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201608310141.doc--点击预览
-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201608310142.doc--点击预览
-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201608310175.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大高考】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 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B 卷 新人教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 C 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 项错误;B、D 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答案 C2.(2015·课标全国Ⅱ,40)见专题三[综合研判思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3.(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 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 C。 “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 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 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 D。2答案 C4.(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 唐朝时期“三教并行” ,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 C 项正确。A 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 B 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 ,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 D 项。答案 C5.(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 。只有克服私欲, “穷究天理” ,才能恢复“本善” ,成为圣贤。A、B 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 ,排除;C 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 D 项。答案 D6.(2014·课标全国Ⅰ,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日益加强,D 项正确。A 项中“养子亲子权利” 、B 项“血缘亲情淡化” 、C 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3答案 D7.(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 ,故 C 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 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 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 项错误。答案 C8.(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 “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 ,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属于现象。答案 D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内无考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1.(2016·北京文综,16)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 《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论语》 《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 项表述最符合题意。17 世纪到 19 世纪中期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兴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不可能出现“儒家思想普遍被接受”的现象,A 项错误。C 项中“限于传教士之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也无从体现。D 项所述“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无从体现,故可排除。答案 B2.(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 “克己复礼” “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 “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 “礼”是儒家思想, “法”是法家思想, “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 B 项正确。答案 B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 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答案 C4.(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5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使学术下移,故 A 项符合题意。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故B、C 两项与材料无关。D 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也不大。故答案为 A 项。答案 A5.(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 材料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答案 D6.(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 “复孔”的政治内涵。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7.(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6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 A。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 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 D。答案 A8.(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 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②④选项,选 C 项。答案 C9.(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 、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解析 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 “四书”更受重视,故 A 项正确;明清时期,孔子的权威思想地位不可能动摇,B 项错误;C 项在题干材料中未反映。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排除 D 项。答案 A10.(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 B、C 两项均只讲一方面,未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 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 A 项。答案 A11.(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解析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 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12.(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8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解析 第(1)问,首先考查正确解读史料,材料一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材料二反映了在生活及社会观念上出现一些僭越礼制现象。如何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是本题的难点。分析可知理学在新观念、行为的冲击下,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第(2)问,要求具有证据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如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等。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9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 “儒帽裹僧头” ,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 A 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 C 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 C14.(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 材料中顾炎武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 ,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 B、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A 项错误。答案 C15.(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 ;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10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故②③④符合题意。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 D 项。答案 D16.(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解析 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C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答案 C17.(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 材料反映了宰相的作用是劝谏君主,使其不会肆无忌惮,体现了作者限制君权的主张,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作者加强而非削弱相权的要求,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相关系,希望恢复传统政治制度,而非实行君主立宪制,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三省六部制,D 项错误。答案 A18.(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知天下之势” “致用” ;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学术发展状况及社会要求回答。11答案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1【大高考】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 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解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修文德以来之”和“春秋无义战” ,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D 项正确。答案 D2.(2016·江西宜春市一模)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解析 “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 ”符合题意的只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通过宣扬“君权神授” ,使天下百姓皆认为皇帝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天子,从而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巩固了统治。其它选项均无此意。答案 B3.(2016·山东烟台高三高考诊断)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2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解析 宋儒强调“天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 ,它主张夫为妻纲,反对女性在政治中发挥作用,故 A 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道德贞操,这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 B 项正确;宋儒主张夫为妻纲,与“女性维系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 C 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 D 项错误。答案 B4.(2016·山东青岛高三 3 月质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该诗反映了( )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观点,故答案为 B 项。 “存于经典”说法错误,排除 A 项;C 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C 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 B5.(2016·湖南永州二模)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 。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3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解析 西周礼乐制度是对王室贵族言行的规范,与官员“丁忧”尽孝道无关,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 B 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举孝廉,故 C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故 D 项错误。答案 B6.(2015·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析 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答案 D二、非选择题7.(2016·广东肇庆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答案 (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一、选择题1.(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4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解析 材料信息“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墨家的非攻思想。 “明道也,以救世”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德兼人者王”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贤者举而上之”体现了墨家的尚贤主张;“以法为教”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C 项。答案 C2.(2016·湖南常德 3 月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解析 材料未体现儒者阐发义理,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作者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方面的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 C3.(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 ,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5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解析 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 D 项错误。答案 C4.(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三市高三联合一诊)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 “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 , “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解析 根据题意,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 , ‘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说明在佛教的中国化中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故 C 项正确。答案 C5.(2016·山东济宁模考)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本质是科学的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C.强调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宋代理学的“科学性”推动了科学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其“科学性”应该指理学中探求“理”的方法论,即格物致知,故答案为 D 项。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 项错误;“伦理本体论” “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能体现,皆排除。答案 D6.(2016·湖南永州高三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6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 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 A项错误;材料“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 D 项错误。答案 B二、非选择题7.(2016·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7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答案 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1.[老话题、新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战国时期的“士”十分风光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争霸需要“士”出谋划策B.“士”被纳入贵族政治之中C.诸侯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D.尊重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风尚解析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斗激烈,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处于贵族最底层的“士”开始活跃,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或追求精神自由,导致战国时期国君纷纷养“士” ,出现“士”十分风光8的局面,故选 A。西周分封制下就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局面, “士”已经属于贵族行列,排除 B 项;C、D 两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 A2.[隐含社会热点——教育创新探究]观察下图,可以看出孔子与墨子二位私人讲学( )A.教学方式不同 B.教学内容不同C.教学目的不同 D.教学效果不同解析 观察两幅图片,迁移研学知识,从“孔子杏坛讲学图”可知孔子注重课堂教学,从“墨子田间讲学图”可知墨子注重实践,注重深入下层群众,这说明二者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故选 A。从图中无法判断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效果的差异,故排除B、C、D 三项。答案 A3.[历史主流意识——法治与德治统一]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 ,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 )A.司法审判依据从重神权到重法治B.君主专制下法律极其苛刻C.司法审判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D.成文法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司法审判引入儒家经典蕴含的道德原则,即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故选 C。A、B、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 C4.[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 ,孟子提倡“济天下” ,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 ,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9《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C 始终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选 C 项。A、B、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 C5.[史学方法——纵横对比看明清儒学]苏渊雷指出: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从明清时期来看,文中的“纵”主要是指( )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B.儒学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D.明清儒学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解析 据题干可知,从纵的方面看,明清儒学抨击宋明理学的虚伪,但又继承先秦以来儒学的传统思想,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故选 D。明清儒学只是批判理学的空谈,但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藩篱,排除 A 项;明清时期虽然儒学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只是受到冲击,排除 B、C 两项。答案 D6.[社会史观——名人名著笔下的历史体现](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甲 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甲乙著作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0解析 材料中甲是顾炎武的《日知录》 ,注意关键词“明道” “察民隐”等;乙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注意关键词“师其长技” ,再结合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派别,即可总结出答案。答案 甲 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明道救世,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乙 社会问题: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 百家争鸣 ”【应用体验】1.领悟一个时代特征[问 ] 有学者 说 ,春秋 战 国 时 期,既是血腥、 动荡 的 时 代,也是 宽 容、 发 展的 时 代, “ 宽 容 ”“ 发 展 ” 主要指什么?答案 (1)“ 宽 容 ” 指 诸 子百家争 鸣 。(2)“ 发 展 ” 指封建 经济发 展,社会 进 步。2.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 “ 仁 ” 和 “ 礼 ”[问 ] 孔子 “ 仁 ” 和 “ 礼 ” 的内容是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 系?答案 “ 仁 ” 指 “ 仁者 爱 人 ” ,礼指 “ 克己复礼 ” ;仁是内在自 觉 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 规 范。3.领会一个概念 —— 民本在早期儒家 经 典中,民本思想有 较 多的体 现 。《尚 书 》 说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 认为 民 贵 君 轻 ,《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问 ] 概括指出先秦 时 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答案 (1)主要内涵: 强 调 君民相互依存;君主 应 重 视 民意,顺应 民心、 爱 惜民力。(2)政治理想:君主用 贤 人,行仁政。识记类 忽视孔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误以为孔孟学说都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辨识 孔子主 张 “ 克己复礼 ” ,代表没落奴隶主 贵 族利益,其德治思想是 为 奴隶主 阶级 服 务 的;孟子的 “ 仁政 ” 思想 则是 为 新 兴 地主 阶级 服 务 的。理解 类 1.误 把孟子 “ 仁政 ” 与孔子的 “ 仁 ” 等同辨 识 孔子的 “ 仁 ” 是一种含 义 极广的 伦 理道德 观 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 “ 爱 人 ” 。孟子从孔子 “ 仁 ” 的精神出 发 ,把它 扩 充 发 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 纲领 ,即 “ 仁政 ” 。2.混淆孟子的 “ 民本 ” 思想与 现 代 “ 以人 为 本 ” 理念的本质 区 别辨 识 孟子的 “ 民本 ” 思想 对缓 和 阶级 矛盾, 维护统治的 长 治久安 发挥 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 “ 仁政 ”、 “ 民本 ” 思想并不是以 维护 人民利益 为 出 发 点,而是维护 封建 统 治的一种策略。【 纠错 模板】不能准确理解古代东西方法制思想的内涵[例 ] 材料 韩 非子 认为 人天生是自私的、是 趋 利避害的,必 须 用 严 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 惩罚 来 进 行 统 治。古希腊的 亚 里士多德以 为 ,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 兽 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 难 免在 执 政 时 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 现 。根据材料,比 较韩 非子和 亚 里士多德两者 观 点的异同。误答 二者都重视法律的作用。但韩非子侧重法律制裁,亚里士多德侧重法律预防 。正解 二者都主 张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 论 体系均建立在 对人性分析的基 础 上。异: 韩 非子主 张 用法律 惩罚 人民; 亚 里士多德主 张 用法律限制 执 政者。 (或: 韩 非子 认为 法律是 专 制的工具; 亚 里士多德 认为 法律是理性的体 现 )。突破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1. 图片藏史 —— 孔子的思想主张论 从史出 《孔子 讲 学 图 》中,孔子 盘 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 龄悬 殊,衣着各异。 图 片反映了孔子重 视“ 礼 ” ,同 时 体 现 了 “ 有教无 类 ” 的教育思想。2.归纳比较 ——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比较项 目 孔子 孟子 荀子同 “ 仁 ” 的思想 爱 人 “ 仁政 ” 仁 义民本思想 为 政以德 民 贵 君 轻 君舟民水异 人性 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目的 维护 奴隶主贵 族 统 治 缓 和 阶级 矛盾, 维护新 兴 地主 阶级统 治突破百家争鸣1.图示解史 —— 百家争鸣2.名家评史 —— 司马迁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儒家提出仁政、礼治和德治, 强 化道德感化。当国家 稳 定并步入正常 轨 道 时 宜用;法家提倡法治。在 动荡 年代, 实 行大一统 的法家路 线 能收到奇效;道家提倡 顺 乎自然, “ 无 为 而治” 。大 动荡 后,与民休息,恢复和 发 展生 产 ,以道家思想 为宜。3.史 论归纳 — — 诸 子百家思想的 现实 价 值(1)儒家的 “ 仁政 ”“ 有教无 类 ” 等思想。具有和 谐 意 识 , 对于 调节 人 际 关系、 稳 定社会秩序具有 积 极作用, 对 今天倡 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 鉴 意 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 为 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 质 教育提供了重要理 论 依据。(2)道家的 “ 无 为 ” 思想。主 张顺应 自然, 对 于增 强 环 保意识 ,促 进 社会的可持 续发 展具有 现实 价 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 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 础 。(3)法家的法治、 变 革思想。 对 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 设 具有借 鉴 意 义 ;法家的 变 革精神,成 为历 代 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 治的理 论 武器。(4)墨家的 “ 兼 爱 ”“ 非攻 ”“ 尚 贤 ” 思想。成 为 今天平等博 爱 、 热爱 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应用体验】1.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公元 65年 )冬十月,日有食之。 ……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 览 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 颁 示百官, 诏 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 过 …… 永 览 前戒,悚然兢惧。 ”[问 ] 材料体 现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 体 现 了董仲舒的 “ 天人合一 ” 、 “ 天人感 应 ” 思想。2.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 —— 理(漫画 伤天害理 )[问 ] 漫画中 “ 理 ” 分 别 在哲学本源和社会上如何理解?答案 ① 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 在社会中, “ 理 ” 即 “ 三 纲 五常 ” 为 代表的封建 伦 理道德。3.对比 “ 穷 理 ” 的两条途径“ 格犹 穷 也,物犹理也。 穷 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 须 外面添一分 ”[问 ] 材料体 现 朱熹与王阳明 穷 理的途径分 别 是什么?如何理解其 “ 殊途同 归 ” ?答案 “ 格物致知 ” 和内心反省; 实质 都是用儒家 纲 常 伦理来 约 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 维护专 制 统 治。4.突破一个概念 —— “ 致良知 ”王阳明 认为 : “ 天没有我的灵明, 谁 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 谁 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 谁 去辨他吉凶灾祥? ”[问 ] 材料中王阳明 强 调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 “ 灵明 ” 就是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 为 圣 贤 。识记类 1.误以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辨 识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2.把 “ 三教合一 ” 与 “ 三教合 归 儒 ” 等同。辨 识 “ 三教合一 ” 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 鉴 ,并不是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3.误 以 为 “ 理学 ” 和 “ 心学 ” 是 继 承的关系。辨 识 “ 理学 ” 和 “ 心学 ” 不是 继 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心学 ” 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 心学 ” 也是 “ 理学 ” 。理解类 1.理解不了汉武帝 “ 罢 黜百家,独尊儒 术 ” 与秦始皇的 “ 焚 书 坑儒 ” 在本 质 上相同辨 识 秦始皇 为 巩固 专 制 统 治焚 书 坑儒,而 汉 武帝也是 为 了加 强 大一 统 而采 纳 了董仲舒的建 议 。二者本 质 上都是思想 专制的表 现 。2.不能正确区分程朱理学和 陆 王心学辨 识 程朱理学、 陆 王心学的关系,可 谓 “ 大同小异 ” 。 “大同 ” 指两者都主 张 “ 理 ” 是世界的本原, “ 小异 ” 指求 “理 ” 的方法,程朱理学主 张 “ 格物致知 ” , 陆 王心学主 张 “内心反省 ” 。【 纠错 模板】把程朱理学与董仲舒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等同致误[例 ]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 ,而天乃出灾害以 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 ,而 伤败 乃至。以此 见 天心之仁 爱 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 则 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 疢 (疾病毒瘤 ),循之 则 其心私且邪。 —— 朱熹《朱子文集》据材料, 归纳 董仲舒和朱熹的中心思想。 结 合所学知 识 ,指出董仲舒和朱熹提出上述思想主 张 的共同目的。误答 董仲舒宣 传 “ 天人感 应 ” ,朱熹宣 传 “ 存天理, 灭 人欲” 。两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控制人的欲望和行 为 ,达到 树 立儒家思想正 统 地位的目的。正解 主 张 :董仲舒主 张 “ 君 权 神授 ” , “ 天人感 应 ” 和 “ 天人合一 ” ;朱熹主 张 “ 三 纲 五常 ” 就是天理, “ 存天理, 灭 人欲 ” 。共同目的: 维护 社会 统 治秩序。突破汉代和宋明的 “ 新儒学 ” 特征1.图示解史 —— 董仲舒的新儒学2.归纳总结 —— 董仲舒新儒学的独到之处(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为 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 “ 天人感 应 ” 说 , 强 调 王 权 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 权 限制王 权 。(4)以 维护 皇 权 的 绝对 性 为 最 终 目的,完全 沦为 官方 统 治哲学。3.图示解史 ——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