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全部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满分 60 分,时间 45 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每题 3 分,共 9 分)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 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答案】A【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见第二段开头,具体分析第二段。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 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3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 分)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 项“赐以金帛,辞之”中的“辞”如解释为“告辞”就与整个语境不合,此处的“辞”应为“拒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3 分)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答案】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6.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4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 子的道家学说。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 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C 项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6 分)(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 分)【答案】(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2)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5”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沁园春•孤馆灯青①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②。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③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漙漙,音 tuán,露水多貌。③“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他们“少有异才,文章冠世”。8.词的下片空白处应填入的诗句,最恰当的是(3 分)A.功名未立 B.胸中万卷 C.叹流年已逝 D.犹欠封侯万里哉【答案】B【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9.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 分)【答案】上片作者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抓主要意象适当描绘画面)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解析】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找出文中的意象,然后根据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 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写出作者出门较早。渲染出孤寂、凄冷的环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0.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人说此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案】下片开头三句化用杜甫诗句自抒怀抱,“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三句表明自己对得失荣辱抱豁达的态度。作者似乎在说服自己,暂时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但一方面立志“致君尧舜”,一方面又要袖手“闲处看”,入世与出世两种相对立的处世哲学汇集于一身,实难统一,这最后几句的说法,不过是矛盾心理的特殊表现,在表面的乐观之中隐藏着的仍有无可奈何的苦闷。(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 分)在惠州遇见苏东坡谢有顺①有一处地方.我不算熟悉。在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惠州。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还有西湖。我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多了,人就活得滋润。第一次去惠州,游西湖,湖山相连,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福州西湖——尽管这三大西湖,各有娇媚。我想到的却是苏东坡。②死去了近千年还能常被人记起的人,苏东坡是一个。在惠州,东坡遗迹有近二十处,有些是重修的。但天然的景观,我想总还是苏东坡看过的 吧?他住过的白鹤峰,下有东江,上有古树,美不胜收,想当年,东坡先生登山远望,江天一色,古树婆娑,人影徘徊,会是怎样的心境?他大约会想起黄州,醉酒,作诗,终究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丝寂寞。“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诗句,在惠州时.这可能也是常常重复的场景。③苏东坡想“江海寄余生”,他的晚年,也确实与江海为伴。惠州的水边,就处处留有他的足迹.西湖更是如此。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一些钱,还是动员弟媳妇捐献的,为此,他自己的犀带,据说也卖了。一个罪官谪居岭南,还能如此心系百姓,为这个“蛮貊之邦”增添斯文.也就难怪今天的惠州人会尊他为百世之师了。 7④“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确实,地处偏远的惠州,得以名扬天下,总是离不开这些名人的身影。其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当年,惠州人宽待这些名士,他们的后代至今受益。五四时期的老夫子吴虞有诗云,“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惠州的山水再秀美,若是没有苏东坡的雄才助兴,少了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人的革命身姿,怕也是要寂寥、逊色许多的。⑤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出好人,养好人吧。一个地方,投缘于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有恩于他们,他们纪念他,而似我等一介闲人,踏足惠州,他们照样热情相迎。我后来查找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发现他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那是宋哲宗绍圣元年的初冬.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他不禁感叹:“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他觉得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要不, 怎么连当地的鸡狗都认识他呢?那么多人出来迎接他,关心他为了何事被贬,此情此景。令他热泪盈眶。苏东坡暮年,作有《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词句悲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念念不忘惠州.当然不仅是因为在西湖孤山上留下了小妾朝云的墓,也非想念桥东那口东坡井,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⑥有一次去惠州,朋友笑问,苏东坡在惠州到底吃掉了多少荔枝?这当然是无法考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快意,也有留恋。读苏东坡的诗,会发现,他写过很多食物.他讲究吃,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酿豆腐,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惠阳三黄鸡,大概苏东坡都是吃过的,只是他手头拮据,这些美食,尤其是三黄鸡,怕也无缘常常品尝。何以为证?手头刚好有一则苏东坡写的家书,里面写到:“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读到这里,我已经口水漫溢了。想当年,惠州每天杀一头羊,好肉自然让官老爷们吃了,骨头缝里的肉碎,却被苏东坡吃得香飘千年,“岂复知此味乎”?东坡肉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早已是名莱,惠州人打了多年的东坡文化牌,何不也在自己的西湖边做上一道东坡羊骨头肉,渍酒中而食之?或许惠州的某个小巷里旱已有这道菜了,只是我无口福,至今未能吃到而已。11.简述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 分)【答案】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惠州.抒写了作者对惠州的喜爱之情;(2 分)总领下文,领起下文对惠州和苏东坡的抒写。(2 分)【解析】8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2.请说说文章题目“在惠州遇见苏东坡”中“遇见”一词的含义及 表达效果。(4 分)【答案】 “遇见”即碰见,作者说自己在惠州碰见了苏东坡,写出了苏东坡对惠州的影响,(2 分)也写出苏东坡的遗迹让作者好像见到了苏东坡。(1 分)这样写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1 分)【解析】试题分析:可结合着“在惠州遇见苏东坡”及文章深意来理解“遇见”的含义。通过对文章的感知,很明显,此处“遇见”是指在惠州碰见了苏东坡的遗址而联想到了苏东坡,从而衬托了苏东坡对惠州的影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3.文章的第⑥段用了 大量的文字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4 分)【答案】写这些照应了第⑤段.突出表现了苏东坡谪居惠州三年的温暖时光.他对惠州有留恋,生话有快意;(2 分)同时.也表现了苏东坡的真性情,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他不同于一般的酸腐文人。(2 分)【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写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运用的笔墨越多,越能表现出苏东坡对惠州的情感与留恋,“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可直接提取作为表现苏东坡的人物形象特点。在结构上,由“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可知,第六段写东坡的饮食照应了第五段内容。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14.有人认 为本文言犹未尽,请你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简述这样续写的理由。(续写的结尾字数不超过 50 字)(6 分)【答案】考示例:如若再有机会来惠州,一定要品尝一次东坡羊骨头肉。理由:首尾呼应,突出对东坡的敬仰。【解析】试题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从 “首尾呼应、总括照应、点睛升华、直抒胸臆、以景显情”等角度进行续写,续写要合情合理,语言风格相近,语句通顺。理由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对作 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 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 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③,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 《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④。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 ,有“车 过” “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有删改)[注]①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墨竹。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筼筜(yún dāng)谷:在洋州西北,谷中多生竿粗节长的筼筜竹。偃竹:迎风斜仰、起伏不平状之竹。形容其积极向上生长不息的气节。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竹初生时为笋,其 状似此。③彭城:徐州。④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捕蜩(zhōu) 稍(shāo)纵则逝 偃(yǎn)竹B.砍斫(zhuó) 庖(þáo)丁解牛 赦(shè)免C.沦丧(sàng) 兔起鹘(gǔ)落 蹑(niè)足D.缣(jiān)素 亲密无间(jiàn) 曝(bào)晒【答案】B 2【解析】试题分析:A 蜩 tiáo,C 鹘 hú,D 曝 pù。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B.画竹高手文与可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的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的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3.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寻之无 所得C.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D.(马)蹄间三寻【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答案 D 都是量词,A 平常,B 寻找,C 不久。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4.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B.沛公然其计,从之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 A 都是“这样 ”的意思,B 赞同,C——样子,D 然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5.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3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投诸渤海之尾 【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6.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与可以书遗余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 是丢失,其余都是赠送的意思。考点: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稍略,微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C.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废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废置、搁下。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8.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文与可的绘画之“法”与他“于予亲厚无间”的一组是(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B.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袜材当萃于子矣C.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吾将以为袜D.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节节而 为之,叶叶而累之”是今人之法;C 不是“绘画之法” ;D“庖丁,解牛者也,而养4生者取之”写的是苏辙。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一长出来就是具备节、叶的整体,而不是按不同部位分别长成的,因此在画竹时也应当“先得成竹于胸中” 。B.苏轼和文与可围绕“竹长万尺”与“用绢二百五十匹”书信互答,看似讨价还价的玩笑,实则是对画竹技艺的探讨和交流。C.全文以画竹为线索,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说理,看似随笔挥写、流于零乱,但实际上无一不与画竹有关。D.本文叙述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相关事情,还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为人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答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答案】(1)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 (2)文与可画竹,起初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珍贵重要,各地带着白细绢来请他作画的人,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典型的文言现象。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美文欣赏:苏轼的赤 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5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 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 “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习要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暑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2.关于文与可文与可(1018~1079) ,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 18 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 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 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 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3.古今异义(1)月落庭空影许长(2)废卷而哭失声(3)吾将以为袜(4)发函得诗(5)而读书者与之(6)以书遗 余曰4.词类活用(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3)余因而实之(4)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2(5)初不自贵重5.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3)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4)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足相蹑于其门【 反馈矫正】3.古今异义(1)月落庭空影许长(古:这样;今,也许)(2)废卷而哭失声(古:停下,放下;今,废弃)(3)吾将以为袜(古:把……当作;今,认为)(4)发函得诗(古:打开;今:发送)(5)而读书者与之(古:赞成;今:给)(6)以书遗余曰(古:赠送;今:遗失)4.词类活用(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动词作名词,芽)(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4)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5)初不自贵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5.句式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定语后置(3)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状语后置(4)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足相蹑于其门课堂探讨3要点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探究活动】写出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熟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语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 “腹痛“之语 过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然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以追其所见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之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 而而节叶具焉 生而有之也 废卷而哭失声 【教师释疑】注意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重点诗词要积累,虚词要注意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平时注意积累典型例句,4答题时可以经典例句对应。【讨论明确】熟执笔熟视 仔细而操之不熟者 熟练语今语士大夫 告诉有“车过” “腹痛“之语 说法过不学之过也 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 经过然自视了然 ……的样子予不能然也 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 然而以以追其所见 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把与可以书遗予曰 把吾将以为袜 把之竹之始生 取消句子独立性一寸之萌耳 的生而有之也 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 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 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 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而而节叶具焉 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 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 表并列【课堂提升】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5(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余为徐州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答案】 (1)遗:赠送;(2)诸:之于;(3)口实:话柄;(4)为:这里是“到……做官”的意思;(5)实:证实;(6)许:大约,左右。【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2.翻译下 列句子。(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答案】 (1 )可是现在画竹的人们却是(把竹子)一节节地接起来,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2)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心里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3) (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4)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探究活动】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教师释疑】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讨论明确】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 (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 (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探究活动】本文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作解释。【教师释疑】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解释然后自己说出看法。【讨论明确】“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 ”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6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 ”。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探究活动】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教师释疑】注意分析全文的写作目的,是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课堂提升】1.下列有关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的诗文有苏轼的《墨竹赋》 、文同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辙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 》 ,曹操祭桥公文。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B.作者无意在本文探讨总结绘画理论,而旨在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C.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他们俩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D.废卷、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前面尽情地写往昔两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 “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得醉人, “悲”得痛心。【答案】A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 “万尺竹之辩” “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的故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亡之作,可第二段尽是 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7【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