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3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3套新人教版.zip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3套新人教版.zip
201607110372.doc
201607110373.doc
201607110374.doc
  • 全部
    • 201607110372.doc--点击预览
    • 201607110373.doc--点击预览
    • 20160711037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2014·全国卷Ⅰ·T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 D。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 与史实不符,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 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 A 也不正确。2.(2015·天津文综·T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 20 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 A。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天津开埠(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非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解析如下: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A 正确选项顺德地区农民农闲时贩运皮毛,或转运天津出口,或在本地加工销售等非农生产的发展状况,说明农村商品市场经济发展B 干扰选项天津开埠只为顺德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不是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 2 -C 干扰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的信息D 本身错误的选项 中国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即开始解体3.(2014·江苏单科·T7)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解析】选 D。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原有的家庭手工业日益萧条,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材料中“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A 在材料中并不是重点。B、C 和自然经济瓦解无关。4.(2013·重庆文综·T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 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解析】选 B。A 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进口商品有段时间处于上升时期;C 当时输入中国的商品量并不多,因为中国是小农经济,市场不大;D 商品还没有打入中国的内地,只是在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图中鸦片战争后由于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商品输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抗力,输入量又在减少。- 3 -5.(2014·山东文综·T17)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析】选 D。19 世纪 60 年代,列强侵华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由此判断 A 不正确;题干中的信息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 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中国外贸的数据,C 与题意无关;19 世纪 60 年代,由于外国商人对丝织品的收购,江浙地区乡农家家置纺车,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因果关系准确,D 正确。6.(2014·广东文综·T38)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解析】第(1)题,小农经济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经营方式、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等角度分析。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需要分析材料一、二得出结论。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迁的,但都不全面,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得出即可。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考点二 洋务运动7.(2015·江苏单科·T7)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 4 -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选 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郭嵩焘主张派遣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明显超越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故受到士大夫们谩骂、反对和压制,所以本题选 C。材料并未体现李鸿章思想日趋保守,排除 A;郭嵩焘仅仅客观反映了留学生的状况,劝扩大留学范围,并没有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的意思,排除 B;材料中没有体现清廷对外政策的变化,排除 D。【预测题组】1.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 。该现象实质上说明 ( )A.协定关税方便了列强对华侵略B.华商经营的丝茶没有价格优势C.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权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选 D。题干主旨是从本质上认识鸦片战争后“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这一现象,而不是分析其原因,故 A、B 错误;C 特权是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故 C 不符合史实;列强控制了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市场,说明中国丝、茶等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正确。2.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 年进口货物为 390.8 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 34%,棉纱为 6%;1870 年,进口货物为 6 457.4 万元,鸦片占 34%,棉布为 50%,棉纱为 6%。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解析】选 B。从题目中看出,1850 年时,外贸进口以鸦片为大宗;但到 1870 年时,进口货物以棉布为大宗,反映了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3.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 5 -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材料中“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说明这位官员认为如果洋务运动依托民办企业,会激发人们创业的激情,可以超越西方。故选 C。4.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 ( )A.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B.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C.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D.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解析】选 B。由材料内容可知,洋务企业设立了类似于封建官僚模式的官吏并且受封建官府的压制,凸显了洋务企业的封建性,其没有完成近代转型,故 A 错误,B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的不彻底性,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 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故 D 错误。5.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直隶开平煤矿 1873 李鸿章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自然经济的抵抗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解析】选 D。由煤矿企业创办的时间及创办人看出,这些企业实质是封建官商合办的企业,落后的经营方- 6 -式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故 D 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抵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不是主要因素,故 A、B、C 错误。6.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 ”对这一结果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航运业存在夺利于民的局限性B.洋务运动不变革政治体制只能失败C.近代化早期遇到了下层民众的抵制D.社会的转型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解析】选 D。洋务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航运业排挤了与此相关的传统运输业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说是“夺利于民”,故 A 错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对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客观结果的认识,并非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故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抵制”的信息,故 C 错误;题干所述现象说明,近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必然伴随的是部分群体的苦痛,故 D 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土特产品(茶叶、生丝)出口数量表年份 茶(万磅) 丝(包)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 000 5 0001845 年 8 019 13 2201851 年 9 919 23 0401853 年 10 122 62 896材料二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解读材料二,明确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必须要分析当时的世界形势,由此概括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史实依据有:土特产品出口量的不断增加(解读材料一)、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兴办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迁移所学知识)。论证时注意史论统一。答案:观点:中国近代史是在世界历史的影响下开始的。论证: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1)列强大- 7 -量掠夺中国以茶、丝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向近代转型。(2)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催生了中国的近代企业,中国工业化序幕由此拉开。(3)西方先进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开始发生改变。- 1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1.(2015·山东文综·T17)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C.俄国 D.日本【解析】选 D。依据示意图可看出,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 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该国经济侵略势力不断扩大。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两个关键时间点:一是 1871 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对华经济侵略势力扩大;而 1911 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趁机扩大了对华侵略,故 D 正确,A、B、C 错误。2.(2015·福建文综·T24)下表为 20 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1909-1911 0 -90 +56 +461919-1921 -89 -110 +32 +141929-1931 -205 -76 +40 +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解析】选 A。表格数据时间集中在清末和民国初期,结合这个历史【阶段特征】和表格出入超数值,可以判断:A 揭示了美国输入中国市场产品大量增加,正确;B 不符合英国对华贸易数值有起有落的信息特征,错误;C 不符合表格时段的历史特征,错误;D 的表述无法正确体现贸易数值的起落,错误。3.(2013·安徽文综·T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 2 -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解析】选 B。见下图中的分析:4.(2013·四川文综·T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 至 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选 A。材料体现美国抬高银价,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带来困苦,因此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实行“币制改革”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发起提倡国货运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均是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措施。5.(2015·重庆文综·T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 年),江苏武进人。从 1870 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 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 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 ,无以通 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 3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 1897 年 5 月 27 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 。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行合计1897 年底 70 14 12 4 1001898 年底 51 11 38 0 1001899 年底 85 0 15 0 100——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解析】第(2)题,自办银行的理由从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即可归纳得出:“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杜洋商之挟持”——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举办铁路,造端宏大”——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第(3)题,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的问题,依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放款所起的作用,自然联想到解决民族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促进其发展;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问题,可依据材料内容“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来分析回答,联想到中国民族企业在资金、技术等领域对洋人的依赖性,不能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答案:(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备选真题】1.(2015·浙江文综·T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 4 -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 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 ,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解析】选 C。作为直接史料来使用,必须能够直接佐证和说明相关问题。本题材料显示近代中国民族实业家群体通过媒体公开宣告要组织爱国团体,监督并推动国民政府在外交上力保国家、民族利益不受损失。故选 C。【拓展延伸】实业救国思想发展的历程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 人士纷纷设厂救国;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 5 条“要道”,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以“振兴实业,挽回利权”为口号,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掠夺,维护民族利益。2.(2014·海南单科·T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 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解析】选 B。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 A 错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 B 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 C 错误;“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 D 错误。3.(2014·重庆文综·T13)(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5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分析表格内容,注意数字的变化体现出的总体趋势。然 后联系史实分析原因,要注意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全面分析。答案:(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预测题组】1.《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 ( )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解析】选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了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因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 。2.1883 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 )A.洋务资本开始投资办近代企业B.私人资本在清末社会占据主导地位C.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的潮流D.近代企业之间已经出现激烈的竞争【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依据所学可知,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潮流。故选 C。- 6 -3.“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解析】选 B。从材料可以看出,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好处的,沿海地区人数比重明显要高于内地,说明近代的机器生产远未深入人心,故选 B。A、C 与材料的中心思想不符,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说法错误。4.1896 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 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政府 (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中央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C.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解析】选 C。据材料“1896 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 “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和“1906 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可知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故 C 正确。5.《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五年后(民国三十年)钢、铁、铜等类产品应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别加大对该地区煤矿的勘探工作……对我国特产而世界急需的钨、锑、锡等,由中央统制对外贸易。 ”从材料可见 ( )A.政府正在为抗日展开经济备战B.政府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C.大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D.中国共产党已完全丢失了南方根据地【解析】选 A。材料中“民国三十年”可知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政府已经迁往内地,开发资源说明政府在为抗战作准备,故 A 正确;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抵抗日本的侵略,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故 B 错误;经济危 机不可能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故 C 错 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问题,故 D 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 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 7 -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 1 000 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 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 60 年内仅见之盛举。——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 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 10 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 3 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 5 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材料一介绍了清末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材料二列举了 1917 年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办法。比较两则材料的信息,可以从总体上看出清末和民初对实业的重视,并分析奖励实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救亡图存;也可以依据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清末和民初在奖励实业的方式、对象,以及鼓励贸易的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答案:示例:信息 1:清末和民国初期都很重视实业。说明:民族危机严重,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清末和民国初期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 性,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信息 2:清末的奖励以爵位为主要形式,民国初期以奖章(奖状)为主要形式。说明:政治体制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民国初期更注重精神鼓励。信息 3:与清末相比,民国初期奖励的对象更加广泛,奖励的条件降低。说明: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和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工商、兴实业的社会风气。信息 4:民国初期鼓励出口贸易。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西方国家忙于战事 ,为国货出口提供机遇,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1.(2015·四川文综·T6)1919 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选 B。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 A 错误,B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人对西式婚俗的态度,故 C 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 D 错误。2.(2014·江苏单科· T6)右侧漫画 《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选 C。辛亥革命时期,剪辫、易服带有明显的反清和革命的色彩。漫画中的人物将辫子剪一半留一半,体现了旧思想的根深蒂固。A、B、D 的表述都比较片面,不够确切。3.(2014·安徽文综·T13)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 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2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选 D。报纸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金钱浪掷轻利权”也表明作者不赞成这种时尚,故 D 正确。A 表述片面;B 主要在城市中,并不普遍;C 太过绝对。4.(2014·福建文综·T15)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选 B。题干把时间限制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空间限于城市,对象针对女装旗袍,设问限于“社会原因” 。A 中的“西式服饰”显然不符合旗袍特征,且“完全西化”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表述缺乏材料信息支撑,排除。D 符合旗袍的特征,但不能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 会变化建立联系,排除。只有B 揭示了民国成立对解放人们思想 的社会功效,最符合题意要求。5.(2014·山东文综·T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 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3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甲虽然不是属于近代的史料,但从影响的延续性和变化的对照性的角度看是重要的史料。第(2)题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证据充分,浅层次,学生可以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 深层次,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由此理解 20 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第(3)题要掌握史料的分类与鉴别使用。本题涉及的是文学与新闻报道两种史料,从史料的真实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考虑。第(4)题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学生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能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4 -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 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学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 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备选真题】(2014·浙江文综·T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选 B。两张图片反映的是清初的蓄辫和民国初年的剪辫,从图片信息中可知蓄辫和剪辫等生活习- 5 -俗的变化都与政治有关。前者反映的是清朝初期满族对中原的统治,后者反映的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和封建专制王朝统治的结束。考点二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6.(2014·全国卷Ⅰ·T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 C。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 心,故国产片的比重比北京和天津要高。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导致国产影片在由上海流通到其他地区时,各种税费太重,流通困难,由此导致北京和天津国产片的比重小。7.(2013·江苏单科·T6)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 ‘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选 C。A 中“变革根本动力”说法错误,B 中“报纸产业多元化”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题干材料中“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表明报纸具有教化功能,故 C 正确。D 中“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备选真题】(2014·四川文综·T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 6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解析】第(2)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材料三中提供了历史解释有两个步骤:整理信息、探讨因果,按这两个步骤围绕材 料二中 “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这个主题进行解释即可。答案:(2)整理:图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预测题组】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 C。清初的“剃发令”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故 A 错误;“保辫会”不能体现历史的进步,故 B 错误;题干材料所述的“辫发之争”实质上体现了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体制之争,故 C 正确; D 和题意无关。2.《黄帝魂》记录某人言论:“… …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文中提出断发易服的目的是 ( )- 7 -A.方便人们工 作和生活B.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C.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D.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解析】选 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断发易服与工作和生活、向西方学习、推动变法运动发展的联系,故A、B、C 错误;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满清统治以发辫羞辱汉人,因此汉人的服装和发辫都要变革,表明断发易服的目的是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故 D 正确。【加固训练】1926 年《北洋画报》曾刊载一幅漫画(右 图)。下列对该漫画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极大提高B.讽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媚外现象C.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反映了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解析】选 B。连环漫画反映的一家人都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实际上是讽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媚外现象,故 B 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富裕家庭,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不能表明整个社会的西化,故 A、D 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中国已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故 C 错误。3.1872 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解析】选 D。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规的权力,故 A 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B 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 19 世纪 80 年代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 C 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 D 正确。4.某学者指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变迁。 ”这表明近代交通 ( )- 8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 C。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 B 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 C 正确;D 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 D 错误。5.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 1909 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 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解析】选 A。 “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 ”“……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 12 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 A 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 B、C、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 19 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 8601887 英国 太谷、怡和 7 13 9221898 日本 大阪 4 6 581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 743材料二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 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 30 艘,吨位达 48 670 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 1881 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 250 艘,吨位达 41 887 吨;外国租赁木船为 127 艘,吨位达 11 289 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末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各国船只数量、吨位等角度概括;第二问结合近代列强侵华、中国航运业起步等角度分析成因。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远洋轮船有 30 艘,吨位达 48 670 吨”可得- 9 -出远洋航运有所发展。根据“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可得出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第二问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2)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发展趋势;社会转型艰难。【拓展延伸】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