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1-2(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2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2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盐件201612190485.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201612190432.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盐件201612190486.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201612190433.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盐件201612190487.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201612190434.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201612190435.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课件201612190488.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2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201612190436.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2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课件201612190489.ppt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201612190437.DOC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课件201612190490.ppt
  • 全部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盐件201612190485.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1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201612190432.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盐件201612190486.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201612190433.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盐件201612190487.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技巧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201612190434.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201612190435.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课件201612190488.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2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201612190436.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2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课件201612190489.ppt--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201612190437.DOC--点击预览
    •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课件201612190490.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答案 】 B1专项三 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选择题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且选择题解题顺利与否直接影响解答后面的非选择题,选择题解题不容有失。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运用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之畏途,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感悟解题技巧,领会规范解答高考 40 题和 41 题,学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定能轻松得高分。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技巧 1 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技巧 2 抓准“题眼” ,快速推断谨慎选技巧 3 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技巧 1 以“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技巧 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 40 题技巧 3 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 41 题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材料主旨型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文献、图片、数据统计表为载体围绕某一“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2概念结论型选择题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 “旨在” “正确” “不正确”等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归纳比较型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等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 ,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史料情境型选择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解题技巧](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被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上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待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历史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被选项也可以排除。(4)材料无关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技巧运用]——时间排除法A项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时间不符,可排除。——正确选项B项3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 B 项正确。——绝对词语排除法C项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 “整体迁移台湾”说法太绝对,C 项可排除。——说法错误排除法D项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D 项说法错误可排除。【答案】 B[运用演练]1.(2016·揭阳模拟)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 至 19 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A [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在朝贡贸易网之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 项正确;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 项可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坚持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C 项可排除;中国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参与全球化是被迫的,不可能主导全球化进程,D 项可排除。]2.(2016·桂林一模)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这表明他( )A.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B.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C.主张有理性的宗教信仰D.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C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伏尔泰肯定教会统治权威,A 项可排除;无神论与材料中“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不符,B 项可排除;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材料中“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体现了信仰自由,C 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即信仰即可得救,而伏尔泰主张多种宗教并存,二者差别很大,D 项可排除。]43.(2016·河南三市调研)据 1938 年 4 月 9 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次战役(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B [由材料中的时空特征“1938 年 4 月”和“津浦线”可知此次战役指台儿庄战役,这是中国国民党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也是中国军民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 B 项正确;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可排除;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独自承担的,故 C 项可排除;台儿庄战役并不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 项可排除。]【 答案 】 C1【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2 部分 专项 3 题型 1 技巧 2 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解题技巧]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 “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 。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 ,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导学号:02792175】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技巧运用]——抓准“题眼”第 一 步题眼“诗界革命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应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 ”的作用。——分析选项第 二 步A 项: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A 项与题眼不符,可排除。B 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与题眼不符,可排除。D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诗界革命”出现在甲午战争后,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与“题眼”不符,可排除。——验证结论第 三 步C 项: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答案】 C[运用演练]2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 ,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话主要表明顾炎武认为 (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C.鞭挞理学,否认孔孟学说D.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B [本题题眼是“清谈” 。顾炎武尖锐地批评了理学家们“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弊端,总结了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5.(2016·天津和平区质检)1982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反映出当时在我国农村( )A.农民对劳动产品有了支配权B.集体经济得到发展C.农民开始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D.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A [本题“题眼”是“生产责任制” 。材料强调多种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责任制下农民有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故 A 项正确;从题干表面信息看上去是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本题重点在强调农村出现的变化,故 B 项错误;农民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农业现代化无关,故 D 项错误。]6.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A [本题“题眼”是“新的框架” 。由冷战期间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 B1【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2 部分 专项 3 题型 1 技巧 3 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解题技巧]第一步 定时空、明关键1.定时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2.明关键新课标下的高考,多数考查运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景,在诸多信息中,明确抓住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第二步 题干选项对照1.题干材料参照法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选项参照法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技巧运用]——定时空、明关键第 一 步东汉王充《论衡》表明是汉代,明关键:汉承秦制。 “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收拾文书” “文书之力”是关键信息。——题干选项对照第 二 步A 项,可用题干参照法排除,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并不是崇尚儒家政策。B 项题干“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C 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可排除。D 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可排除。2【答案】 B[运用演练]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C [解答本题注意定时空、明关键,根据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 C 项正确。]8.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D.颁布《社会保障法》 ,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 ,颁布《社会保障法》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能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都是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但不能充分保障人民利益,故排除。]9.(2016·宜春二模)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D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专制,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并非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订立契约”能看出一定的法治基础,但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人治,故 C 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 D 项正确。]1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高考第40 题(1)围绕“主题”主线贯通——纵向概括说明:试题命制往往选定“主题” ,按主题选取不同时期的史料,纵向概括说明论证问题。如2016 年高考全国乙卷第 40 题围绕“清代以来人口问题”这一主题选取材料,两段材料从“清朝康、雍、乾时期的人口问题”到“近代康有为、严复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线贯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015 年全国卷Ⅰ第 40 题围绕“历代对待孔子和儒家的态度”这一主题选取材料,两段材料从“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创新”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主线贯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1)用“五步法”规范解答高考第 40题 第一步,读。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采取读两遍的办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第二遍,细读材料,把握主题。第二步,找。根据问题,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第三步,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深刻领会题目的立意。第四步,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第五步,查。认真检查——检查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等。(2)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如 2016 年高考全国甲卷第 40 题,以“近代人口迁移”为主题,从“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到“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多次出现移民新潮”,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综合能力。2016 年高考全国丙卷第 40 题则围绕“社会救济”这一主题,中外关联进行考查。2015 年高考全国卷Ⅱ围绕“古代法制观念”中外关联进行考查。(2)规范解答高考第 40 题警惕五大误区:①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仔细分析,盲目作答。②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③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唆,抓不住要点。④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⑤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高考第 (1)试题命制灵活化:在覆盖面上 (1)用开放探究模式规范解答高考第 41241 题 属于小切口,深内涵;在范围上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在内容上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在选材上以各类材料入题,要求考生用不同史观阐释历史;在形式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开放性探究。(2)试题答案多元化: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案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2016 年新课标全国甲、乙、丙卷第 41 题更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突出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高考试题“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制度建设” “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充分体现了开放探究型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题开放探究类设问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2)以“三段式”规范解答高考第 41题第一段,亮明观点。包括从材料中提炼、依据材料直接表态等。第二段,论证观点。包括论点 1 或角度 1 的实证;论点 2 或角度 2 的实证;等等。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第三段,得出结论。即升华、补充、拓展和评判等。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 ,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 ,不要重复、啰唆。(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3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 年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 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 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 4~5倍1846~1924 年欧洲移出4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 200~3 700万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 万,1985~1990 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 分)[作答实录] 考生甲 得分 184考生乙 得分 10[名师点评]考生甲 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 , “两个原则” 。要点(1)、(2)、(3)、(4)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根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 “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考生乙 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1)问要求“概括” ,应当注意条理清楚,按表格内容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出来。贡献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 , “两个原则”训练。(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 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 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 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 分),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5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 6 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运用演练]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沃勒斯坦认为, “现代世界体系”16 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 19 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 18 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 ,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 “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 18 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 在之前的 20 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世贸组织,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 20 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 》材料三 2015 年 8 月 29 日,2015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下面是几位嘉宾的发言:摩根大通原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今全球最庞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计划,势必影响全球格局。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作一场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摘编自《用“一带一路”战略串联世界大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类不同的见解,并对弗兰克的观点加以说明。(12 分)6(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阶段特征。(6 分)(3)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7 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可以概括得出两类不同的见解;回答第二小问时注意题目只要求说明弗兰克的观点。第(2)问,注意时间限定是“鸦片战争以来” ,可分为鸦片战争后、改革开放之初、当前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概括得出相关的阶段特征来。第(3)问,谈认识类问题可以从“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影响)” “怎么做(做法)”等方面入手,角度多,信息广,保证尽量多得分。【答案】 (1)观点:第一种,全球化起源于欧洲,由欧洲推动;第二种,全球化起源于亚洲(中国),推动力由亚洲(中国)变为欧洲。(4 分)说明:16 世纪以前,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的发达,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处于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从美洲掠夺大量金银,国家实力上升,经过工业革命后,最终取代了中国的主导地位。(8 分)(2)被动接受;主动融入;塑造引领。(6 分)(3)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顺应潮流,不能阻挡;我们经历了接受规则到主导制定规则的过程;要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崛起;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言之成理即可得分,7 分)1【课堂新坐标】 (通用版)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2 部分 专项 3 题型 2 技巧 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 题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 ,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第二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 “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 “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 “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2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 “材料型” “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 ,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 ,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 ,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示例](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3——据《康有为全集》等 第二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1)问“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第(2)问“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改变现状。近代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试图改善民生。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运用演练]11.(2016·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4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解析】 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中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 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 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 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由于工党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所以艾德礼政府在实行国有化改革方面比较顺利……1945 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了国家股票。1946 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 1.6 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 800 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1947 年 8 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信、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到 1951 年,工党的国有化纲领全部落实……实施国有化以后,英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国有化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进步,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英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同时,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陆续出现,这使英国民主社会主义政策遇到严重挑战。——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二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策。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个城市,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就立即进行。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原来属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一切工厂、矿山、铁路、轮船、邮政、银行、商店和其他5企业,就转到了工人阶级所领导的国家手中。1951 年 1 月,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的财产也被没收。……人民政府又发布了“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 ,广泛清理了隐匿在一般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股份。至此,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已经完成,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和财产,就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没收了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力量空前壮大起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国有化与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并指出其相同点。(1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中两国政策的实质及其作用。(9 分)【解析】 第(1)问,英国国有化的原因,要答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中国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需要从官僚资本的地位和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脏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等角度回答。 “相同点”可以从它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政府的主导作用、涉及的行业和范围、取得的成效等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 “实质”——英国要答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本质上仍属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要答出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其本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作用”——英国可以从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商品出口、为福利国家政策提供经济基础、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分析;中国则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墓础的角度分析。【答案】 (1)原因英国:20 世纪 30 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遇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期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欣欣向荣;二战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工党在大选中获胜。(6 分,答出 3 点即可)中国:官僚资本是反动政权的经济支柱,也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附庸,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6 分)相问点:都是由政府主导的;都遭受战争破坏,经济形势严峻;都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部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4 分)(2)实质:英国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4 分)作用:英国国有化政策有利于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没收官僚资本使新中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