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20《苦斋计》(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苦斋计》(满分 60 分,时间 45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谖草:亦作“萱草” ,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 。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 特:只是。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信:的确。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涉:经历.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过:过错。【答案】D【解析】2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 ,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 ) (3 分)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答案】D【解析】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 ,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 误应该很简单。选项 B 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在文章中没有任何提示,原文只是表明作者对会稽黄中立能以3“尚节之亭”明志的做法很欣赏,选项事件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3 分)(2)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3 分)(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 分)【答案】 (1)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2)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 (3)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 6 处) (3 分)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答案】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 “也” “焉” “乎” “矣” “哉” “欤” “耶”等句尾虚词 “故” “夫” “盖” “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含毫运思(语意转折)能曲尽其态者(停顿的虚词)止一法耳(句尾词语)一者何(引起下文)曰传神而已矣(句尾语气词)世徒知人之有神(转折)而不知物之有神。【参考译文】整个天地之间,万物林林总总,含着笔杆构思画面,能够婉转曲折地展现出他们的姿态的,只有一个办法。一个什么办法?说的不过就是“传神”罢了,世人只知道人有神,却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有些普通画工,他们那虽然叫画但其实不能算画,理由是他描绘出人或物的外形,却不能描绘出人或物的神韵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4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 ;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 ,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 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饮泉亭记【明】 刘基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 ,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5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 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诚愈伯文集》卷六)【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卒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B.夫也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C.而不假乎外 假:借助D.贪相承习为故 故:缘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故:惯例、老例。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3 分)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③ 明而自信,笃也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 亦得以雪其冤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答案】B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6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沽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 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D.末段指出以“贪”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僧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吴刺史冒死饮泉 ”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9.把文下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 分)(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 分)【答案】 (1)有人指责他矫情(或译为“故作姿态” 、 “掩饰真心”等也可) ,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3 分) (2)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 )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字物)所能改变的吗?(3 分)【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 ”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 。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 ,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 ;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 。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娇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 ) ,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 (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 )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7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 的吗?人们喜好名利,都是彼外物所蛊惑, (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 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当地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 , (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踢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 ,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松风阁记(明)刘基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8七月九日也。10.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答案】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1.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 (3 分)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④稍大,则如奏雅乐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B.文中第 4、5 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9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答案】 (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参考译文】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 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10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过南旺守闸①刘基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14.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 (4 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 (6 分)【答案】用典(借古伤今) ,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借景抒情。【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通过两句诗的比较分析哪一种蕴藉耐味,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分析原 诗的好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 ,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通过注释可以确定用典, “秋心如汶水”是明显的比喻,答题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答出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苦斋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苦斋记刘 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 ,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池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木节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作《苦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臼中 岸:水边的陆地。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罗:排列。C.启陨箨以艺粟菽 艺:种植。D.一旦运穷福艾 艾:止息。【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岸: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蜂巢其间 巢:筑巢B.初食颇苦难苦 难:很苦以至难以下咽2C.或降而临清泠 或:有时D.籍柔覆温之躯 温:温暖【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性之苦者 求木之长者B.食之可以清酒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C.拊石而和之 渔父见而问之 D.人知乐其乐 亦各言其志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定语后置的标志/主谓间取独;B 能/可以凭 借;C 修饰/承接;D 自己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4.下列各组句子里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剑溪之水出焉余谪于黄 过岐亭,适见焉B.而不知苦生于乐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C.莫不族布而罗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吾闻井以甘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介词,从。A 项,兼词,于此/代词;他。C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却。D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乐与苦,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①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②其槚荼亦于常荼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④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答案】C3【解析】试题分析:排除②(只讲“苦” ) ,排除④(未涉及“苦”与“乐” )考点:筛选 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 ,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B.本文重点阐发了 “苦乐相倚,互为转化 ”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C.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 ,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答案】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山去人稍远, 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 (5 分)(2)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5 分)【答案】 (1)匡山离人居住的地方很远,只有先生乐意游赏,而跟随他的人大多觉得早出晚归非常艰苦,于是(先生)就选择山中 的洼地在那里筑室居住。 (2)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中苟且偷生也不可能得到,难道不是昔日的快乐酿成了今日的痛苦吗?【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典型的文言现象。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美文欣赏:刘基,你是我们的唯一刘基是文成的根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文成的山未必比得“五岳” ,文成的水未必比得“五湖” ,文成的瀑布未必比得尼加拉瓜和黄果树大瀑布。曾听有人说起,文成山好水也美,但普天之下,山好水美之地多矣!山水并非文成独有,但就有一样4是全世界的唯一,唯文成独有的,那就是刘基(刘伯温) 。刘基(刘伯温)作为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力不同凡响。我们不说,他为大明王朝开国誉满天下,不说他的《郁离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不说他的《百战奇略》使他在军事史上不容忽视。单单用键盘在百度中搜索,网上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信息便是铺天盖地,而发帖 者遍布世界各地。看看内容吧,单是争说是“刘基故里”的地方就不少,有浙江省青田县,有江西省宜丰县天宝镇的等等。我们能从三件事中看得出来刘基对 中国文化乃至历史都产生过影响。1、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选址就是由当年刘基为燕王朱棣选定的。北京作为明朝、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国的首都,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刘基在天文地理方面的造诣,和他在明朝开国时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使后人把他视为“三通”(通天、通地、通人) ,明“三际” (过去、现在、未来) ,能掐会算神人。每逢重大事件时,便打出刘基的旗号,鼓舞士气。其一、传说《烧饼歌》中的刘基,便对明清两朝五百年的历史以隐语一一作了预言。其二、义和团运动时,出现的《刘青田碑文》 ,预言义和团当兴。其三,抗日战争初期,连报纸上也登载了《刘伯温回天碑》出土的消息,曰:古预言家刘伯温回天碑出土,抗战必获胜利。新上海社云:顷据浙东来人谈,邮兴整理炉峰委员会,日前雇石工开广炉峰仙人桥,斧斤之下,在石桥下发现明代刘基预言之回天碑一方。其碑长二尺半,阔一尺半,石刻尚极清晰,察其语意,则为抗战必获最后胜利,勖江浙英杰努力。事虽可异,然碑文殊有深意,盖与今日状况,多符合也。兹录如下“回天碑,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刘基题。 ”民国二十七年 12 月 5 日《申报》:“时抗战开始不久,后日军侵华进程颇多相合,尤其“起七七、终七七”竟被言中。日本天皇 1945 年 8 月 14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该日为夏历七月初七。 ”因此,刘基更被视为神人了。其四,前不久,网上又广泛流传刘基的“油条诗” ,直指台湾政界 。3、近年来娱乐界经常以刘基为相关题材拍摄文艺作品 。特别是台湾两度以刘伯温为题材拍摄电视连续剧, 《刘伯温传奇》十多年前风靡大陆,前不久台视又在横店拍摄《神机妙算刘伯温》 ,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节节高升,10 月 14 日第四单元开镜。刘基故里何须争矣,文成的县名便来自于这位历史 名人的“谥号” 。但刘基故里又不得不争,请看网摘:1、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 ”2、 “刘基(1311-1375),字伯温,生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 ”3、 “刘基(1311—1375 年) ,字伯温 ,处州青田(今属浙江) 人,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些信息不断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不解其中变故,难免“三人成虎” ,在国人思想中刘基这位历史名人自然交给了青田县。5查了下中国的地名,用历史名人作县名的地方虽难说只有文成一地,但该算是廖廖无几吧。而我们文成就能自豪地说,我们的县就是以历史名人刘基的谥号命名的。刘基是文成的根,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1《苦斋计》【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 (2)能已积热 (3)其洩水皆啮石出 (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4)一旦运穷福艾 (5)不可以实疏粝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1)剑溪之水出焉。 (2)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3)久则弥(mí)觉其甘, (4)人莫知其乐也。 (5)人知乐之为乐, (6)而不知苦之为乐, (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8)虽欲效野夫贱隶, (9)井以甘竭: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 (2)覆之以茆, (3)楛竹之笋, (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5)燕坐于华堂之上, (6)籍柔覆温之躯, 4.找到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1)野蜂巢其间, (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3)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4)人知乐其乐。 2(5)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6)籍柔覆温之躯。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反馈矫正】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1)故植物中之 中:受到(2)能已积热 已:止,治,消散。(3)其洩水皆啮石出 啮:冲刷。(3)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4)一旦运穷福艾 艾:止,尽。(5)不可以实疏粝 实:装满。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1)剑溪之水出焉。 焉:于是,这里。(2)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 ,下文“之草” 、 “之菜” 、 “之实” 、 “之笋”的“之”与此同。(3)久则弥(mí)觉其甘, 则:就,连词。(4)人莫知其乐也。 莫:没育谁,代词。(5)人知乐之为乐, “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6)而不知苦之为乐, 而:却,连词。(7)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则:那么,连词。(8)虽欲效野夫贱隶, 虽:即使,连词。(9)井以甘竭: 以,因为。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 有:同“又” 。(2)覆之以茆, 茆:通“茅” ,茅草。(3)楛竹之笋, 楛同“苦”(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荼同茶(5)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 ,安闲。(6)籍柔覆温之躯, 籍,通“藉” ,以物铺垫。4.找到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1)野蜂巢其间, 巢:做窝。用如动词。(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艰:以……为艰,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3)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室:筑室,用如动词。(4)人知乐其乐。 前一个“乐”用为动词,意动用法。3(5)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醉醇饫肥:酣饮味道浓厚的酒,饱餐肥美的肉食。醉,酣饮。饫,饱食。醇,酒质浓厚。肥,肥 美。 “醇”和“肥”在这里都用作名词。(6)籍柔覆温之躯。 柔、温,都用如名词。(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苦:使 ……困苦,使动用法。劳:使……劳累,使动用法。饿:使……饥饿,使动用法。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探究活动】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2.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物性之苦”?3.第四段借苦斋主人之口,阐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意的归纳和整理,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讨论明确】1.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 “其上多北风”的恶劣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味苦”的特性,从而交代了“苦”之由来。2.第二段从“木、草、菜、果、笋、蜜、茶、鱼”等方面,具体突出“物性之苦” 。3.第三段主要写建斋的缘由以及苦斋主人的生活乐趣。这里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苦斋主人却通过“植粟艺菽、茹啖荑实、蹑屐登崖、倚木长啸、降临清泠、拊石和歌”品尝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乐趣。这种“乐”可以说成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4.第四段 主要阐述了“苦 与乐可以相互依托、转化 ”的道理。当今之人只知道 “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的道理,所以富贵子弟享受惯了条件优裕的生活,一旦生活变得困顿,连性 命都无法保全,以前的“快乐”不就 变成“痛苦”了吗?孟子的名言在于说明成大事者“乐”从“苦”中来。赵子的话在于说明良药、忠 言虽“苦” ,但对治病 、行事有利,忍受了一时之 “痛苦” , “快乐”才会到来。 “井以甘竭” “李以苦存” “夫差灭亡” “勾践兴国”更是从自然和人事各自的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苦乐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探究活动】概括文章的主旨。【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注意文本特征。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的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从“苦斋记”的标题就可看出,本文记叙、阐释的一定就是“苦”字的内涵。重点抓住文章的第四段进行探究。【讨论明确】4本文记述了苦斋的所属、格局、所在、地理环境和周围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的命名由来与本文的写作原因,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依托转化(即“苦生于乐,乐由苦来” )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知“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以苦为乐”的宽敞襟怀。【课堂提升】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题目。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味苦而微辛 辛:辣 B.间则蹑屐登崖 蹑:踏,穿C.寝必重褥 重:有分量 D.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庸:岂,难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重,双层。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 的道理的一组是A.①植物之苦者,亦乐生焉②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②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C.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夫差以酣酒亡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 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答案】C【解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周围高中间低,山上多北风,山之中物,多是苦的。但蜜虽苦,可以已积热,除烦渴之疾;鱼味虽苦,但食之可以清酒。人爬山虽苦,但可以靠着大树啸歌,可见苦中往往隐藏着乐。B.这是篇游记类散文,作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写景上,但有时寥寥数笔,却能把苦斋周围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把极其寻常的景物点染成奇观。C.作者以“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领悟到乐与苦相为倚伏的真谛。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 ,是因 为这里的植物其味皆苦,水里的鱼味苦而微辛,野蜂所酿的蜜味亦苦,山中之人也难于往来,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无往而非5“苦” 。【答案】D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3 分)(2)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wā,低洼地)而室焉。(3 分)(3)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4 分)【答案】(1)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于下咽,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重点词:苦,意动用法,觉得苦;弥,更加;已,治,治愈)(2)而跟随他的人大多觉得早晚往来很劳累,所以就选择山中低洼的地方搭房子住在 那儿。(重点词:艰,意动用法,认为艰难,感到劳累;室,名 词用如动词,建室,这是是搭建临时住舍之意;焉,兼词,于之,在那儿。)(3)人们只知道优越是快乐,却不知道艰苦也是快乐;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重点词:前一分句中“乐”理解为“优越” , “苦” 理解为“艰苦” ;“乐其乐”前一“乐” ,用作动词,享受;生,产生,带来。)【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典型文言现象 的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