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5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新课标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5套.zip新课标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5套.zip
201608101107.doc
20160810122.ppt
20160810123.ppt
20160810124.ppt
20160810125.ppt
  • 全部
    • 201608101107.doc--点击预览
    • 20160810122.ppt
    • 20160810123.ppt
    • 20160810124.ppt
    • 20160810125.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集训(十六)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一、选择题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 1~3 题。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 亿年前 B.14 亿年前C.0.7 亿年前 D.6 亿年前2.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A.元古代 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下图示意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读图回答 4~5 题。4.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可跨越圈层界限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循环之中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 CO2、O 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 6~7 题。26.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7.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O 2的含量上升 B.CO 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 2和 CO2含量保持稳定 D.O 2和 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据此回答 8~9 题。8.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9.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10~11 题。10.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1.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 12~13 题。312.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C.丙—增加 D.丁—加重1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开放性C.整体性 D.差异性二、综合题14.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是我国严重水土流失的区域,地形单元名称是__黄土高原__。(2)请你根据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统一变化过程。土壤变化:__肥力下降__;地貌变化:__千沟万壑__;植被变化:__覆盖率下降__;气候变化:地方气候趋于__干旱__,降水变率__增大__;水文变化:河流__含沙量增大__,水量季节变化__增大(言之有理即可)__。15.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之一。下图是浙江省某县级城市(图中甲处)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后绘制的区域略图,下表为他们统计的“1991 年和 2008 年图示区域各类用地比重变化(%)”情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41991 48.8 14.74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1)简要分析影响甲与乙(乡镇驻地)两城镇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2)据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显著的是什么?这一变化会对城区热岛效应强度和水循环中主要环节分别带来哪些影响?(3)考察发现,近年来该区域的黄铜矿资源被大量开采。请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露天开采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主要造成哪些破坏。(4)为解决图示区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考察小组有成员提出可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5考点集训(十七) 第二讲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回答 1~2 题。1.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2.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A.温带季风气候、黄壤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 3~4 题。3.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抬升 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 5~6 题。 5.图中数字①的正确内容是A.降水增加,蒸发减弱 B.降水减少,蒸发加强C.降水增加,蒸发加强 D.降水减少,蒸发减弱6.图中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A.植被 B.水文 C.地形 D.降水6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读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 1990 年和 2014 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完成 7~8 题。7.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被覆盖率上升 B.年降水量增加C.河流流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8.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 9~11 题。9.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10.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区域性C.差异性 D.不稳定性11.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①②④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 12~13 题。12.该农业最可能是A.人工草地畜牧业 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 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13.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A.改变自然带类型 7B.保持土壤肥力C.增大气温日较差 D.增加原生物种二、综合题14.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 3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2 000 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81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下列适当项目的字母填入序号后的横线上(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①__D__ ②__B__ ③__C__ ④__A__(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整体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水__资源和__土地__资源。(3)1998 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次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上游__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__;中游__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__;下游__占用河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排洪泄洪能力下降__。(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9考点集训(十八) 第三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 1~3 题。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A.迁移农业 B.混合农业C.乳畜业 D.游牧业2.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A.山前平原—夏季 B.高山—春季C.河谷低地—冬季 D.沙漠—秋季3.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A.垂直地带性分异 B.非地带性分异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 4~5 题。4.甲植被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5.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地形 B.水分C.土壤 D.热量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据此回答 6~7 题。106.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甲>乙>丙 B.甲>丙>乙C.丙>乙>甲 D.丙>甲>乙7.终年积雪区域北部下线与南部下线海拔不同。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北部更高,因为相同海拔情况下,北部气温更高B.北部更低,因为北部降水更丰富C.南部更低,因为南部降水更丰富D.南部更高,因为相同海拔情况下,南部气温更高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下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8~9 题。8.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A.“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B.“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C.“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D.“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9.该山地牧场牛羊成群的季节里A.龙井茶农采茶正忙 B.洛杉矶火险等级最高C.瑞典的极光绚丽多彩 D.钱塘江正处在枯水期下图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藏北高原与帕米尔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1 题。1110.下列四地植被类型正确的是A.甲—荒漠 B.乙—常绿阔叶林C.丙—冰原 D.丁—草原11.图中山地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 B.降水 C.海陆 D.纬度2014 年 8 月 7 日 10 时 59 分,厦门大学亚特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 6 168 米的雀儿山(位置如图)。据此回答 12~13 题。12.亚特登山队从厦门出发直至登顶雀儿山,前后大致经过的自然带是A.落叶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B.常绿硬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荒漠带—积雪冰川带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D.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13.雀儿山A.各自然带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基本不变B.南坡热量条件好,林带上界比北坡低C.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海拔低于南坡D.南坡降水多,但坡度异常陡峻,雪线较北坡高二、综合题14.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1)戊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等12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2)在戊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13(1)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试将其一一对应(写字母)。(2)①山地中 M 处植被可能是________。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C.荒漠 D.落叶阔叶林(3)指出①山地南、北坡森林植被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4)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水分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干湿度地带__分异规律。 14第四单元第一讲【考点集训】1.B 2.C 3.B 4.B 5.B 6.A 7.A 8.D 9.D 10.A 11.C 12.B 13.C14.(1)黄土高原 (2)肥力下降 千沟万壑 覆盖率下降 干旱 增大 含沙量增大 增大(言之有理即可)15.(1)甲地地形更加平坦开阔;甲地沿海且有铁路经过,交通更加便利;甲地为该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2)城镇用地大幅度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 (3)植被(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或具体表述水体污染、粉尘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4)观点一:赞同。理由: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该区域人们赚取劳务输出费,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或观点二:不赞同。理由:引起输入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使劳务输出地区人口流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讲【考点集训】1.C 2.D 3.A 4.D 5.B 6.A 7.A 8.B 9.C 10.A 11.D12.A 13.B14.(1)高山冰雪融水。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15.(1)D B C 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河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自然资源正常发展。第三讲【考点集训】1.D 2.C 3.A 4.C 5.D 6.D 7.C 8.D 9.B 10.A 11.D 12.C 13.D14.(1)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带。戊山峰山麓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形成荒漠。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15.(1)①为 B 山脉,②为 D 山脉,③为 A 山脉,④为 C 山脉。 (2)C (3)差异:南15坡森林植被分布更广泛。原因:南坡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多于北坡。 (4)水分 干湿度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