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
201608030117.doc
201608030118.doc
201608030119.doc
201608030168.ppt
201608030169.ppt
201608030170.ppt
201608030171.ppt
  • 全部
    • 201608030117.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0118.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0119.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0168.ppt--点击预览
    • 201608030169.ppt--点击预览
    • 201608030170.ppt
    • 201608030171.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2015·深圳模拟)1930 年 12 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其依据是( )A.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B.新经济政策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解析] 重商主义的盛行时间与题目中的时间“1930 年”不符,故 A 错误;新经济政策是由苏俄领导人列宁提出的,不可能被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所采纳,故 B 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可知这应为反对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故 C 正确,D 错误。[答案] C2.(2015·菏泽模拟)下表显示的是 1983~1984 年度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最大积极作用是( )月收入 50 80 200儿童津贴 13.0 13.0 13.0其他津贴 50.1 30.1 0纳税 0 -7.9 -43.8国民保险 -4.5 -7.2 -18.0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A.保护儿童权利 B.增加政府收入C.缩小贫富差距 D.进行欺骗宣传[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月收入在 50~80 英镑的低收入者得到救济,收入有所增加,而月收入 200 英镑的高收入者通过纳税降低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故 C 符合题意。[答案] C3.(2015·衡阳模拟)1936 年 2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部制定的《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该法案通过给予农场主一定的土地撂荒补贴,限制土地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对这一措施的实质认识正确的是( )A.将保护环境与限制农业生产结合B.减耕限产以便保障农民的利益C.提高美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D.国家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解析] 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将保护环境与限制农业生产结合,2但没有体现这些农业政策的实质,故 A 错误;减耕限产会损害农民利益,国家通过发放土地撂荒补贴保障农民的利益,故 B 错误;提高品质才能增强美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C与题意无关,故错误;这些措施实质上反映出国家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故 D 正确。[答案] D4.(2015·临沂模拟)1933 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措施是( )A.美元贬值 B.兴办公共工程C.减少开支 D.增加农业生产[解析] 注意设问是起直接作用的措施,美元贬值短期内会引发价格上升,扩大海外市场等效果,故 A 正确;兴办公共工程和增加农业生产在短期内不能起到大的效果,故B、D 错误;减少开支,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与商品价格和债务关系不大,故 C 错误。[答案] A5.对以下表格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GDP 年增长率失业率 物价指数增长率1968~1972 4.3% 3.2% 4.8%1973~1975 2.4% 5.3% 9.4%A.体现滞胀特征 B.国家干预经济C.经济“大萧条” D.经济增长缓慢[解析] 从增长率来看有所下降,表明经济发展停滞,而从物价来看明显在增长,体现存在通货膨胀现象,故 A 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材料只是一些经济发展现象,无法得出 B 项,故 B 错误;从材料来看,GDP 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谈不上经济大萧条,故 C 错误;经济增长缓慢只是表格中现象之一,不能涵盖全部内容,故 D 错误。[答案] A6.(2015·临汾模拟)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3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解析] 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 A 错误;“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故 C 错误;为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问题,里根总统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缩小国有经济比重的措施,可知 D 错误,B 符合题意。[答案] B7.(2015·贵阳摸底)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当局税收的歌曲” 。1966 年奇想乐队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D. “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反映了人们在被夺走所有的钱之后,还会过着很闲适的生活,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可知是推行福利制度的结果,故 A 正确;财政困难无法从史实和材料得出,故 B 错误;材料中“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体现不出民众内心的迷茫和孤独,故 C 错误;“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不符,故 D 错误。[答案] A8.吉福德·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 ”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 )A.斯大林经济模式 B.苏联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模式 D.美国的“新经济”[解析] “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题干强调的是科技、信息、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故选 D。A、B、C 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 D49.(2015·广西四校联考)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解析] 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经济组织,与民族国家无关,故 A 错误;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修正民族国家无关,故 B 错误;社会福利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是在修补资本主义,欧共体是西欧国家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而成立的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以加强西欧的整体力量,弥补各个国家力量的不足,故 C 正确;北约是军事组织,是美苏两极对峙的产物,与题干无关,故 D 错误。[答案] C10.(2015·邯郸质检)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解析] 罗斯福上台于美国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说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 ,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实际上是好召政府干预经济,说明虽然罗斯福在此之前不赞成经济干预,但是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答案] C11.(2015·福建卷)1944 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5A.70 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 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 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 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解析] 70 年代之前,各国货币不能与黄金直接兑换,只能和美元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排除 A 项;70 年代末,虽然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但此时美国经济总量仍居各国之首,排除 C 项;欧元正式上发行于 2002 年,与 D 项中的 90 年代不符,排除 D 项;70年代初,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故选 B 项。[答案] B12.(201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它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B.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一致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析] 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发展,充当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而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者在具体的手段和方式上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二者表面上相互矛盾,但本质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答案为 A 项。[答案] A13.(2015·湖北黄冈模拟)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 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6[解析] “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一现象是“福利国家”政策所导致的,“示威骚乱”说明该政策已导致很多负面问题,故 D 项正确;A 项夸大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危害,故 A 项错误;B 项抹杀了“福利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故 B 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增加了财政负担,但不会必然导致财政、政治危机,故 C 项错误。[答案] D14.(2015·山东青岛模拟)“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D.同情各种弱者,加强社会救济[解析] 注意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受益者是弱势群体,可知是福利制度的实施;而材料中强调削弱个人的进取精神,造成社会的怨恨,可知是反对福利国家,主张进行改革。[答案] C二、非选择题15.(2015·天津质检)资产阶级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方针,反映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亚当·斯密基于自由放任的原则认为在国内经济生活方面的自由竞争和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自由贸易同样重要。……英国是 19 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第一,19 世纪 60 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国际贸易取得异乎寻常的增长。……第四,对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损害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在欧洲与东方的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高德步《世界经济史》材料三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何正斌《经济学300 年》7材料四 但是 1973 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世界经济史》(1)指出材料一中重商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国家在 15~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实行重商主义的具体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原则和政策并说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贸易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3)指出材料三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的表现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注意审题。第(1)问结合材料归纳重商主义的内涵;具体措施需要结合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自由贸易可知应该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注意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对于广大的欧洲等殖民国家而言,二是对于落后的殖民地而言。第(3)问中的对于政府的重新定位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回答;其实践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为二战后。第(4)问关键是注意指出其病症表现为“滞胀” ;解决措施主要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 (1)内涵: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措施:殖民掠夺、商业贸易、贩卖黑奴贸易、海盗劫掠、商业战争。(答出三点即可)(2)原则和政策: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答出两点即可)影响: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英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损害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东方国家或多或少被剥夺了本国的关税自主权,西方国家将自由贸易原则强加给对方,又由于有最惠国条款的存在,东方国家的大门向所有西方国家敞开),体现了对相对落后国家的不公平。(3)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4)“病症”: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或“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6.(2015·湖南永州模拟)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81933 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 ,实行“劳动福利政策” ,国家提供 50 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 ,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也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 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 71.49%。2010 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 41.6%。20 世纪 70 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问题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1)依据问题一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2)结合问题一材料的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3)根据问题二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4)依据对问题三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解析] 第(1)问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主导力量、对象等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时间 1933 年发生经济危机大环境的角度分析。第(3)问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危机,结合福利制度的弊端分析。第(4)问从福利制度适应民生需要的角度思考。9[答案] (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任答 4 点即可)(2)意义:1929~1933 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必要性: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4)措施: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1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5·泰安模拟)“1917 年 10 月到 1918 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 ”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解析] 农奴制改革是 186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17 年10 月到 1918 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B 正确。[答案] B2.(2015·江西上高二中模拟)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列宁并没有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只是强调了随着战争的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故答案选 B 项。[答案] B3.(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 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 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列宁不断探索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粮食税以外还实行商品交换,起到调节粮食税不足的作用。[答案] B4.(2015·菏泽模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2“倒退到资本主义” ,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以上材料表明( )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解析] “退一步”指的是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进两步”指的是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 B、C、D 说法错误;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故选 A。[答案] A5.(2015·湖州模拟)1921 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解析] 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 A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 C 正确;B、D不是根本原因,故 B、D 错误。[答案] C6.(2015·贵阳摸底)“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材料说明(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析] 从“在斯大林格勒……等地建拖拉机厂” ,可知“我们”是指苏联,A 是指欧洲走向联合,故 A 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题中“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不符,故 B 错误;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故 C 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 1918~1920 年实行的,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故 D 错误。3[答案] C7.(2015·临汾月考)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答案] B8.(2015·山西诊断)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 “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 。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A.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知,这势必影响到苏联各个领导层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争斗,故选 B。这一改革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造成思想的混乱,故 A、C 错误;这一改革使僵化的国家体制受到冲击,故 D 错误。[答案] B9.(2015·南京摸底)1987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 ,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的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 A 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 B 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 C 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 D 错误。[答案] A10.(2015·河南洛阳高三一模)1928 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 28%,到4了 1933 年已降至 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 97%下降到 20%,零售商业则从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由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题干中到 1933 年私有经济下降,零售商品比重降到零,说明苏联改变了原有的新经济政策,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故 A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1925 年已经完成,故排除 B 项;本题没有涉及生产力,故排除 C 项;私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除,故排除D 项。[答案] A11.(2015·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 “这一有利时机”是指(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措施。 “斯大林模式”实施期间,西方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借此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工业化建设。本题的题眼是“低价” ,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危机的爆发,生产停滞,产品价格下降。这一有利时机是指经济危机,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推行时经济危机还未爆发,故排除 A 项;马歇尔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故排除 C 项;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盛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排除 D 项。[答案] B12.(2015·江西九江模拟)1982 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5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 A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B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措施;C 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中的内容;D 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答案] C13.(2015·河南新乡高三调研)“(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公有制基础上的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它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题的题眼是“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说明苏联的“一五”计划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民生,故 D 项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 A 项;余粮收集制是在20 世纪 20 年代,故排除 B 项;“一五”计划没有引进资本主义,更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 C 项。[答案] D14.(2015·河南洛阳高三一模)20 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解析] 苏联的模式是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的。本题题眼是“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说明苏联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理论对西方的借鉴作用,故 C 项正确。俄国革命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性质,故排除 A 项;本题没有涉及冷战和意识形态斗争,故排除 B、D 两项。[答案] 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一 美国 1929~1937 年失业率变化图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 卷材料三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 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的原因。(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 1921 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3)材料三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注意解读图表中的数字信息:以 1933 年为分界线,说明美国的失业率受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结合胡佛政府与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政策回答。(2)根据信息“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7败”判断此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即可;第二问考查新经济政策中的“新”的含义和其理论意义。(3)首先判断是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然后说明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归纳材料“保护自由竞争” “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即可。[答案] (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 1929~1933 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 年逐渐降低)。原因:受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共同影响: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16.(2015·山东日照一模)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2%,土豆 7.5%,牛肉 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 千克和 30 千克,比革命前 1913 年的 540 千克和 31.4 千克还要低。材料二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 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 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 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 3850 万吨;1961~1965 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 1.303 亿吨,增长近 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 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8路上的严重障碍” ,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 年与 1958 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材料一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 “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解析] 第(1)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体农庄制度之下,单一的公有制和统得过多、过死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是这一体制的重要特点,体制僵化,管理模式僵化,必然损害经济发展;在集体农庄中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2)问“特点”的认识,表面上看是混乱,前后矛盾,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 “特点”的归纳包含了两个层次。分析“影响”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旧体制,另一方面又跳不出旧体制的框框。[答案] (1)联系: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1.(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杰拉尔德·M·迈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通过自己创造国际货币弥补逆差这种途径,获得了一种对实际资财的‘自由主宰权’ ,也可以用这种资财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资产” 。这说明( )A.战后世界经济制度化便利了美国扩张B.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存在的必要性C.美国因国内商品短缺而大量印制货币D.美国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解析] 材料中作者指出美国建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经济领域的优势便利了政治扩张。[答案] A2.(2015·驻马店模拟)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为稳定金融秩序, 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联合国[解析] 希腊债务危机需要短期的资金救助,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故 A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 B正确;关贸总协定处理贸易纠纷,而且于 1995年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 C错误;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组织,与稳定金融秩序无关,故 D错误。[答案] B3.(2015·保定摸底)2014 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 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A.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C.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D.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解析]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 20世纪 70年代解体,故 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 “尽快完成对 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 ,可得知两大组织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故 C正确;有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是世贸组织,故 D错误。[答案] C4.(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B.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C.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D.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解析] 加入国际经济组织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表现,开放则有利于经济发展,故选 D项。[答案] D5.(2015·潍坊模拟)2014 年 11月 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 。下列对“路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各成员已实现贸易自由化 ②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③决议对成员不具有约束力 ④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 亚太经合组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之间文化、经济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贸易自由化和政治一体化是非常难达到的,因此①④应该排除。[答案] C6.(2015·南京摸底)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 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应采用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应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旧商品” 。这表明 WTO( )3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B.重点保护了贸易小国的利益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D.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解析] 根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包括 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可以判定,世贸组织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故 A正确;世贸组织并没有对贸易小国进行保护,它倡导贸易自由化,故 B错误;世贸组织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故 C错误;世贸组织并没有扫清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故 D错误。[答案] A7.(2015·资阳一模)2014 年 7月 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 1000亿美元,由 5个国家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解析]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经济合作,中国仍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A错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联合国下的经济机构联系淡化,二者互补,并不冲突,故 B、C 错误;中国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的表现,符合中国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故 D正确。[答案] D8.(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 )A.全球化中各经济实体地位是平等的B.新经济秩序下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C.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高D.全球化缩小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解析] 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相互依存度提高,相互受益。[答案] C9.(2015·湖北联考)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4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 。1994 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解析] 亨廷顿是从文化的认同感出发划分欧洲的疆界,没有涉及冷战问题,故 A错误;B 说法太绝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错误;材料体现了欧洲的联合以基督教为基础,说明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故 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盟各成员国的问题,故 D错误。[答案] C10.(2015·慈溪模拟)某国际组织成立于 20世纪 90年代, “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 D.欧洲联盟[解析] 从材料中的“成立于 20世纪 90年代” “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 A符合题意。B 成立于 1989年,C 成立于 2001年,排除 B、C。D 成立于 1993年,但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比较小,故排除 D。[答案] A11.(2015·邯郸摸底)1994 年《APEC 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不晚于 2020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经济不迟于 201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中成员不晚于 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 。这表明 APEC成员间(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解析] 《共同宣言》执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 APEC成员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 A正确;APEC 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故 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APEC成员之间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故 C错误;《共同宣言》并非法律文件,故 D错误。[答案] A512.(2015·福建福州期末)右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②”处填入的内容是( )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B.垄断组织的出现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解析] 本题考查 20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促进因素。A 项在时间上与20世纪 90年代吻合,而 B项出现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C 项出现于 20世纪 40年代,D项出现于 20世纪 60年代,所以答案为 A项。[答案] A13.(2015·山东菏泽一模)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B 成立欧共体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 A项错误;欧共体不涉及司法统一,故 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没有法律义务,故 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政治实体,故 D项错误。[答案] C14.(2015·四川广元诊断)与右图漫画主题最吻合的是( )A. “告别美元独霸时代”B. “全球经济的同一梦想”6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生”D. “联合国力推全球货币新体系”[解析] 本题漫画反映了以新货币为代表的力量对当今以美元为支持的世界储备货币体系发出了挑战,力图从根本上对这一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而新货币是以联合国为基础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力量正在进行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所以答案为 D项。[答案] D二、非选择题15.(2015·天津模拟)“全球化”一词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 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 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 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 1800年一直到 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分析, “全球化 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全球化 1.0”可知,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全球化 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等。第二小问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论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即可。[答案] (1)主体:“全球化 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全球化 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2)7观点明确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论据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论证、语言表达 略16.(2015·重庆模拟)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区域集团的力量对比此起彼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3 年,美国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 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从经济方面说,它虽然只占有全世界 6%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 2/3,外贸出口额的 1/3,黄金储备的 3/4……——刘绪贻《战后美国史》材料三 1979 年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对比表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工业总产值(%) 100 37.8 9.45 10.1 6.5出口贸易(%) 100 15.2 6.9 12.2 6.4黄金外汇储备(%) 100 15.5 5.2 14.6 5.3材料四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最终战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现“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有利条件。概述该体系实现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说明 20世纪 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8(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时代背景。到 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怎样的经济格局?[解析] 第(1)问“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体现了美国的目的。 “有利条件”从 1945年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地位来分析。提取“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表现。第(2)问从材料三中的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 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冲击。第二小问注意“政治”这一限制词。第(3)问“时代背景”要从 2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提取材料信息作答即可。 “经济格局”依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答案] (1)目的:领导世界(或称霸世界)。条件:欧洲传统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表现: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国际贸易体系(或“关贸总协定”)。(2)力量对比变化: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格局变化: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影响力: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或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背景:两极格局结束;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