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课件 新人教版.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2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ppt--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新人教版.doc--点击预览
-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新人教版.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创新设计】 (全国通用)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0 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1.(2016·山东高密质检)有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 ,必须适应和结合实际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这样的范例。 ”洪秀全所开创的“范例”应该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B.社会改革与平均主义相结合C.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D.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相结合解析 洪秀全借鉴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也吸取了中国民间宗教中的平等、平均主义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因此 C 项正确。洪秀全并未将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A 项错误;B、D 两项都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 ,错误。答案 C2.(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政治经济方面的诸多要求。从经济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解析 本题要注意“从经济角度看” “最大价值”等限定词。A、C 两项不是经济视角,B项表述错误,均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农民阶级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故 D 项正确。答案 D3.(2016·福建龙岩模拟)《资政新篇》载:“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在此洪仁玕( )A.鼓励私人投资资本主义工商业B.鼓励借鉴工业革命成果C.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D.主张培养新式人才解析 1859 年,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材料中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是洪仁玕学习西方、实行工业化的具体措施。答案 C24.(2016·江苏南京、盐城质检)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平等的许诺”可知,太平天国带有近代化的倾向,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特权的森严”体现了太平天国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可知,太平天国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迷信色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 D5.(2015·河南郑州二模)“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 ,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 ,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 D6.(2016·江苏连云港质检)1862 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解析 社会基础没有改变说明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仅仅上层建筑人物的变化属于改朝换代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实际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答案 A7.(2016·湖南张家界模拟)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 ”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 D.满清政府垮台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汉口,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兵变是武昌起义。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并未完成中国的近代化,故 A 错误,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是武昌起3义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答案 A8.(2016·湖南株洲质检)1912 年 3 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党派的活动,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了总统和议员权力分配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独立,故 C 项错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该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 D 项正确。答案 D9.(2015·山东烟台二模)“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 “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 A 项正确;“革命性和民主性”,体现在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故 B 项错误;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C 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当时做不到“充分行使” ,故 D 项错误。答案 A10.(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4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西元纪念,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 ,故 B 项错误;帝王纪年不会自我更新成西元纪念,故 C 项错误;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实现了民族主义,故 D 项错误。答案 A11.(2015·山西阳泉期末)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 》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光荣革命”的相同点。 “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以和平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也是在权力和平过渡下实现的,故选 B 项。答案 B12.(2016·福建龙岩质检)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解析 “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材料中未体现,故 A 项错误;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中的意义,材料中未体现,故 B 项错误;题干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即民主、平等、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 C 项正确;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是辛亥革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深刻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 C13.(2016·四川德阳质检)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5材料二材料三 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 。50 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 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 。 “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 “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第(2)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6各省纷纷响应的形势图,可拟定恰当的主题,然后叙述从武昌首义到各省纷纷响应最终建立民国清帝退位的过程。第(3)问,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梳理分层,可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可分为文革及之前,以及新时期两个几段;第二小问,联系相关阶段特征,可以看到新时期,学术研究百花齐放,而之前受种种影响,则具体到对史学的解释而言,则是由于不同的史学范式所致;第三小问,分析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及新时期影响辛亥革命的因素罗列即可。答案 (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2)示例:主题:辛亥风云。解读:革命时机: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革命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革命扩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成果: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革命由武装斗争走向和平渐进的道路。(3)阶段:以“文革”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理由: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14.(2016·浙江杭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材料一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材料二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 20 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7问题二 成功与影响材料三 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1)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结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答案 (1)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关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2)答案一:学生将辛亥革命爆发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革命党人试爆炸弹不慎爆炸,清廷大搜捕的谣言盛行,人人自危。答案二:学生能将辛亥革命爆发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体要点: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政党成立;清政府卖国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保路运动等收回利权斗争兴起等。答案三:学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3)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1【创新设计】 (全国通用)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1 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新人教版1.(2016·浙江杭州质检)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解析 据材料“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和“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可见吴佩孚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故 A 项正确。答案 A2.(2016·山东临沂质检)1919 年 8 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解析 题干中《青岛潮》描述的赵家楼之所以起火,一方面是由于电线走火烧了房子,另一方面还在于曹家人想烧死学生和把放火罪名转嫁到学生头上,这与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的描述是有差异的,显然亲历者杨振声的描述应该更符合史实,可见《青岛潮》的描述是站在保护学生的立场上,故 B 项正确。答案 B3.(2016·湖南长沙质检)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 《新潮》 《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 1919 年 6 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解析 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 1919 年 6 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 C 项正确。2答案 C4.(2016·北京西城质检)20 世纪 20 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 )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 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进行国民革命 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 关键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反映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要求,故 B 项正确。从时间上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是 30年代,D 项排除。A、C 两项似乎符合题意,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答案 B5.(2016·河南鹤壁调研)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 “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 年) 中共二大(1922 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析 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 C 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1935 年遵义会议,故 A 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 B 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 年)后探索的,故 D 项错误。答案 C36.(2015·山东济宁二模)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的这句话,可知国民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故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共产党,故 D 项错误。答案 B7.(2016·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 年至 1927 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 122 次会议,作出了738 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 )A.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D.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解析 大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故 A 项错误;苏联关注中国革命是材料反映出的现象,并非说明的问题,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深受苏联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涉及中共的态度,故 D 项错误。答案 C8.(2016·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解析 通过题中“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可以看出,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并未获得和国民党等同的地位,故 A 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4党是属于党内合作,故 B 项错误;改组后的国民党推行“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变化很大,故 C 项错误;题中不能够体现国共两党必将分裂,故 D 项错误。答案 A9.(2016·重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 年 7 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 年 6 月)(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内外方面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答案 (1)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2)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1【创新设计】 (全国通用)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2 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新人教版1.(2016·江苏靖江质检)1930 年 6 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析 从题干“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应选 D 项。答案 D2.(2016·安徽淮南质检)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解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是在 1927 年,而瑞金是在 1931 年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故 A 项错误;延安成为中共中央驻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开展,而不是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故 B 项错误;西北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的总部所在,中共中央的驻地从延安转移到西北坡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形势,故 C 项正确;从西北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而不是农村,故 D 项错误。答案 C3.(2016·福建宁德质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此语评论的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 北伐战争虽然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失败,故A 项与材料“激动人心”不符,故 A 项错误;红军长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总行程达 2.5万里以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其形成的长征精神至今为人们钦佩,故B 项正确;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与题中的“远征”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2答案 B4.(2016·山东济南质检)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此战役应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解析 从题干中“国共合作” “战役上配合” “民族团结精神”信息,可以判断其为平型关战役,故 A 项正确;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是国民政府领导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共没有与其在“战役上配合” ,故 B、C、D 三项错误。答案 A5.(2016·浙江绍兴质检)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些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国共合作 B.国际同盟 C.民族主义 D.“总体战”解析 这三次抗战都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故 C 项正确。答案 C6.(2016·广东中山模拟)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纪念讲话,认为“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国民党当时正在进行的“未竟的事业”是指( )A.反对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 B.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C.打倒军阀实现耕者有其田 D.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解析 材料中“北伐的精神”和“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是指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继续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故 A 项正确。答案 A7.(2016·江苏南通质检)“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解析 依据材料中“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 “苦战”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党抗战不消极,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军队英勇抵抗日军和败退的战况,比较客观,3“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从战争进程上表明是抗战初期,故 B 项正确;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此时战场在长江下游,故 C 项错误;“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说明是正面战场,故 D 项错误。答案 B8.(2016·广东汕头质检)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 28 师之兵数。 ”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西安事变时期C.重庆谈判时期 D.北平会谈时期解析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还未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且中国共产党尚未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故 A 项错误;西安事变时期蒋介石未与毛泽东谈话,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 “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和“而彼要求编其 28师之兵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应为重庆谈判时期,故 C 项正确;北平会谈时期不可能出现“彼要求编其 28 师之兵数” ,故 D 项错误。答案 C9.(2015·天津三模)下列材料为《人民日报》纪念抗战胜利文章的标题或中心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 。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刊发了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1)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和前一时期的文章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2)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五十周年的纪念讲话,增加了什么新视角?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较为全面、客观地概括抗日战争的特点。4答案 (1)变化:十周年时强调苏联的作用;二十周年时忽略苏联的作用。原因:50 年代中苏关系友好;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2)内容:突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或突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作用);国民党的抗日贡献得到承认。原因: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承认国民党的抗战作用,有利于两岸关系。(3)新视角: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评价。特点: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是受到苏联、美国等大力支持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创新设计】 (全国通用)2017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3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新人教版1.(2015·四川资阳二模)《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 。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封建主义的残余 B.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C.罗马天主教会 D.工业资产阶级解析 “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势力,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要利用工人阶级力量,故 A 项正确;资产阶级本身就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不会是资产阶级的敌人,故 B 项错误;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势力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封建势力,故 C 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不会是资产阶级的敌人,故 D 项错误。答案 A2.(2015·广东茂名二模)“告诉人们, ‘他们为什么要斗争’和为什么必须斗争,……他的新的福音书已成为整个文明人类劳动群众的精神财富,……他找到了医治苦难的药方。他教导人们如何去摧毁作为其他奴役基础的奴役制度。 ”“医治苦难的药方”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答案 B3.(2016·湖南怀化质检)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法官的虚假的独立性被取消……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 ”以下选项能准确反映题干信息的是( )A.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B.巴黎公社是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C.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D.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解析 材料谈到巴黎公社成立后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措施,没有谈到巴黎公社的背景,故A 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均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罢免,代表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自治,故 B 项正确;巴黎公社的政治体制并不完善,不能说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故 C 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并不是社会主义性2质的政权,故 D 项错误。答案 B4.(2015·北京西城二模)“自由的巴黎,它给法兰西作出榜样,尊劳动为至高无上的主人来支配发抖的老板们……”这首法国诗歌反映的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人权宣言》颁布C.第一帝国诞生 D.巴黎公社建立答案 D5.(2015·山东淄博三模)巴黎公社曾经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一做法( )A.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B.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尝试C.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继承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出巴黎公社的做法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故 A 项错误;巴黎公社起义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的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即由国家经营,而不是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故 C 项错误;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体现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 D 项正确。答案 D6.(2015·河南开封二模)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 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C.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解析 1917 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 ,据此推断其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才取得政权,故 A 项错误;十月革命使得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故 B 项错误;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 C 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共和国,可见其进步性,故 D 项正确。答案 D7.(2016·福建龙岩质检)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3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二月革命后” ,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故 A 项错误;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阶段, “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体现了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故 B 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说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与临时政府决裂,而题干信息是二月革命后,故 C 项错误;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题干信息未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B8.(2016·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质检)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 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 ”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答案 B9.(2016·福建龙岩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局势是一天一天的更加混乱了。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唐波夫省和特维尔省辖区内的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关厂,使莫斯科、敖德萨和顿河流域的煤矿区陷于痉挛状态。运输系统瘫痪不灵,军队在挨饿,大城市里没有面包。临时政府一方面受到民主派的攻击,另一方面又受到反动派的攻击,什么事也不能做。克伦斯基总理亲自到共和国临时议会来过两次,他很激动地吁请举国一致,有一次竟泣不成声。会众无动于衷地听他说下去,并且不时用冷嘲热讽来打断他的话。——《震撼世界的十天》材料二 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有财产阶级确信科尔尼洛夫会得胜利。除了高加索军区司令之外,其他的高级将官用各种声调拥护科尔尼洛夫的要求。受立宪民主党的指使,军官同盟总委员会发了一个通电给海陆军各指挥部,其中说:“临时政府不止一次向我们表示它的政治上无能了,如今又以挑唆的行为污辱它的名誉,它再不能领率俄罗斯了……”总司令部的人说:“没有一个人拥护克伦斯基的。此次进军不过是旅行罢了。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妥帖了。 ”但是,总司令部驻地附近的一个农民说:“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敢提出来停止战争,也不打算认可我们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 ”——《十月革命史》4(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各阶层的状况。(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答案 (1)状况: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农民发起针对地主的暴力行为;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导致企业停产和运输系统瘫痪;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都不愿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支持科尔尼洛夫建立军事独裁。(2)原因: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