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习题打包6套.zip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doc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件.ppt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六).doc
  • 全部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练习.doc--点击预览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件.ppt
    •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六).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4分)1.(2016·长沙一中月考) 观察下面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这种生产方式属于( )A.垄作法 B.代田法 C.耕耙耱技术 D.刀耕火种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垄作法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故 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图片信息不符。2.(2015·合肥二模) 战国时期南方墓葬曾出土了很多铁农具,主要包括锄、镢、镰、铲、斧、锸。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曾出土钁、铲、镰、斧、犁、锄、锸等多种铁农具。出土农具的变化表明( )A.古代农业生产环节明显繁多B.南方农业生产较北方更为先进C.精耕细作的农业范围逐渐扩大D.南方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南方墓葬”“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出土农具的变化”等信息可知,这与生产环节无关,故排除 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 D项正确。3.(2015·山东淄博二模) 阅读下表,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汉 18 19 4 5 1 1 1 4 1 1 1隋 9 4 3 1 1 1 2 4 2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A.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B.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2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水利工程。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治水事业活动的次数与疆域扩大无直接联系,故 B项据此无法得出,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推论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4.(2015·河南南阳一模)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C.均田制 D.私有制B 【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根据材料可知,“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故 B项正确。5.(2016·湖南永州一模)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D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影响。根据“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知,土地兼并使贫民的生活陷入困境,故 D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与材料意思相反。6.(2015·辽宁大连二模) 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3C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变迁。根据图片中由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到产品全部进入市场可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故 C项正确。两幅图片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 A项;B、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7.(2015·江苏盐城三模) 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的 GDP总量为 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7%,中国人均 GDP为 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 427美元。据此推断宋代时中国( )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宋时期的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 A项正确。B、D 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 C项。8.(2015·北京西城二模)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A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B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C《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D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宋朝的财政、中西纺织品和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军队不断扩充,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了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故 B项正确。其他三项中材料与结论均不符。9.(2015·浙江嘉兴一模) 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 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4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 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 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不能因年代久远,就认为不可信,①过于绝对化,故排除;②符合史证原则;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不对,因为也可以是其他证据证实,③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依据材料中“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可知④正确,故 D项正确。10.(2015·兰州一模)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1000 多座”可知区域经济分工扩大,D 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新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水平的变化,太湖、苏州、松江和景德镇都在南方,故 A、B、C 三项均可排除。11.(2015·山东烟台质检)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信息“染坊罢而染工散”“机房罢而织工散”可知,当时的苏州丝织业发达,且存在着雇佣关系,再结合时间“1601 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故 B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二、非选择题(共 36分)512.(2015·福建莆田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岭南道 共计前期 11 20 16 54 5 4 22 3 135后期 13 7 2 3 6 13 49 3 96(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材料三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摘自《新唐书》卷 165(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水利工程建设并简要说明其历史作用。(10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10 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10 分)(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秦朝: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建设比后期多;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新特点:唐后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言之成理即可)1第 2 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1.(2015·浙江宁波质检) 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①多为商业中心 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 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④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市镇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市镇,有了多个商业中心,在江南地区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业化色彩明显,①②③正确;江南市镇是以经济功能为主,不具有政治功能,④错误。故 A 项正确。2.(2015·湖北华中师大附中质检) 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变(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B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这一工商业政策的转变,说明唐朝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故 B 项正确。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活跃,A 项不符合史实,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客观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故 D 项错误。3.(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 20%以上,而到 1820 年的晚清,竟只有 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响C.晚清经济的衰败D.坊市制度被打破2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市镇,有大量人口涌入其中,直接导致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唐宋时期大幅下降。故 A 项正确。4.(2015·广州二模)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出现B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 B 项正确。A 项与事实相反;C、D 两项没有从经济原因考虑,不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5.《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B 【解析】材料中的“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表明唐初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没有“官街鼓”,市受官府的监管不严格。所以排除 D 项。A、C 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 B 项。6.(2015·江西上饶三模)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A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体制对商业的影响。材料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农民消费能力有限,制约了商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片面理解了材料;C 项与事实不符;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7.(2015·南京模拟)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 【解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产生于宋代民间交易中,而不是商业纠纷中,只不过它的出现可能产生民间商业纠纷。材料中未涉及交子对提高富商的社会地位、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 A 项正确。8.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B 【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 B 项认为会馆为“地方商业中心”是不正确的,C、D 两项正确;由“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可以推断出来 A 项正确。9.(2015·江苏盐城三模)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解析】本题考查晋商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知,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 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 两项均与事实不符。10.(2015·广州三模) 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4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1058 年 700 万贯 175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1077 年 879 万贯 220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经济。根据表格可知,北宋时期“年商税额”和“指数”在不断增长,商税的增加说明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税收作比较,无法得出 A 项结论;C、D 两项在表格中均无法体现。11.(2015·福建泉州二模)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意识根本改变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文人地位提高B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渗透。根据材料中的收费标准和郑板桥的个人好恶,说明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已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文人重义轻利思想在清前期也不可能根本改变,故排除 A 项;C 项“逐利风气盛行”与史实不符;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12.(2015·江苏无锡联考)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摘自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5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摘自《通典 ·食货》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 160 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 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8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0 分)(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1.(2016·山东滨州一模)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 内容 备注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战国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秦汉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既有农业工具的革新,又有水利工程、农业节气的测知,这些都是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中国古代农业重视这些技术的总结和应用,说明这一时期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故 D 项正确。2.(2015·北京东城二模) 下列图文摘选自《天工开物》,它反映了(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耕作方式。根据材料“谨视天时”可知,其受自然条件影响大,①正确;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排除②;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耕犁技术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③正确;根据材料“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可知,其特点为精耕细作,④正确,故选 A 项。23.(2015·湖南永州二模)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可知,鱼鳞图册因其形得名,是赋税征收的凭据,而非地图,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C、D 两项均与材料无关。4.(2015·天津南开三模)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社会道德衰败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广其田宅,博其产业”可知,土地私有制在不断发展,故 A 项错误;“广其田宅,博其产业”不一定就会导致经济凋敝,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官吏们)……以与民争利天下”可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故 C 项正确;“这种现象”是从经济角度描述的,而不是“道德”的角度,故 D 项错误。5.(2016·江苏盐城一模)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根据材料“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6.(2015·安徽淮南质检) 人民网有文写道:“5000 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3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成就。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备选项中的文明现象哪些是唐玄奘西行时和之前出现的,哪些又是之后出现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代,玄奘无法见到,其他各项都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 项。7.(2015·南京二模)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的推动D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手工业的局限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手工业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内部因素是小农经济之下,农民贫困;外部因素是闭关锁国,生产革新缺乏动力,故 D 项正确。8.(2016·郑州一模)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4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B 【解析】本题考查民间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业主要是以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副业,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 B 项正确。A 项中“历代政府都禁止”不符合史实;C 项中“时间比较晚”表述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9.(2015·常德三模) 下图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市图。从中可以得出( )A.东市的商业店铺不如西市多B.东市以汉族商人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为主C.唐政府直接管理东市的交易D.邸店与飞钱的出现,推动了商品交易活动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图中有“常平仓”“市署”“平准署”可知,政府直接管理市场,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10.(2015·昆明质检) 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根据材料“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知,其强调的是政府所需的粮食、器物都以货币商品贸易的方式获得,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答案选 D 项。“钱出于官”只是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货币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税方式的变化和目的,故排除 B、C 两项。11.(2015·合肥质检)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5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A 【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根据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了内忧外患,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不单指出了“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12.(2015·南京三模)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做出不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摘自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摘自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 GDP,提出自 1700 年至 1820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 GDP 在世界 GDP 的比重从 231%增长到 324%;而欧洲的 GDP 在世界 GDP 中的比重仅从 233%增长到 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 1800 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摘自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6(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0 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16 分)(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商业资本积累不足;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二者选答其一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