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5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5套岳麓版.zip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习题打包5套岳麓版.zip
201608100223.doc
201608100224.doc
201608100273.ppt
201608100274.ppt
201608100275.ppt
  • 全部
    • 201608100223.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0224.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0273.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74.ppt--点击预览
    • 201608100275.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课时强化练(二十三)(限时:40 分钟)A 组 跨越本科线1. 《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 “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 两项不是主要作用,排除;统治基础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 项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错误;“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故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 D 项正确。【答案】 D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重视( )A.法 B.信 C.礼 D.智【解析】 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提出“克己复礼” ,主张等级分明,故 C 项正确;“法”不是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信、智”是董仲舒的“五常”思想,故 B、D 两项错误。【答案】 C3.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C.民贵君轻 D.有教无类【解析】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 ,D 项正确。【答案】 D4.(2015·怀化二模)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2C.老子 D.墨子【解析】 题干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5.(2016·宝鸡质检)“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体现了(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解析】 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答案】 B6.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解析】 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 ,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思想,故 B 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 C 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7.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 D项正确。 【答案】 D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3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解析】 A 项表述错误,排除;法家学说经过董仲舒改造,故 B 项错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并没有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材料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故 C 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 D 项正确。【答案】 D9.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解析】 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 C 项正确。【答案】 C10.董仲舒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A.世界的本原 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C.君主的权力 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解析】 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要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A 项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 B 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 C 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 D 项错误。【答案】 BB 组 名校必刷题11.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 , “多狂悖无忌讳之语” ,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 “汉诏多惧词” ,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4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 B 项正确;C 项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排除;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B12.(2016·株洲质检)《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 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 A 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 B 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 D 项错误。【答案】 B1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478 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 据《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 29 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 59 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 年是孔子 2556 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 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 月 28 日 8 时 10 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 3 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5(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鲁哀公下令”说明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 ;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书册等保存起来” “并且按岁时祭祀”来答。 第(2) 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四次祭孔可以得出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秦汉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来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的形式”作答;第三小问,可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析。【答案】 (1)每个领域任答一点即可。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言之有理亦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6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力更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或阻碍作用。1课时强化练(二十四)(限时:40 分钟)A 组 跨越本科线1.(2016·惠州调研)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解析】 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 A 项正确。【答案】 A2.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 ’吾多见其丧天真矣。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解析】 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可知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 C 项正确。【答案】 C3.(2016·鹰潭一模)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 ”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 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问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 B 项正确。【答案】 B4.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九渊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简说:“止如斯耶?”陆九渊大声说:“更何有也!”杨简顿悟。据材料判断,陆九渊认为( )2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解析】 有关“实践”的观点是顾炎武的观点,故 A 项错误;B 项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 C 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 D 项错误。【答案】 B5.1175 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 ,也称“千古一辩” 。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解析】 在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 ,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 A、B、D 三项属于的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之处,故 C 项正确。【答案】 C6.(2016·渭南质检)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 张载主张“为万世开太平” ,体现了他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载主张“为往圣继绝学” ,体现了他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理学家主张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3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学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 结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B 项不能体现“异质” ,C 项说法不正确,D 项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答案】 A8.(2016·临沂质检)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 ”这反映了李贽(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批判孔子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讽刺道学家的做事伪思想,没有提到人的正当欲求,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的信息说明对普通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反对仁义道德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9.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解析】 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两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C 项正确。【答案】 C10.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4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解析】 从“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作者认为黄宗羲思想具有近代思想色彩,故 A 项正确。【答案】 AB 组 名校必刷题11.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材料中的意思是(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C. 《论语》是儒学的根本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批判今之所谓理学以宋明理学语录为本,舍弃孔孟儒家经典,故 B 项正确。 【答案】 B1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解析】 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 ,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是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 B 项错误;王夫之“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 C 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C13.儒学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时代不同,对它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迥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5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 ,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 ,收集《礼记》 《曲礼》 《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做了具体规定。——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材料三 今天,回头从总体上看 20 世纪初的这场新文化活动,便很容易发现其明显的不足之处:(1)他们多是从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角度批判和清算传统文化的,缺乏学术和思想的探研与深思……(3)他们态度激烈,太情绪化,容易矫枉过正,在批判中往往失之过度,失之公允。——韩星《儒学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然后依据材料一“武帝立《五经》博士……劝以官禄”可知,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也是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第(2) 问的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 ,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著《小学集注》 ,收集《礼记》 《曲礼》 《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第二小问可以从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可以从新文化运动出于反对专制,宣扬民主的现实需要来批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证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证其不利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答案】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2)努力: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3)材料三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明显的不足。新文化运动出于反对专制,宣扬民主的现实需要来批判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是维护6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自然受到资产阶级批判,但他们忽视了传统文化自身的核心价值与合理思想,不利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 ,抨击封建礼教,固然有利于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它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失之偏颇。14.(2016·盐城质检)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材料二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解析】 第(1)问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第(3)问从两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答案】 (1)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因素: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3)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克己复礼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诸国争霸 道家学派 辩证法 道德人格 仁政 亚圣 性恶论 礼教 齐物 中央集权 传统文化 道德准则 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 三大能力培养两大素养讲练课时强化练三教合一 积极入世 理 天理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宋明 主观意志力量 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 万物皆生于两 时空坐标知识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