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3阿房宫赋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3阿房宫赋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全部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阿房宫赋》(满分 60 分,时间 45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9 分)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的生命的因 素,到了《楚辞》 ,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 《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 展时说,春秋之后,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 ,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 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 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在《诗经》中, “赋”和“比” “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 “赋”指“直抒其事” 。到了《楚辞》 ,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铺采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文赋》明确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 ,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 ,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互相统一中,得到了完整得表述。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 《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B.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 ,后来“不歌而咏”2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D.在《诗经》中, “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它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其中,A 项错误在于:“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和“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不合原文意思。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根 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 ,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不够的。B.即使吸收了《诗经》 《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 “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D.班固的《两都赋》 、刘歆的《艺文志》 、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答案】B【解析】3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22 分)燕将录【唐】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 ”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 ”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 ,有删改)【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4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答案】D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于赵为角尖之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不如因善遇之D.不见 德于赵人/君既若见录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而: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或目的;于:介词,对;因:于是,就/趁机;见:表被动/相当于“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6.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答案】B 【解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 “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⑴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6 分)⑵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4 分)【答案】 (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 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 (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 。 (译出句子大意给 1 分, “其” 、 “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解析】 6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文言文参考译文】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 (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 ”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谋。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 , (让)臣属佩服(自己) 。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 ”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 ”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 ”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7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 ”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 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 (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 (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 ’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 ”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 。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 (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11 分)齐安郡晚秋①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9.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分)【答案】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 (分析 2 分)诗人看似游赏山水,闲适自得;但实际上,酒醒人散见雁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政治上受排挤的失落。 (感情两个方面 3 分,只写一个方面得 1 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0.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6 分)【答案】艺术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2 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艺术手法分析 2 分)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 用意 2 分)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赤壁” “蓑翁”各有所指,因此用了典故。二者之间又形成对比。不论写“赤壁争雄”还是“蓑翁坐钓” ,实际是为了写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因此可以回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尾联中“可怜” “唯有”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态度。艺术手法答出其中两个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21 分)废墟的辉煌刘上洋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 里的历史文物。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 72 年由 4 万名战俘用 8 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 50 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 80 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 5.5 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 500 多年的“人兽斗”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 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9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选自《阅读与鉴赏》 ,选入时有改动)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 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B.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C.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 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D.罗马保留了很多建筑的废 墟,而我们中国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觅不到一座了,让人痛惜。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答案】BE【解析】试题分析:A 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C 项不合文章主旨;D 项原文是“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D 很难觅到一座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2.说说你对第二段中“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的理解?(4 分)【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罗马是一个能反映出昔日的历史和文明的城市。 (4 分)【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3. “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 ,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6 分)【答案】废墟是历史的化石;b 废墟是文明的见证;c 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6 分)【解析】10试题分析: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倒数后三段中有一些作者的观点句,提取这些观点即可组成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4.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6 分)【答案】手法上,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6 分)【解析】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阿房宫赋》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答案】A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A 幂——冥;B 溶——融;D 言——妍。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B.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则足以拒秦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气候,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经营、精英。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B 名词作状 语/为动用法;C 动词作名词/名词动用;D 名词作状语。2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使:假如,倘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动词,到;B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 介词,到/介词,比;D 形容词词缀/句尾语气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 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3【答案】B考 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9.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念其家(顾念) 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全)C、日益骄固 (喜欢)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骄:骄奢。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翻译句子(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答案】(1) 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 (2) 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破,楚人放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便化成了一片焦土【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义和文言现象的落实。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 理解 B。美文欣赏:人歌人哭水声中几年前,读到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两句诗: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留下的感觉特别,但不甚明白其中深意,只爱它空旷渺远的意境,便记了下来。此后,虽常常回想默诵,却未尝有机会深究。谁知,夏日某天的一个下午,从白昼的梦中醒来,梦境尽销,却总有歌哭两字,在思想中盘旋不去。混混噩噩中,似听到《荷塘月色》中提到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不知是真是幻;仔细聆之,仍分不清是歌是哭。再默念那两句诗,便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乐而歌、悲而哭,人皆有之也。然千百年中,能有多少如此单纯的苦乐,以歌哭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铭心刻骨、悱恻心 扉呢?那些从岁月源头,或者生命深处传来的声音,穿过了历史的轮回,人生的回音壁,在欲断又续之间,再侧耳倾听,已难分清是歌是哭,或悲抑喜了;虽一样的渺茫、微细,却憾人心魄,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无论是歌是哭,不仅声音相拟,心境几乎也是互通的。歌不一定因为乐,而哭也不一定因为悲,仅仅是一种心灵的发泄,情感的挥霍。乐极而哭,悲极而歌,情感激荡到了极致时,就只有了一种声音。4读《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时,有感于晋人的狂荡狷介;竹林七贤,歌哭随心,旁若无人,生命的潇洒不 羁,放浪形骸,到了惊世骇俗,无所顾忌的地步。但读他们的诗,却总能读出难以抑制的悲哀和痛苦。人前亦不避忌的歌或哭,也许这就是对现世不平的痛诉,扼腕呼天的呐喊,随歌而哭,随哭而歌,大声无形,只是一种浑沌超然的声音。杜牧诗的原意,是感叹历史变迁,有诗曰: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阅尽几千年历史的风雨,几度变迁藏在心中,沧海桑田到了今天。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与离乱,读书人的感怀,除了付诸于一声长叹,便也只能由歌或哭来宣泄了。渔樵闲话,漫谈风云,是现代达人;空山无人,鸟声稀落,而人却抑郁难谴,因此,高歌一曲《山坡羊》,长歌似哭,回荡于山涧湖畔,自成意境,便成了人歌人哭水声中了。无论是因身世还是历史,痛苦压抑或是空寂感伤,生命中总有激荡风云在。当大风大浪归于平静后,生命便是一种渺远的境界,恍忽远近、若有若无的声音,回荡于平整如镜的水面,虚无到分不清是歌是哭,亦没有必要分清了。所谓歌哭,便成了不拘于形式的感情的极致,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的诗,在我看来,那是对 生命或者历史,最深刻的理解及感受,但愿今日我所悟到的,不背离古人诗心,也不有违吾心。1《阿房宫赋》【学习要点】1.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阿房宫 廊腰缦回 囷囷焉 蜂房水涡 媵嫱 梳晓鬟 剽掠 鼎铛玉石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庾之粟粒 横槛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1)六王毕,四海一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4)檐牙高啄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9)朝歌夜弦 (10)鼎铛玉石 (11)金块珠砾 (12)楚人一炬 (13)族秦者秦也 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1)戍卒叫,函谷举 (2)特殊句式 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 2【反馈矫正】1.给加点的字注音阿房宫(ē) 廊腰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蜂房水涡(wō)媵嫱( yìng qiáng )梳晓鬟(huán) 剽掠(piāo) 鼎铛玉石(chēng ) 逦迤(lǐyǐ) 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庾之粟粒(yǔ)横槛(jiàn)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 ( 相当于 “然” ……的样子)(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 泥沙 (夺取)(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量词,一把)(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假使 ,爱护)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 名——动,出现彩虹。 )(8)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10)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11)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12)楚人一炬 (放火)(13)族秦者秦也 (名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2)特殊句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探究活动】3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3)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教师释疑】本题重在理清文章的内容注意要求用文章中的重 点词语作答。【讨论明确】(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探究活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教师释疑】这也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讨论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 宫 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 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探究活动】作者写《阿房宫赋》 ,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教师释疑】这是对文章的观点的归纳和评价的题目,首先答出教训然后评价。【讨论明确】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 ;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 于秦” ,珍宝“输来其间” ;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探究活动】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教师释疑】这是对文章的主旨概括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最后一段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讨论明确】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课堂提升】1.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 ,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 B.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 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 ,源于《诗经》和《楚辞》 ,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 《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答案】A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 都是指宋人; 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 人(如杜牧 ),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意的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5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答案】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主旨以及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