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C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制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A颁布了共同纲领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1925年,苏联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大学命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命名的背景包括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 国民党一大召开北
2、伐战争顺利进行 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ABCD4“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6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
3、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7“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描述的是A英格兰庄园的组织形式B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等级制度C法兰克王国等级君主制D意大利城市的自治管理权8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相近?A孔子B老子C荀子D孟子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古代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完成下面小题。9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A青铜业、冶铁业B制瓷业、棉织业C丝织业、制瓷业D造纸业、采煤业10世界上最早
4、使用纸币是在A古代雅典B中国唐朝C中国宋朝D中国明朝11在古代中国,被称为瓷都的是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12下列对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B是在官府控制之下的贸易C通过朝贡和赏赐来完成交易D影响之一是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3被马可波罗称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是A杭州B泉州C广州 D福州14下图所示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于A汉代的长安B唐代的扬州C北宋的东京D明代的北京15推动古代中国一批批城市兴起与繁荣的因素不包括A丝绸之路的开通B农民垦荒的作用C大运河的开凿D经济重心的南移16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私田的大
5、量出现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D周王室日益衰微17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A“一五”计划的成果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C人民公社的特征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18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约是在A两晋时期B唐宋时期C两宋之际D明清之际19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C商
6、汤灭夏乃以暴制暴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20国民党一大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关于这次大会表述正确的是A会议召开于1924年初的上海B会后马上就进行了北伐C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诞生D会上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党外合作21以下是由某学校史学社创作的“湖北地区文物古迹系列门券”的部分名称,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是( )A太平天国西征纪念馆门券B辛亥首义旧址门券C八七会议旧址门券D湖北军政府旧址门券22北京时间2011年7月28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第三次下潜实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
7、188米,这不仅打破了中国载人深潜的历史纪录,更意味着我国在深海探测能力上有了重大提高,这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范围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2319世纪中期,英国学者斯宾塞根据生物进化论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生存竞争,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由此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观点A其实质是为侵略扩张寻找借口B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C开创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学说D错误地认为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24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
8、象是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D中朝官员对政事先作出决策25下表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战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战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战功D战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AABBCCDD26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具有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这反映出A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发生转变B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C近代中国出现了民主制度D太平天国性质发生了转变27自秦建制以来,历代王朝一方面以丞相(宰相)作为助手参与国
9、家大事,另一方面在机制上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哪些措施符合这一特征西汉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ABCD28唐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A政治功能B宗教功能C文化功能D交通功能29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30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
10、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31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B实事求是的原则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D全面改革的思想32有学者说:“以我国人今日之不肖,文化之堕落,而犹可言抗战,犹可以言建国,则以我先民文化传统犹未全息绝故”。其认为( )A
11、中国传统文化为抗战提供了精神动力B被日本侵略,当时国人愧对祖宗C日本侵华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D国共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抗日33有学者认为,明代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次”,并向宰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造成这两种不同认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A内阁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内阁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制C内阁的职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D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随意性34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2、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3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和儒学进行了猛烈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生活的时代是A两宋时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清末民初36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在A徐州会战时B淞沪会战时C北伐战争时D长沙会战时37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
13、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38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A政党和政府的区别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C执政理念的更新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39马丁路德说:“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该观点意在A主张“因行称义”B否定神学C倡导人性解放D宣扬“因信称义”40顾炎武决心做
14、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搆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
15、哉!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及乙未(1895年)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
16、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4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
17、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
18、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说明西周地方制度实行后期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2)材料二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3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
19、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摘自史记大宛列传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
20、、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争取参
21、政的权利。在旧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新兴工业阶层等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的三次改革。(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总结罗马法发展的规律。(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罗马法进行一个简要评价。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希腊的法治思想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明
22、显带有民主性、平等性,其追求的平等化目标基本得以实现。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角度对古代希腊和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6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问题: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
23、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请回答:(1)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哪位发明家发明的?指南针在我国古代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2)结合材料说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9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五中学4月月考试题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用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丞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汉武帝时期丞相地位依然较高,排除。C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与皇帝是否信任丞相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丞相
24、接受外朝官员监督的信息,而是强调丞相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排除D。2C【解析】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C;1949年颁布了共同纲领,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A【解析】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故错误。国民革命后,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排除,排除BD。由材料“苏联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大学命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反映苏联帮助孙中山指导孙中山进行中国革命,而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
25、故符合,故排除C,选A。点睛:本题的关键是“1925年”,发生在1925年之后,故排除BCD.4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C选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宪法,A选项排除;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B选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D选项排除。
26、5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27、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7B【解析】【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封主和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AC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联系所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8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之初,性本善”强调的是性善论,与孟子的主张相近,故选D项;孔子和老子未涉及对人性本善的探讨,荀子主张性恶
28、论,排除ABC项。9C10C11A12A13B14C15B16A【解析】9Seres,即赛里斯(指中国人),源自希腊语言丝,China现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故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闻名于世有关,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中国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1在古代中国,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2中国古代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A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是关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3马可波罗元朝时期来到中国,当时泉州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4材料图片是
29、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5农民垦荒与城市兴起与繁荣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是城市兴起与繁荣的重要因素,ACD都是城市兴起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16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的根本原因,故选A;BC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关系不大,排除。17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
30、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的史实,故B正确。一五计划与大跃进运动不能等同,故A错误。人民公社的特征是一大二公,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手工业合作化属于三大改造,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运动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19D【解析】【分析】【详解】商汤灭夏后
31、,正值天大旱,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说明君王只有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王权受神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经济活动和以暴制暴,故BC错误。20C【解析】【详解】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A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1926年开始北伐,B错误;在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标志新三民主义的诞生,C正确;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合作形式是党外合作,D错误。21C【解析】【详解】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材料“反
32、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应该是发生在1919年之后的,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答案为C;太平天国是1851-1864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湖北军政府,ABD都是发生在1919年前,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时间。22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在深海探测能力上有了重大提高,这说明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B正确;A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没有对比数据,不能说明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故D错误。23A【解析】【详解】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有进化论的提出,另外19世
33、纪中期,西方完成工业革命,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肆对外扩张,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为西方资产阶级对外扩张辩护,A项符合题意;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但不能移植,机械照搬。故B、D不符合题意;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社会发展有破坏性,故C不符合题意。24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政事堂是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场所,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司使是宋朝官员;C选项错误,行省出现在元朝;D选项错误,中朝出现于汉代。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D【解析】【详解】军功爵制指按军功赐予爵位、田宅、食邑和封国的爵禄制度,选官依据主要是“战功”。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
34、才的为官制度,选官依据主要是“品行”。九品中正制又成为“九品官人法”,由中正官考察、品评和推荐人才,由士族豪门担任中正,选官只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主要是“门第声望”。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26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关于资政新篇中“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的主张体现出洪仁玕等先进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太平天国指导思想依然是拜上帝教思想,故A错误;这些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太平天国也未建立民主制度,故C错误;太平天国性质依然是农民政权,故D错误。27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35、可知,西汉设置内外朝,攘夺相权;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以加强皇权,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均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错误,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8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故A项正确;宗教、文化和交通功能也是城市的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故BCD项排除。29D【解析】题干中涉及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唐代大量文书,由公文书内容可知当时唐朝政府对这个地方管辖有效,由私文书可知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是吐鲁番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说明当时该地文化有
36、了一定发展;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属于以偏概全,没法反映题干的全部内容,故排除。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再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30A【解析】试题分析: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
37、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B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31B【解析】材料“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
38、信息有“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32A【解析】【详解】材料“则以我先民文化传统犹未全息绝故”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于抗日战争的积极意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动力,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C选项排除;材料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33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内阁地位的变化有关,而内阁地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性质未发生变化,A选
39、项排除;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B选项排除;史书记载一般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C。34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故A正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排除B;CD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C和D。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影响最为深远”。35C【解析】【详解】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故C正确;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40、。36A【解析】【详解】由“大捷”及时间“廿七年儿童节”(1938年4月4日)可知,此次大捷应为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的台儿庄大捷,属于徐州会战一部分,故A项正确;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且没有“大捷”,排除B;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年,排除C;长沙会战时间是1939年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3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证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和平共处是在两极格局的
41、背景下提出的;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国际新秩序现在还没实现。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到三个时间点:1931年11月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毛主席”之称始于此时。新中国成立时即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即当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从政治协商
42、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责到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真正地确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所以答案选B。A、C不符合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了公有制,D说法有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39D【解析】【分析】【详解】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说明人们要相信圣经,信仰基督教,即“因信称义”,不是主张因行称义,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人性解放,故C项错误。40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
43、之务者,一切不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他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地调查,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维护儒家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1(1)冲击: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统治
44、者加紧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面临内外夹击的窘境,资产阶级政治诉求急剧上升;维新思想迅速传播,解救民族危机、变革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时代潮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中国人民开展救亡图存斗争等方面来回答。(2)戊戌变法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
45、的“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维新思想迅速传播等方面来回答。42(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消极影响: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分裂。(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变化: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北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西周地方制度实行后期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