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0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件201702230126.ppt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1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__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件201702230127.ppt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__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201702230128.ppt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3改革开放新时期__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课件201702230129.ppt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0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时作业20170223016.DOC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__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时作业20170223017.DOC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__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20170223018.DOC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改革开放新时期__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课时作业20170223019.DOC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整合课件201702230130.ppt
  • 全部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0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件201702230126.ppt--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1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__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件201702230127.ppt--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__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201702230128.ppt--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13改革开放新时期__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课件201702230129.ppt--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0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时作业20170223016.DOC--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__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时作业20170223017.DOC--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__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20170223018.DOC--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3改革开放新时期__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课时作业20170223019.DOC--点击预览
    •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整合课件201702230130.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通史 专题 突破 模 块 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 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时作业 01宏观概览 融会贯通02高效课堂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通史 专题 突破 模 块 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11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 ——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课时作业 01宏观概览 融会贯通02高效课堂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通史 专题 突破 模 块 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01宏观概览 融会贯通02高效课堂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通史 专题 突破 模 块 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13讲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课时作业 01宏观概览 融会贯通02高效课堂 合作探究1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时作业 10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 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6·安徽淮南高三模拟]历史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你认为下列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A.第一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目标相同,都是用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第二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道路相同,都是由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政权C.第三小组的结论:俄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D.第四小组的结论:俄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析:A 错误,俄国革命旨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 错误,它仅仅符合俄国十月革命。C错误,二者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而 D正确,两者由于国情不同,革命道路不同。答案:D2.[2016·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模拟]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 。 “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解析:本题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继续”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A 项排除;C 项在二月革命即已实现,排除;D 项“共同执政”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B3.[2016·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2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解决饥饿十分必要,结合所学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本题答案选 C项。A 项错在“批评” ,与材料意思相反;B 项材料中没体现;D 项没体现材料的中心意思。答案:C4.[2016·福建连江高三模拟]列宁说:“到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 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 ”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21年国家“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可知苏俄政府面临着政治和经济危机采用新经济政策,即通过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C项,A、B、D 项不是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答案:C5.[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解析:依据材料“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得知,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地方利益,故 A项正确;高度集权是指苏联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斯大林手中,材料涉及的迫使一些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故 B项错误;依据题干“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可知,这里的“经济发展严3重失衡”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故 C项错误;材料中的“失业率很高”仅就搞单一经济的民族地区而言,故 D项错误。答案:A6.[2016·河南开封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从 1929年 11月 15日起,胡佛召开了一系列由企业界人士和劳工领袖参加的白宫会议,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用正常的办法,帮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这表明,胡佛政府( )A.倡导民间团体自愿联合度难关B.极力协调中央和地方矛盾C.重视协调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胡佛政府的经济行为,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地方政府官员”可知其倡导的不都是民间组织,排除 A项;题干中胡佛政府是在解决经济危机,不是在协调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 B项;题干中政府要求企业“帮助联邦政府改善经济局势” ,不是着力解决劳资关系,排除 C项;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所以 D项正确。答案:D7.[2016·河北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考试]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 。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 1929年至 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 ,通过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的手段,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故 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A 项错误;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但材料强调的是“新政” “走了一条中间道路” ,故 B项错误;罗斯福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并非单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故 D项错误。答案:C8.[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935 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 。 “这项法律”是( )4A. 《紧急银行法案》 B. 《全国工业复兴法》C. 《农业调整法》 D. 《社会保险法》解析:《紧急银行法案》目的是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与材料不符,故 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是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与材料不符,故 B项错误;《农业调整法》目的是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收购剩余农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与材料不符,故 C项错误;《社会保险法》目的通过国家在人民福利方面担当重要角色,部分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效缓解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向穷人提供救济……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相符,故 D项正确。答案:D9.[2016·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检文综]下图是 1932 年 4 月美国某报刊登载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A.赞扬罗斯福保护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主张B.嘲讽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的理念C.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的意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恢复农民购买力”结合所学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恢复农业生产中的对农民减耕减产实行补贴的内容,由图片中农民的形象可以看出对这一措施是讽刺的态度,故本题答案选 B项。A、C、D 与图片信息不吻合。答案:B10.[2016·大连测试]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世界:一部历史》中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打破了人们对绝对时空观的认识B.相对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C.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5D.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解析:依据材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即提出了时空是相对的新观点,故 A项正确。答案:A11.[2016·湖北八市联考]“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的美丽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第二朵乌云”导致了( )A.相对论的出现 B.生物进化论的出现C.量子论的出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提出解析:材料所说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是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 ,说明“第二片乌云”诞生了量子力学,故 C项正确。答案:C12.[2016·兰州高三模拟]上图为马克·格特勒《旋转木马》:“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因受到惊吓而目光呆滞的人们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地不停旋转,永不静止……”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巨大创作B.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光学技术C.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D.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解析:《旋转木马》创作于一战时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故 A项正确;B、C、D 三项与本题无关。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6分,第 14题 26分,共 52分)13.[2016·扬州高三下期质量检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14 年至 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 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6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 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指农产品价格大大低于工业产品的价格)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 ,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 “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的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1985 年 12月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英国、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途径和方法。(8 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 20世纪 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后果。(6 分)(3)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6分)(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能力,英国工业化的途径依据材料一中“英国有超过 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的信息归纳;苏联的工业化依据材料二中“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指农产品价格大大低于工业产品的价格)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等信息从牺牲农业角度归纳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7读能力,依据材料二中“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的信息从“经济协调,农民利益”等角度说明作答。(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获取信息、解读能力,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发现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继续国家工业化进程。(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题型,综合上述材料,依据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的不同中找出各国实现工业化道路的共同规律,以及找出工业化道路的教训可以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以及工业化中农民利益”角度回答。答案:(1)英国:通过开展圈地运动剥夺本国农民利益的方法推动国家的工业化。 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发展重工业,促进国家工业化。(2)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苏联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转变农村生产方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4)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得到充分的重视。14.[2016·广州模拟]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东方杂志》(1933 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东方杂志》(1934 年)材料二:1945 年 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 年,罗斯福新8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20世纪 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10 分)(2)有学者认为,20 世纪 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的原因是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8 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作参照;根据材料一“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可知作者发现罗斯福初期的措施没什么显著效果,进而对新政不抱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背景可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局势)、新政初期的效果、苏联建设成就的对比等角度归纳;国内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指出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可以看出,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对罗斯福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中共认可罗斯福新政对解决危机和安定人民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缓解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国共二次合作、美苏盟友、中美同盟等角度进行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中苏关系、中国的外交原则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学术研究方面的“双百”方针、对外开放拓宽视野、中美建交等角度归纳。答案:(1)国际: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 世纪 30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国内: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共合作抗日;二战期间美苏成为反法西斯盟友;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3)消失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政策;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成为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的提高。1课时作业 11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一方针反映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态度是( )A.冷漠 B.热情C.排斥 D.徘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三环外交’方针……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 B、C、D三项,选择 A 项。答案:A2.[2016·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二次模拟考文综]在朝鲜战争初期,苏联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要求苏联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空军不许在海上作战。这表明( )A.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B.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A 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谁优谁劣。C 无法从题中体现。D 不是材料的主旨。答案:A3.[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冷战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一段特殊时期。冷战双方处在特殊环境中,它们用特殊的语言、特殊的武器、特殊的意识形态反对它们各自设定的敌人。但最特别的是冷战双方既没有赢者,也没有输家,彼此都在默认一种特殊的游戏规则,以此保持一种特殊的力量平衡。 ”以下解释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文化是冷战期间一种特殊武器B.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对抗C.冷战对抗的双方没有经济往来D.冷战期间世界维持了相对和平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但最特别的是冷战双方既没有赢者,也没有输家,彼此都在默认一种特殊的游戏规则,以此保持一种特殊的力量平衡”体现两极格局间世界维持了相对和平,没有发生世界大战,故D 项正确。A 中文化不符合题意;B 中对抗错误;C 中经济往来错误。答案:D4.[2016·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 ,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的自主性有所增强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C.冷战时期欧共体对美离心力增强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60年代末 70 年代初”处在两极格局对峙中,材料中“法国……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联邦德国……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表明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故 A 项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在“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两极格局对峙中, 美国与法德两国是盟友,故 B 项错误;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处在两极格局对峙中,材料中的“缓和”“改善”不等于威胁已经解除,故 D 项错误。答案:A5.[2016·安徽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期模拟文综]“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 ”上述现象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 D.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可知, “加快”表述错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可知,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进程”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经济形势” ,故 D 项错误。答案:B6.[2016·东北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等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1961 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3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个道路是独立、自主、非集团化,开展不结盟运动。A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只能是冲击不可能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 项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其追求的目标,还没实现;C 项错误,当时中国没参加不结盟运动;D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的局面,故本题答案选 D 项。答案:D7.[2016·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力不从心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D.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解析:图 1 反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受到多种力量阻挠;图 2 反映的是“一超多强” , 两幅图共同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 A 项正确;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力不从心只是图 1 反映,故 B 项错误;中国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故 C 项错误;图 1 反映世界形势出现局部紧张,故 D 项错误。答案:A8.[2016·辽宁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考试]1961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 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4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所以答案选D。答案:D9.[2016·湖南岳阳高三教学质检试题]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 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A.大国沙文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二战后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国际汇率稳定,美元与黄金相挂钩,各会员国组织的货币与美元相挂钩” 。大国沙文主义指政治上的专制,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70 年代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经济危机的冲击的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根据题目中的“一人操纵、粮食有限” ,故 C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出现“一人操纵、粮食有限” ,故 D 项错误。答案:C10.[2016·山东滨州高三模拟]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北合作,大国主导,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战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显著特征,所以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就是北美自由贸易5区。故 D 项正确。 答案:D11.[2016·湖南省益阳市高三调研文综]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0 年以来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下列图片是微电子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微电子技术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是( )A.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B.第二产业追平第一产业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解析:第一产业是农业,而微电子技术是高新科技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故 A 项错误;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故 B 项错误;第一产业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故 C 项错误;结合现实生活可知微电子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其发展趋势必然是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故 D 项正确。 答案:D12.[2016·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艺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采用的表现方式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以下美术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绘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采用的表现方式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绘画作品是 D 项,A、B、C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6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6·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检文综]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 年 6 月 5 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 月底 7 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 月 9 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 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9 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 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 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 19 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某西方学者观点(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 1947~1948 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0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0 分)(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6分)解析:(1)本题考查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可知英法和苏联围绕是否应该援助欧洲产生矛盾;7由“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可知苏联与东欧国家围绕是否应该参加马歇尔计划产生矛盾;由“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可知苏联和美国在对欧洲的控制上产生矛盾;由“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可知英美就援助与国家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由于美苏和欧洲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使美国援助欧洲的演变为援助西欧的,并进一步加深了美苏之间的两极对峙。(2)本题考查了美苏两极对峙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 、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 、 “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等内容可知,推动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美苏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而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政治阵营的成立则加剧了这一对峙局面的形成;在对外态度上,苏联领导人摇摆不定,并且发出核威胁的言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苏的两极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3)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旨在恢复和实现自己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该学者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在新时期中国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对外关系上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新型区域合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坚持和平崛起,所以说该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答案:(1)矛盾及其焦点问题: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美国与英国围绕援助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的矛盾;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问题的矛盾。主要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3)这位学者的观点错误。理由:①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发展以不结盟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上合”等新型区域合作。②中国外交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2016·珠海质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8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上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 60 个以上……——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19 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长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10 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0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将材料以省略号为依据分层,然后分析出其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此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特征,即英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主要手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初期中国消极应对,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新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际环境方面面临的情形作答;第二小问,可以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角度考虑。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范围广泛(涉及亚、欧、非);政府有效管理(或设市舶司9管理)。(2)特征:英国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应对:清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3)条件: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