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17035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化,中南财经法大学哲学院社会学教研室,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文化、社会化这两个社会学的重要范畴的本质内涵,并能应用这些范畴把握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社会。 主要内容: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个人如何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一员。 学习重点:把握文化的结构;理解社会化的涵义,并能从不同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化。 学习难点:文化要素、文化丛、文化结构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从不同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化。 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11.1 什么是文化,11.2 文化的结构,11.3 什么是社会化,11.4 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11.5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1.1 什么是文化,1

2、1.1.1 文化的涵义 文化,英文是culture,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耕耘、耕作。可见,从最初的涵义上,文化就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之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德国学者普芬多夫(Samuel von Pufendorf)曾经这样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他的观点,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不应该包括物质因素,而只需包括精神因素。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aylor)指出,文化

3、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很显然,泰勒的观点更接近于对“文明”的界定。,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的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同时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题,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11.1.2 文化的特性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的生活方式。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概念的“文化”虽然时常可以与“社会”互换,但是它们并不应该被混淆。严格上说,社会指的是共

4、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的是这种交流的产物。当然,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文化具有以下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所谓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所谓文化的超个人性,指的是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Eg: 语言、符号)(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的。(Eg: 电视、电影、宗教)(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指的是文化现象

5、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Eg: 白色、黑色)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中。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象征性的发展。,(4)文化的传递性。这是指的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有两个方面: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是指的人类将文化一代代的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横向传递指的是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通常说来,大规模的文化变迁往往是源自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以

6、及发明与发现。在研究文化变迁特性的时候,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的时候,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性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就非物质性文化来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转变。,11.2 文化的结构,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文化所构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

7、是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三个层次分析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指的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11.2.3 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化模式研究中,也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

8、容。普遍文化模式则指的是,各种文化模式虽然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判断:以下哪些是文化特质?哪些是文化丛?哪些是文化模式?,汉字、语言、放爆竹、艺术、吃饺子、琵琶、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饮食习惯、家庭与社会制度、战争,11.3 什么是社会化,人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前者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后天习得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社会性。因此,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从生物体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中涉及的社会化主要是指的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

9、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11.3.1 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一般说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化研究在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范围和重点,以及由此沿袭下来的传统,属于狭义社会化的研究。 从50年代开始,出现了社会化研究的社会模式或社会结构模式,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范围也扩大了,其特点是不仅研究童年时期的问题,还包括了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出现了联合的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社会学习、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从此形成并出现了一个广义社

10、会化的研究。,广义社会化研究全面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直接促成和推动这一研究的是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论社会学。帕森斯在提出社会化即角色学习这一观点的同时,研究了童年社会化和成年社会化,即初级社会化和二级社会化。他认为前一种社会化并不具有特殊性,只是角色扮演的过渡阶段,后一种才是真正有益于整个社会体系的阶段。 60年代以后,在社会化问题上,社会学家们普遍接收了广义社会化的观点。对此,著名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认为社会化的研究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要扩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应在研究儿童及成年人个性形成的同时,研究成年人重要社会角色扮演的内容。综上所

11、述,我们认为,社会化就是指的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11.3.2关于社会化的另一种理解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社会化可以有两种层面的理解:1、个人的社会化2、个体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范畴,社会化不仅发生在个人进入社会的过程中,也发生在其他形态的行动者进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过程中。如,一个外国企业进入到中国,或进入一个城市、地区。中国的企业到别的国家去发展时,都有一个“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个体的社会化,指行动者个体(包括、个人、家庭、组织,甚至国家等)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中

12、去时,学习新的社会中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行为方式,获得该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过程。,11.4 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11.4.1 社会化的条件 1人具有思维能力 2掌握语言文字和学习的能力 3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4人类拥有文化,11.4.2 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1家庭 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

13、幼儿园学校的影响。国外已有研究证明,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建立了他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2学校 如果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的话,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和学校则是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他们在那里学会了国歌,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学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校的一项明显任务就是要让儿童接受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在学校,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起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弱。,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

14、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对青少年来说,这个群体的影响更大。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1)同辈群体中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 (2)在同辈群体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种活动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之上,他们能够充分地表达在其他场合没有机会说出的自我主张。 (3)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 (4)在同辈群体中,

15、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4. 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显著。信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传播全世界,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可了解许多过去无法了解的东西。,11.5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基本社会化 指个人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一成长期过程中的社会化。 内容:个人学会“语言”、学习“基础知识和生活技能”,学习在各种社会情景中与他人相处的一套“基本礼仪、基本规范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的内容,从而获得成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对青少年形成怎样的人格类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2、继续社会化 指个人成年以后在新的环境或新的生活情景中的社会化过程。 内容:适应新情景中的生活规则,适应新职业的知识、技能、规范和观念,从而获得新环境或者新生活方式人们能够接受的社会成员的资格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对个人是否会被变动着的特定的社会结构所淘汰、发生个人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有重大关系。3、再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社会化失败,由社会以强制方式对其进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 2、请谈谈你对文化结构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3、什么是社会化?它有哪些主要阶段? 4、社会化的主体?,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