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为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把握文章的释义。 3.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重点难点】1.熟读背诵课文。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把握文章的释义。 3.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自主学习】1、独立自学(10分钟)(1)资料链接 A.作者简介 彭端淑,字乐斋, 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著有 。 B.背景资料 本文原题是“ ”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
2、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以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去悟其中所内涵的道理,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2)初读文章 A.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为学( ) 逮( ) 怠( ) 迄乎成( ) 屏弃( ) 卒( ) 贫者语于富者( ) 何恃( ) 钵( ) 自南海还( ) (3)疏通文意 A参照课下注释解释画横线的词语并疏通文意。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 )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3、则易者亦难矣。吾资( )之昏( ),不逮( )人也,吾材( )之庸(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而不怠( )焉,迄( )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 ),倍( )人也,吾材之敏( ),倍人也;屏弃( )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 )也。圣人之道,卒( )于鲁( )也传之。然则( )昏庸聪敏之用,岂( )有常( )哉?蜀之鄙(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 )于富者曰:“吾欲( )之( )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 )未能也,子( )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以告富者
4、,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 )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 )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 )聪与敏,可恃( )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 )也。昏与庸,可限( )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 )者,自力者( )也。2、合作探究(15分钟)(1)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观点?(2)第2段“吾昏、庸与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3)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提示:从多角度探究主旨,用条目式列出来)【展示交流】(20分钟)3、分组展示(1)默写展示“独立自学”部分。(2)抽签展示“合作探究”部分。4、质疑解析【检测反馈】(10分钟)5、拓展延伸1. 请举例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的例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体会。 6、达标测试课后习题二7、强化整理:整理导学案或笔记 强化记忆知识【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