发展;文化重心明显南移,江南取代中原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特点:是宋代的学校类型之一,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是传播理学的重要阵地;以私人办学为主;重视道德教育,重视自学和讨论。1单元过关检测(十二)(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河北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 ,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解析:选 D。依据材料关键语句“陈恒弑其君” , “告季孙” “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 “遭到拒绝” ,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 D 项正确。2.(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 《雅》 《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 )A.弘扬传统诗歌艺术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维护分封制的存在 D.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解析:选 D。材料主要涉及礼乐教化, “……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 《雅》 《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说明了孔子编撰《诗经》主要是为了加强礼乐教化,故 D 项正确。3.(2016·山东临沂高三模拟)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 B。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既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故 B 项正确。4.(2016·石家庄高三复习教学质检)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B.墨子 孔子 老子C.孔子 韩非子 墨子D.孔子 韩非子 老子解析:选 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旧制度,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2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思想;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 D 项符合题意。5.(2016·江西赣州高三摸底)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解析:选 D。由材料“宋神宗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 “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故 D 项正确。6.(2016·山东临沂高三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 , “多狂悖无忌讳之语” ,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 ,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解析:选 B。材料中“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 B 项正确。7.(2016·湖北部分高中高三调研)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C.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解析:选 B。材料体现了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规格不断提高,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故 B 项正确。8.(2016·湖北武昌区高三调研)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解析:选 B。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而非阶级斗争,故 A 项错误;这一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中中小地主与豪门世族矛盾的反映,故 B 项正确;儒家思想中也有唯物主义的部分,不能简单将其划定为唯心主义思想,故 C 项错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借助唯物主义观点排佛,实际上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地位之争,而非唯物与唯心之争,故 D 项错误。9.(2016·长沙高三模拟)《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3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解析:选 A。在宋代儒学是正统思想,依据材料“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可知遵守儒学的同时也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故 A 项正确。10.(2016·江西上饶高三模拟)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解析:选 B。依据材料“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可知萧公权认为黄宗羲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故 B 项正确。11.(2016·河北唐山高三模拟)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解析:选 A。张载提出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故 C、D 两项错误。12.(2016·太原高三模拟)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解析:选 B。题干中顾炎武主要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呼唤圣人不符合顾炎武的主旨,故 A 项错误;顾炎武的意思是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他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 B 项正确;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是不符合史实的,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 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30 分,第 14 题 22 分,共 52 分)13.(2016·天津南开区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4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 年)(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6 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6 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 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8 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分析;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得出仁政。(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中“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分析;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从深化和发展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标准,据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分析;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分析。(4)第一小问共同之处,综合材料一“得其民,得天下也” 、材料二“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 ,结合所学分析;第二小问认识,从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方面分析。(5)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四“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 “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分析;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方面分析。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5)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渐趋衰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文化思想不断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更加广泛,探索强国之路。14.(2016·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5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埘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 《传》 ,少者不失《诗》 《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 《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2 分)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埘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利用材料,明确史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答案举例 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埘之所生。 ”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答案举例 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家是微缩的社会, 《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 《颜氏家训》以《礼》 《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