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10280327.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328.doc--点击预览
- 20161028032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14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 27 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河南开封模拟)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 )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根本原因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解析:选 C。材料中林则徐认为清政府战败主要是军事落后,没有看到更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差距,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林则徐强调剿匪成功要“器良技熟” “大炮得用” 。材料没有涉及他军事剿匪的目的,故 A 项错误;林则徐强调打败外敌除了提高军备外,还要“胆壮心齐” ,故 B 项错误;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改变了“鄙夷”的传统夷狄观念,故 D 项错误。2.(2016·广东佛山质检)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以下文字来源于某一著作, “美国人来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 ”这一著作是( )A. 《孔子改制考》 B.张之洞《劝学篇》C. 《胡适文集》 D. 《孙中山全集》解析:选 B。张之洞《劝学篇》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与材料“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相符,故 B 项正确;1898 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C、D 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3.(2016·江西上饶模拟)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在这里,郑观应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解析:选 B。从材料信息“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和“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可知,郑观应主张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故 B 项正确。4.(2016·福建宁德质检)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 年)中写道:“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 ”在梁启超看来, “物竞天择”说( )A.验证了晚清社会革新趋势B.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2C.扭转了晚清社会发展进程D.改变了中国社会落后面貌解析:选 A。结合题意可知梁启超认同“物竞天择”说,应该顺应时势加以变革,才能够生存,故 A 项正确;结合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可知 B 项“肯定”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救亡改革活动没有扭转晚清社会的局势,故 C 项错误;改变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中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5.(2016·陕西宝鸡质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 “在传统中变” ,可是,1895 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 “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选 C。兴民权体现了作者主张学习西方从制度上改造中国,这明显说明了对传统的挑战,故 C 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维护清政府统治,属于“在传统中变” ,故 A 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也是固守传统中国文化制度,故 B 项错误;“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没有体现“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 ,故 D 项错误。6.(2016·湖南株洲质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 ”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A.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B.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C.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解析:选 C。材料主张通过和约婚姻导致无家,从而实现大同,故 C 项正确;材料最后强调“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 ,可知其主张大同社会。 “实现人人平等”材料体现不明确,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和约婚姻导致无家,故 B 项错误;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与材料没有联系,故 D 项错误。7.(2016·湖南岳阳模拟)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解析:选 A。材料“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他的思想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 A 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 B 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 C 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 D 项错误。8.(2016·福建厦门模拟)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使用种种3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解析:选 B。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遭到举国唾骂,故 B 项正确;朱熹不是权势者,与材料“种种的权势者”不符,故 A 项错误;康有为托古改制,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宣传变法,但并没有“抬到吓人的高度” ,故 C 项错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是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并不是抬高,故 D 项错误。9.(2016·湖北荆门高三调研)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 ,而不是“朝代更迭” 。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解析:选 D。据材料“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 ”和“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可知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文学革命” ,不足以说明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故 B 项错误。10.(2016·南昌调研)如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 ,现名《北大钟声》 ,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选 D。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基地,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促进新旧思想的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从油画的名称可知反映的是新旧思想兼容和宽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故 A 项错误;B、C 两项与材料主旨“宽容”主题不符,排除。11.(2016·天津滨海新区五校高三联考)1895 年,严复翻译《天演论》 ,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 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C.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D.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解析:选 D。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中的“各阶级”说法绝对,故A 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向思想层面变化,故 B 项错误;4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认为改变中国要从思想改进入手,故 C 项错误;从严复宣扬进化论到陈独秀“适今世之生存”说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关注的主要问题,故 D 项正确。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解析:选 D。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发生在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故 A 项错误;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发生在 1895 年维新派兴起时,故 B 项错误;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在一战后即 1918 年底发生;1918 年,李大钊发表了《俄国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学习西方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C、D 两项比较 D 项符合题干要求“最突出的转变” ,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6·山东淄博模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517 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期间,举办社学,要求有关人员“务遵本院原定教条尽心训导,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 。——引自《王守仁全集》卷二材料二 (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 ,该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以药治之,务采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事之本源” 。——梁启超《新民丛报宗旨》(1)归纳社学的职责。(4 分)(2)指出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及其积极意义。(8 分)(3)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在宣传内容上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10 分)(4)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受到哪些启发? (4 分)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意义,从促进民族觉醒和思想启蒙的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二者在宣传内容上的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二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状况分析即可。第(4)问,紧扣主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并综合以上材料,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谈自己的启发即可。答案:(1)职责:既传播文化知识,也注重教化民众。(2)目的:“维新吾民”(即启发民众智慧、提高民众觉悟)和“维新吾国”(即变法立宪,救亡图存)。意义:梁启超认识到当时民众思想保守、对民权国事漠不关心的社会实际,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救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 《新民丛报》宣传新思想,在社会上有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3)不同:王守仁宣传“诗礼章句” “德行心术”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宣传“中西道德” “政学理论”即以西方人权学说为主的中外先进思想。原因:政治环境不同——明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5经济基础不同——明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清末工业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社会思想不同——明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清末西方政治学说传入,提供了更科学的思想武器。个人经历不同——王守仁是理学家,主张“致良知” ,而梁启超是新式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思想,参与维新变法,积极主张改革社会。(4)启发:个人活动应有社会担当——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考虑国家民族利益;注重宣传教化——宣传先进理论,启发民众觉悟,保持正确舆论导向。14.(2016·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 “激进”与“保守” ,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 “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26 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历史评价并分析试题类型,回答本题首先要先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 ‘激进’与‘保守’ ,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从“矛盾对立” “相似性” “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概括观点;观点一可以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主张对立的角度论述;观点二可以围绕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级派别总体思想以及实施结果角度进行论证评析;观点三可以从“思想守旧与激进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相互转化”的角度阐述。答案:观点一: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评析: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论争。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或答新文化运动后期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观点二: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评析: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6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观点三: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评析:①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相对于顽固派而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的,但相对于后来的革命派,他们反对革命,又成为了“保守”势力。③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趋向保守。④梁启超最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后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骨干,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演变为保皇派,反对革命,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予以强烈反对,体现了“保守”与“激进”的转化。说明:其他观点,可酌情给分。1【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14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 第 28 讲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 ”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C.脱离了中国的现实D.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解析:选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钱穆看来都是世界进步思想的体现,并不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政治的问题,因此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故 B 项错误;脱离了中国的现实不符合材料的观点,故 C 项错误;钱穆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集法西斯精神的优点,民生主义集苏俄共产政权的长处,民权主义集英美代议制的理论优点,体现了三民主义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故 D 项正确。2.(2016·郑州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1912 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实质上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解析:选 C。结合史实,三民主义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强调“我高皇帝” “清室”即突出满汉民族矛盾,而非民主与封建的矛盾,故 C 项正确;D 项属于表象,题干要求从“实质”来看,故 D 项错误。3.(2016·广东韶关模拟)1899 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2解析:选 C。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并没有在土地经营的各环节予以干预,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中“土地国有后……”可知,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据材料“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可知土地仍由农民自己经营,而非集体化,故 D 项错误。4.(2016·广西株洲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孙中山在 1924 年 8 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解析:选 D。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 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权思想,故 B 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 C 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D 项正确。5.(2016·山东泰安模拟)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 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共同目的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解析:选 C。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故 C 项正确;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 A 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 B 项错误;D 项与毛泽东的目的不符,排除。6.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上述言论最早发表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 B.国民革命失败后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选 B。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仍然坚持工人罢工,不符合材料中“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城市暴动失败,故 B 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是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故 C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不符合材料中“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 ,故 D 项错误。7.(2016·江苏南通模拟)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解析:选 A。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存在“畏惧农村斗争的发展”和“抛弃城市斗争”两种错误观点,故 A 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是国民革命失败后,3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争论很明显,没有普遍赞同,故 C 项错误;1935 年遵义会议才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与题干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8.(2016·陕西渭南模拟)1936 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选 D。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 A 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与屈从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无关,故 B 项错误;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 C 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 D 项正确。9.(2016·武汉调研)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 )A.实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B.与新三民主义的经济思想本质一致C.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 D.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解析:选 D。材料中“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信息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故 D 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毛泽东经济思想,与“耕者有其田”无关,故 A 项错误;毛泽东经济思想与孙中山经济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完全一致,故 B 项错误;“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 C项错误。10.(2016·山东日照模拟)1977 年 7 月 30 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日本共同社报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这反映了国人怎样的愿望( )A.结束动乱局面 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拨乱反正 D.推进改革开放解析:选 C。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 “文革”的动乱局面在 1976 年已经结束,故A 项错误;但当时的国家领导集体没有摆脱“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束缚,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文革”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当时的国人不仅希望恢复经济,更期望否定“文革”错误,全面拨乱反正,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故 B 项错误;实现拨乱反正与当时国人的期望一致,故 C 项正确;推进改革开放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 D 项错误。11.(2016·湖南岳阳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4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解析:选 D。南方谈话是在 1992 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1985 年,故 A 项错误;1979 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97 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92 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D 项正确。12.(2016·天津滨海新区高三联考)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解析:选 D。因为极“左”思潮不是从新中国成立就有的,而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才有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预设蓝图”不符合题目中的“试错反弹” ,故 B 项错误;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 C项错误;“试错反弹”可以理解为允许犯错误,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找到正确的道路,南方谈话中谈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区别证明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13.(2016·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10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10 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8 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可知原因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第二小问成果,从问题要求的是思想成果,可知是孙中山的理论思想,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第一小问成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理解, “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5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结合“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即可。(3)第一小问内涵,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目标,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14.(2016·河北唐山高三模拟)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为上述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并加以评述。(24 分)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人物是邓小平,且都是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参与的重大事件,由此可以确定以邓小平为中心的主题,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之后围绕主题结合所学史实展开论述即可。答案:主题:契合题意、能概括图片信息均可。示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评述: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行全面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总之,邓小平为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走向国际舞台作出巨大贡献。1专题过关检测(十四)(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6·山东德州模拟)1843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 年,该书传入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 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C. 《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D. 《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解析:选 B。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影响,在国内的影响不大,而在日本却极为畅销,这说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故 B项正确;A、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海国图志》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等,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故 C项错误。2.(2016·广州调研)“学子互相约集,一声‘向右转’ ,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不远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机抢搭,船船满座。 ”上述现象应出现于( )A.明末清初 B.洋务运动期间C.清末民初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选 C。清末民初,日本国力强盛,且距离中国较近,赴日留学学生增多,故 C项正确;明末清初中国尚未出现大量留学情况,故 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留学生多赴美留学,故 B项错误;抗战时期中日关系紧张,不会出现大量赴日留学情况,故 D项错误。3.(2016·河北保定模拟)1902 年梁启超强调:“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恩我。 ”材料说明梁启超( )A.反对把儒学作为宗教B.倡导思想自由C.反对托古改制D.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代表解析:选 B。材料没有提及反对孔子思想的相关信息,故 A项错误;材料中“吾尤爱自由”的信息说明梁启超倡导思想自由,故 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借助孔子改革的信息,故 C项错误;“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的信息说明孔子并不是保守派,故 D项错误。4.(2016·湖南岳阳质检)“(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 )A.重视道德 B.学识优先2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解析:选 B。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体现了蔡元培最重学识,故 B项正确;“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表明蔡元培对道德不过分强求,故 A项错误;思想自由在题干中未体现,故 C项错误;民主科学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但在题中并未涉及,故 D项错误。5.(2016·河北唐山模拟)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C.正确。 “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解析:选 A。材料中观点完全否定新文化运动,没有看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这是错误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故 A项正确;当今,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 B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破坏,但也不能说是无法挽回,故 C项错误;白话文运动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故 D项错误。6.(2016·山东临沂高三质检)19 世纪 60年代,democracy 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 。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 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 。中国人对 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解析:选 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思潮。从“时人便译为‘民主’ ”到“民政”再到“民主” ,说明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 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 B项错误;中国古代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 D项错误。7.(2016·河北保定模拟)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解析:选 B。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产生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故 A项错误;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民主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故 B项正确;引入国家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故 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大,故 D项错误。8.(2016·湖南怀化高三模拟)1919 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 ,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 “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3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选 C。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 ,故 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的追求,故 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 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 D项错误。9.(2016·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模拟)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 ”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解析:选 A。依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知孙中山在共和告成以后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出现,所以要倡导社会公平,故 A项正确。10.(2016·甘肃高考诊断考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独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是基于(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C.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刻剖析D.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解析:选 C。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信息可知,毛泽东从革命实践中独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即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在于革命的领导权归属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信息可知,毛泽东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取决于社会性质,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当时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再过渡到无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这些认识都是基于对中国的国情深刻剖析而做出的,选择 C项符合题意。11.(2016·天津和平区高三质量调查)“中国共产党走过 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解析:选 A。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其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民族问题,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其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民生问题,故 A项正确;民权与材料无关,故 B项错误;改革开放不是解决民权问题,故 C项错误;新中国的建立不是解决富国问题,故 D项错误。412.(2016·天津南开区模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解析:选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其具体思想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故 A项错误;不同口号的背后,有质与量的区别,这是现象方面的差异,并非口号变化的原因,故 B项错误;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走向深入, “大跃进”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要遵循经济规律认识不足, “发展才是硬道理” ,背后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步,故 C项正确;口号的变化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因,国际形势是外因,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8分,第 14题 24分,共 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王尔敏教授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因西方文物制度的输入,以及外力的侵逼,产生了对于时代环境的醒觉,从而展开了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历程,酝酿着中西观念的激荡,新旧杂糅和更新的创造,同时对于实际政治社会的感染和潜移默化,都随时在扩张其影响。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多发、多变的原因。(12 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联系近代重大历史进程发生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6 分)解析:(1)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各个角度阐述引发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多发多变的原因。(2)论述思想观念更新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必须包含思想观念更新的史实和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史实,并且阐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应该清楚明了。答案:(1)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激烈的政治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要求新的政治诉求;儒学价值体系的动摇;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传统思想界的影响,中西思想的碰撞。(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要求:联系近代重大历史进程发生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 论述5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参考:观点: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论证要点: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方科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结合中国传统儒学鼓吹维新进行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出现了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14.(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 “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 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 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 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8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5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11 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主要信息,指出材料内容抨击君主专制、借鉴古人;结合教材所学,与西方对比,可以指出没有提出未来的蓝图,片面化倾向等。(2)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伦理变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这个关键,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归纳为与思想解放对应的运动接连失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3)第一小问要紧扣“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从思想解放对社会转型的引导角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前两则材料,可以从政治体制、领导力量、思想本身等几个角度归纳。答案:(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6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2)内容:“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原因: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