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一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三 生物育种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二 遗传的基本规律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五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六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微题组四 人体和动物稳态的调节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高考微题组一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1.(2015 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模拟考试)沙尘暴对植物光合速度、蒸腾速度、气孔导度和呼吸速度都有明显的影响。下表是所研究的沙尘对云杉相对净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相对净光合速率对照组 4.71 94 5.54实验组 3.11 65 3.69(1)沙尘暴导致云杉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因素有 、 。 (2)若科学研究发现,沙尘暴对云杉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影响更大,则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叶肉细胞中 C5的含量,实验组的 C5的含量 (填“高”“低”或“相同”)。 (3)某实验小组同学用菠菜叶片做实验材料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用打孔器避开大的叶脉打出若干小圆叶片,为了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对小圆叶片的处理和选择应注意 。该组同学以同一时间段内多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作为观察指标,实验装置中加入的液体应含有 。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将小圆叶片直接放入实验装置中,小圆叶片均未沉底,无法获得所需实验结果,应对小圆叶片进行 处理,使小圆叶片全部沉底。 答案:(1)总叶绿素含量 气孔导度(2)高(3)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同 NaHCO 3(或 CO2) 抽出叶片中细胞与细胞间的气体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细胞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图 1~3 分别表示温度、光照强度和 CO2浓度对某一正常生长的植物代谢的影响(在研究某环境因素对该植物代谢的影响时,其他条件均为最适状态)。2(1)图 1 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某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则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的是 (填“曲线 a”或“曲线 b”);比较两曲线可看出,与 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结合图 1,图 2 中植物的 CO2吸收相对量是在温度为 时测定的。 (3)对于图 2 和图 3 而言,与图 1 的两曲线交点含义相同的点分别是 和 。当细胞间隙的 CO2浓度处于 XZ 段时,随着 CO2浓度的增加,不考虑 CO2浓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叶绿体内固定 CO2的反应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如果将该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装置中,并对该装置进行黑暗处理,测得该装置中 CO2释放量O 2吸收量且 O2吸收量=0,则该植物中进行的相关反应的反应式为 。 〚导学号 74870163〛答案:(1)曲线 a 光合作用(2)30 ℃(3)D G 增大(4)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解析:(1)已知两曲线分别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植物正常生长,且测定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光照条件是最适的,故曲线 a 应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另外,曲线 a(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的峰值对应的温度较低,所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2)图 1 中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为 8,是在 30 ℃条件下测得的,而图 2 中植物的总光合速率的最大值也为 8,故图 2 中的数值是在 30 ℃时测得的。(3)图 1 的两曲线交点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而对于图 2 和图 3 而言, D、 G 可表示与之相同的含义。根据图 3 可知,当 CO2浓度处于 XZ 段时,随着 CO2浓度增加,纵坐标的数值变大,即净光合速率增大,由于题干信息“不考虑CO2浓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叶绿体固定 CO2的反应速率随 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当 O2吸收量=0 时,表示该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又因为有 CO2的释放,说明该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 CO2。3.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实验小组将一定量的小球藻浸入盛有适宜培养液的两支试管中,1 号试管和 2 号试管的 CO2浓度分别设置为 0.05%和 0.03%,以白炽台灯作为光源,移动台灯改变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中曲线 1、曲线 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净光合速率除了测定 O2释放量外,还可以测定 吸收量。 (2)据图可知,限制 D 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限制 EF 段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F 点的含义是 。 (3)该小组又做了探究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CO 2浓度为 0.05%)。请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分析并设计探究实验思路。3温度/℃ 10 20 30 40 50光照下释放 O2/(mg·h-1) 9.67 14.67 19.67 21.67 19.33①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 。 ②该实验中还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 。 ③预实验中温度为 ℃时,光合速率最大。此时,叶绿体中 ADP 的移动方向是 。 答案:(1)单位时间 CO2(2)CO2浓度 光照强度 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3)①用水浴锅依次控制好温度,必须设 40 ℃组,另外在 30~40 ℃、40~50 ℃各至少设置一组 ②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距离)、小球藻的数量 ③40 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解析:(1)可以用 CO2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2) BD 段净光合速率相等,说明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因素,而 AC 段对应的净光合速率大于 BD 段,所以,限制 D 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CO2浓度。 EF 段表示光源距离试管越远,净光合速率越小,则限制 EF 段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3)表中的自变量是温度,控制温度可以采用水浴锅。分析表中数据,40 ℃时氧气的释放速率最大,因此预实验时,该温度条件下小球藻光合速率最大,则设置温度时必须设置该温度,然后在 30~40 ℃和40~50 ℃各至少设置一组。该实验中需控制光照强度、小球藻数量、CO 2浓度等无关变量。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 ADP 从叶绿体基质中向类囊体移动。4.图 1 表示空气中的 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图 2 表示一天 24 h 蔬菜大棚内 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 CO2浓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图中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有 ,此时细胞中能产生[H]的部位有 。图 2 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 (2)经过 24 h 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据图分析原因是 。 (3)图 2 中 A 点所进行的生理反应表达式为 。 4(4)图 1 中限制 N 点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和 。 N 点时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ADP 的运动方向是 。 (5)若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体积、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同B.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段时间后都将逐渐下降C.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 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一定比乙低D.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 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固定 CO2的能力较弱(6)某同学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绘制了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的分离情况(如图3 所示),据图分析,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 (填序号)。 另一同学由于研磨绿叶过程中粗心大意,漏加了某些试剂或药品,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如图 4 所示),请指出该同学漏加的试剂或药品是 。〚导学号 74870164〛 答案:(1) M、 D、 H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H(2)增加 I 点 CO2浓度低于 A 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3)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4)光照强度 温度 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5)B(6)丁 碳酸钙(CaCO 3)解析:(1)在图 1 中, M 点为光合作用补偿点,在图 2 中, D 点 CO2浓度最高, H 点 CO2浓度最低,这两个时刻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此时细胞内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图 2 从 D 点到 H 点,CO 2浓度一直在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有机物在积累,到 H 点时,积累最多。(2)观察整条曲线,可以看出,24 时的 I 点CO2浓度略低于 0 时 A 点,说明总的来说,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略有积累。(3)在 A 点,植物细胞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书写反应式时注意箭头和反应条件的准确性。(4)图 1 中 N 点为 CO2饱和点,CO 2不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这时光照强度和温度会对光合作用强度产生影响; N 点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的 ADP 会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5)甲、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因此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相同,A项错误;由于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体积、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室中的 CO2越来越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都逐渐下降,B 项正确;由于密闭小室中 CO2浓度的变化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有关,所以无法判断甲叶片和乙叶片细胞呼吸强度的高低,C 项错误;如果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 CO2浓度较乙低,则说明甲固定 CO2的能力较强,D 项错误。(6)色素的扩散距离与色素的溶解度有密切的关系,丁5扩散距离最远,说明其溶解度最大。观察图 4,可以看到有其他色素,而没有叶绿素,说明研磨时没有加碳酸钙,破坏了叶绿素。5.(1)科学家用菠菜作实验材料,首次研制成功一种固态太阳能电池。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一部分叶绿素 a 能把 传输到有机半导体上,完成电池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参与电池生成的结构是叶绿体中的 ,同时该结构上的 的合成受到抑制。 (2)为了探究菠菜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氧气条件下,测定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值),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O 2/% CO 2温度/℃ 0.1 1.0 3.0 10.0 20.0 40.03 6.2 3.6 1.2 4.4 5.4 5.310 31.2 53.7 5.9 21.5 33.6 32.620 46.4 35.2 6.4 38.9 65.5 67.230 59.8 21.4 8.8 56.6 100 10240 48.2 17.3 7.1 42.4 74.2 73.5①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反映呼吸强度的变化,该实验应在 条件下进行。 ②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在温度、氧含量分别为 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③表中数据反映:当氧含量从 20%上升到 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 。如果要探究菠菜叶呼吸的最适温度,应该在 温度范围内再设置系列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④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贮藏的最佳环境条件是 。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 。 答案:(1)光能转化为电能 类囊体薄膜 ATP、NADPH(或[H])(2)①遮光(无光、黑暗) ②10 ℃、1.0% ③酶的数量限制(或线粒体数量限制) 20~40 ℃ ④温度 3 ℃、氧含量 3.0%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答一个不可)解析:(1)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能够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场所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产生的电能主要用于电池的生成,所以 ATP 和[H]的合成受抑制。(2)①测定细胞呼吸强度时应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所以实验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温度为 10 ℃、氧含量为 1.0%时数据可能有误。③氧含量从 20%上升到 40%,细胞呼吸强度不再继续上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线粒体的数量或酶的数量;由表中数据可推测与细胞呼吸强度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在 30 ℃左右,因此应在20~40 ℃范围内继续实验。④CO 2释放量在温度为 3 ℃、氧含量为 3.0%时最小,所以是蔬菜贮藏的最佳环境条件。此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能够产生 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66.(2015 山东枣庄模拟)沙棘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被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造林活动中。为探究不同坡位沙棘光合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家们在沙棘生长旺盛期分坡位测定其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如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在干旱地区生存的绿色植物最容易缺少水分,大部分水在细胞内以 的形式存在。在光合作用中,水的作用是 (至少写两点)。 (2)在中午时分,中上坡位沙棘净光合速率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 ,此时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 。与中上坡位相比,下坡位的沙棘净光合速率曲线比较平缓,没有“午休现象”,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3)在 13:00 时,科学家检测了上坡位沙棘叶肉细胞中的 ATP 变化,此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结构有 。 (4)在 16:00 时,若沙棘呼吸速率大小为 5 μmol·m -2·a-1,此时上坡位沙棘有机物含量变化为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答案:(1)自由水 参加光反应、作为良好溶剂、运输各种物质(2)蒸腾作用强,气孔大量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减少 增加 下坡位光照强度较弱,土壤水分相对充足(3)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4)增加解析:分析题图:三种位置沙棘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表示有机物积累速率,说明只要曲线在横轴以上就有有机物的积累。(1)细胞内的水大部分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在光合作用中,水的作用有参加光反应、作为良好溶剂、运输各种物质。(2)在中午时分,中上坡位沙棘净光合速率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蒸腾作用强,气孔大量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减少,此时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与中上坡位相比,下坡位的沙棘净光合速率曲线比较平缓没有“午休现象”,是因为下坡位光照强度较弱,土壤水分相对充足。(3)在 13:00 时,科学家检测了上坡位沙棘净光合速率大于 0,此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 ATP 的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4)在 16:00 时,上坡位沙棘的净光合速率大于 0,沙棘有机物含量变化为增加。1高考微题组三 生物育种1.某种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其茎有高、矮之分,茎表皮颜色有黄色、青色、黑色和褐色四种。控制茎的高矮和茎表皮颜色的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 M 基因存在时,B 基因会被抑制,其他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正常(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控制茎表皮颜色的基因组成控制茎高矮的基因组成 A_B_ A_bb aaB_ aabbmm 矮茎黄色 矮茎青色 矮茎黑色 矮茎褐色M_ 高茎青色 高茎青色 高茎褐色 高茎褐色(1)如选择该植物的两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操作的简要流程可表示为 。 (2)该植物的茎高矮和茎表皮颜色都能稳定遗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 种。 (3)假设后代足够多,基因型为 的植株自交,后代均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基因型为 的植株自交,后代均会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12∶3∶1。 (4)假设后代足够多,基因型为 Mm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 种表现型,其中占后代 9/16的表现型是 。〚导学号 74870223〛 答案:(1)去雄→套袋→授粉→套袋(2)10(3)mmAaBb、MmAaBB 和 MmAabb MmaaBb 和 MmAABb(4)6 高茎青色解析:(1)由于该植物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杂交时,应将母本的花在成熟之前进行去雄处理,然后套袋,等花成熟后,授予异株花粉,再套袋。简要流程可书写成“去雄→套袋→授粉→套袋”。(2)分析表中基因型和对应表现型的关系可知,控制矮茎的基因型为 mm,控制高茎的基因型为 M_;在茎表皮颜色的遗传过程中 A_B_为黄色,A_bb 为青色,aaB_为黑色,aabb 为褐色。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指的是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该植物有 8 种纯合子,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除此之外,基因型为 MMAABb 和 MM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也不会出现性状分离。(3)要想自交后代出现9∶3∶3∶1 或 12∶3∶1 的性状分离比,亲本的三对基因必须为两对杂合、一对纯合,而两对杂合、一对纯合的基因型共有 6 种,其中基因型为 mmAaBb、MmAaBB 和 Mm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 的性状分离比;基因型为 MmaaBb 和 Mm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 12∶3∶1 的性状分离比。(4)基因型为 MmAaBb 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高茎青色(占 3/4×3/4×1=9/16)、高茎褐色(占 3/4×1/4×1=3/16)、矮茎黄色(占 1/4×3/4×3/4=9/64)、矮茎青色(占 1/4×3/4×1/4=3/64)、矮茎黑色(占 1/4×1/4×3/4=3/64)、矮茎褐色(占 1/4×1/4×1/4=1/64)6 种表现型,其中占后代9/16 的表现型是高茎青色。22.现有味甘汁多、能消暑解渴且能稳定遗传的绿皮(G)、红瓤(R)、小子(e)西瓜品种甲与白皮(g)、黄瓤(r)、大子(E)西瓜品种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西瓜育种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①过程所用的试剂为 ,通过②途径培育无子西瓜的方法叫做 ,所结西瓜果实的表现型为 。 (2)通过③途径培育无子西瓜时所用的试剂为 。方法 (填“②”或“③”)产生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3)过程⑤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图中 F1可以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F 1逐代自交产生 Fn的过程中,若不经过筛选淘汰,则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原因是 。 答案:(1)秋水仙素 多倍体育种 绿皮、红瓤、无子(2)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 ②(3)基因重组 8 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1)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将获得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这种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三倍体种子的基因型是 GGgRRrEee,三倍体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种子,果实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其性状与母本相同,即绿皮、红瓤。(2)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可以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无子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其无子性状可遗传给后代。(3)过程⑤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因为 F1的基因型是 GgRrEe,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产生配子种类为 2×2×2=8 种;植物自交,若不经过选择淘汰,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3.野生型粳稻叶色呈绿色,经 60Co γ 射线诱变获得的粳稻白化突变体有三种,它们的外观十分相似,遗传特性是否相同未知,现将纯合的能够真实遗传的突变体植株白化突变体 1 号、白化突变体 2 号、白化突变体 3 号分别与野生型绿色的植株杂交以及相互杂交,得到如下结果,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杂交类型 F1 F2第 1 组 白 1×绿 全绿色 绿∶白=3∶1第 2 组 白 2×绿 全绿色 绿∶白=3∶1第 3 组 白 3×绿 全绿色 绿∶白=3∶1第 4 组 白 1×白 2 全白色 无数据3第 5 组 白 1×白 3 全绿色 无数据第 6 组 白 2×白 3 全绿色 无数据(1)水稻叶色为绿色,而水稻根往往是白色,其原因是 。经 60Co γ 射线辐射诱变获得的粳稻白化突变体有三种,说明辐射诱变的特点之一是 。 (2)辐射诱变的原理是 ,科学家在试验田中偶尔发现了一株抗旱、抗病的水稻,利用该植株育种的方法有 。 (3)若叶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 1,2 号染色体上,与野生型相比,若白 1 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1 号染色体上,则白 2 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号染色体上,白 3 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号染色体上。 (4)若上述(3)中假设成立,让第 4,5 组的 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 、 。(书写格式与前三组相同) 答案:(1)水稻根细胞中无叶绿体 具有不定向性(2)基因突变 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3)1 2(4)全白色 绿∶白=9∶7解析:(1)水稻叶色为绿色,而水稻根往往是白色,其原因是水稻根细胞中无叶绿体。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不定向性。(2)辐射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科学家在试验田中偶尔发现了一株抗旱、抗病的水稻,利用该植株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3)若叶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 1,2 号染色体上,与野生型相比,若白 1 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1 号染色体上,则白 2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1 号染色体上,白 3 的突变体基因发生在 2 号染色体上。可解释为白色突变体1 和白色突变体 2 是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白色突变体 1 的基因型是a1a1、白色突变体 2 的基因型是 a2a2,而绿色的显性基因是 A。白色突变体 3 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b 基因控制,相对于白色突变体 3,绿色的基因型是 BB。(4)若上述(3)中假设成立,则第 4 组的亲代的基因型是 a1a1、a 2a2,F1基因型是 a1a2,F1自交,F 2的分离比是 a1a1∶a 1a2∶a 2a2=1∶2∶1,全部表现为白色。第 5 组亲代的基因型是 a1a1BB 和 AAbb,F1的基因型是 Aa1Bb,F1自交,F 2的分离比是:A_B_(绿)∶A_bb(白)∶a 1a1B_(白)∶a 1a1bb(白)=9∶3∶3∶1,也就是绿∶白=9∶7。4.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提高玉米产量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适宜条件下,在玉米田中套种较矮的生姜或大豆,并对大豆喷施 NaHSO3溶液,作物年产量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年产量/(kg·hm -2)大豆玉米种植玉米 生姜 未喷施NaHSO3 溶液喷施 1 mmol/LNaHSO3溶液①4.8 3 200 2 700 3 180 3 466②6.3 7 500 3 725 2 925 3 2174“套种”后的玉米田,在空间上存在 结构,这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喷施 1 mmol/L NaHSO3溶液后大豆产量提高,原因是 NaHSO3能促进色素对光能的捕捉,其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由①与②可知, 与玉米套种时增产效果更好。 (2)玉米植株的高度达到 1.5 m 以上时容易倒伏。但倒伏的玉米仍可逐渐直立起来,原因是 。 (3)已知玉米非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的颜色及比例为 。 (4)玉米子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已知基因 A、a 位于 9 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甲,其细胞中 9 号染色体如右上图所示。为了确定植株甲的 A 基因在哪条染色体上,可采取自交产生 F1的方法。若 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证明 A 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5)将玉米幼苗置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后,测得容器内 CO2和 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 1),在天气晴朗时的早 6 时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到暗室中继续测量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问在 (时间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注:两条曲线在 20 时前沿水平虚线上下对称〚导学号 74870224〛答案:(1)垂直和水平 基粒(类囊体) 生姜(2)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3)蓝色∶棕色=1∶1(4)黄色∶白色=1∶1(5)8 时和 17解析:(1)套种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的特点,因此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能利用光能的结构是类囊体。分析表格可知,玉米种植密度为 6.3 万株/hm 2时,年产量高,且生姜与玉米套种的总产量要比大豆与玉米套种的总产量高。(2)倒伏的玉米仍可逐渐直立是因为茎具有背地性的特点。(3)杂合子产生的非糯性和糯性配子的比例为 1∶1,因此碘液染色后,花粉的颜色及比例为蓝色∶棕色=1∶1。(4)若 A 基因在正常染色体上,则父本 Aa 产生的 A 配子才5能参与受精作用,母本产生 A 和 a 两种配子,子代为 AA 和 Aa,表现型全为黄色;若 A 在异常染色体上,则父本 Aa 产生的 a 配子才能参与受精作用,母本产生 A 和 a 两种配子,子代为 Aa∶aa=1∶1,表现型黄色∶白色=1∶1。(5)选择一条曲线分析,如 CO2变化曲线,密闭环境下 6~8 时时间段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CO 2释放,容器内 CO2含量上升,在超过 8 时后,CO 2浓度下降,说明该时间后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则 8 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同理分析 17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5.小麦斑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为选育小麦的抗斑锈病品种,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神舟”飞船搭载易感斑锈病的小麦种子(基因型为 aabb),在太空失重等条件下处理。返回后在这批种子长成的植株中发现有的不能正常生长,有的白化,有的叶片缺刻,也有少数出现抗斑锈病性状。选取这些抗斑锈病植株进行自交,后代均出现性状分离,其中选取甲、乙两植株自交,后代的分离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子代植株亲本植株 抗斑锈病植株数 易感斑锈病植株数甲 84 25乙 144 8(1)控制斑锈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 定律。甲、乙植株出现抗斑锈病性状最可能是 的结果。 (2)根据杂交结果可推断甲的基因型为 ;甲的子代抗斑锈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3)根据乙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可推知控制抗斑锈病的基因是 ,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 (4)在乙植株子代的抗病个体中,自交后代依然保持抗病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这些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 答案:(1)两 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2)Aabb 或 aaBb 1/3(3)A 和 B AB∶Ab∶aB∶ab=1∶1∶1∶1(4)7/15 5解析:由题干易感斑锈病的小麦种子(基因型为 aabb)可知,斑锈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表中乙植株自交数据可知,控制斑锈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甲、乙植株出现抗斑锈病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表中甲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 3∶1,所以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或 aaBb,自交后代中,抗斑锈病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值是 1∶2,所以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3。根据乙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可知抗斑锈病是由两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乙的基因型是 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 AB∶Ab∶aB∶ab=1∶1∶1∶1。在乙植株子代的抗病个体中,自交后代依然保持抗病性状的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AABb、AaBB、AAbb、aaBB,比例是1∶2∶2∶1∶1。66.lAx1 基因是一种外源的优质蛋白基因,将其导入普通小麦的模式品种得到转基因植株 A,继续培育得到转基因纯化品系 A。选择含有优质蛋白基因 Dx2 的非转基因纯系 D,两个品系杂交后得到F1,F1自交得到 F2。(1)参照中心法则形式,写出 lAx1 基因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 (2)A 植株经过 后可以得到转基因纯系 A,基因工程育种最大的特点是 。 (3)右图表示 F1中 lAx1 基因、 Dx2 基因的分布情况示意图,“·”“ ”表示基因存在的位置。A +表示含有 lAx1 基因,A -表示不含有 lAx1 基因,D +表示含有 Dx2 基因,D -表示不含 Dx2 基因。①如果仅考虑 lAx1 基因,F 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是 。 ②F 2中含有 Dx2 基因的个体比例是 ;含有 lAx1 基因的个体比例是 。 ③F 2中含 lAx1 基因、 Dx2 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答案:(1) lAx1 基因 mRNA 蛋白质(2)连续自交 目的性强,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3)①A +A+∶A +A-∶A -A-=1∶2∶1 ②3/4 15/16 ③1/64解析:(1) lAx1 基因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 lAx1 基因 mRNA 蛋白质。(2)杂合子连续自交可以提高子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基因工程育种的特点是目的性强,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3)①从图中可以看出 F1含有两个 lAx1 基因,且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两对基因 A +和 A -先分离,然后再自由组合:A +A+、A +A-、A -A+、 A -A-;②仅考虑 Dx2 基因,F 1基因型为 D+D-,其自交得到 F2:1/4 D+D+、1/2 D +D-、1/4 D -D-;仅考虑 lAx1 基因,F 1基因型:A +A-A+A-,其自交得到 F2:9/16A+_A+_、3/16A +_A-A-、3/16A -A-A+_、1/16A -A-A-A-;③F 1基因型:A +A-A+A-D+D-,其自交得到的 F2中含 lAx1 基因、 Dx2 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A+A+D+D+,其概率:1/4×1/4×1/4=1/64。7.图甲与图乙分别表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两种方法。请回答问题。7(1)甲中的西瓜植株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 。a 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等过程,所用到的试剂有 ,融合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 (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 ,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 (填“属于”或“不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 。 (3)假定二倍体西瓜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性状分别由 R 与 r 基因控制。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 Rr,则乙中四倍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 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导学号 74870225〛 答案:(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只答“后期”不对) 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聚乙二醇(PEG) 细胞膜的流动性(2)染色体(数目)变异 属于 与二倍体植株产生了生殖隔离,群体本身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3)RR∶Rr∶rr=1∶4∶1 5/12解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形成子染色体。a 过程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该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同时需要用聚乙二醇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能够融合到一起是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图乙表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四倍体西瓜植株和二倍体西瓜植株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说明四倍体西瓜已与二倍体西瓜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3)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 Rr,则乙中的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 RRrr,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基因两两结合,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种类为:RR、4Rr、rr,二倍体西瓜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 1R、1r,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杂交,即(1/6RR+4/6Rr+1/6rr)×(1/2R+1/2r),三倍体西瓜中 RRr 所占的比例为1/6RR×1/2r+4/6Rr×1/2R=5/12。1高考微题组二 遗传的基本规律1.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实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 (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 (填“显”或“隐”)性突变。 (2)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 。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为 。 (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①实验设计思路:选取甲、乙后代的 进行单株杂交,统计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 。 答案:(1)一 隐(2)50%(1/2) 16.7%(1/6)(3)无叶舌突变株 若 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解析:(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说明诱变处理后变成杂合子,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且是隐性突变。(2)甲株基因型是杂合子,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 50%。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由于正常株基因是显性,基因型比例是 1/3AA、2/3Aa,所结种子中,aa 占 2/3×1/4=1/6。(3)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可选取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若 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若 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某地生活着一种植物,其叶片形状有圆形(A)和针形(a)。若 a 基因使雄配子完全致死,则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若a 基因使雄配子一半致死,则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 (2)矮牵牛花花瓣中存在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A、B、E 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基因为 a、b、e 时相应生化途径不能进行,且三对基因独立遗传)。途径 1:…→白色 蓝色途径 2:…→白色 黄色 红色若矮牵牛花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黄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绿色,三种色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则该矮牵牛花中存在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让基因型为2AABBEE×aaBBee 的亲本杂交得 F1,F1自交产生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若F2中蓝色矮牵牛花自交,则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导学号 74870193〛 答案:(1)针形叶∶圆形叶=0∶1(或全为圆形叶) 圆形叶∶针形叶=5∶1(2)27 6 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 2/3解析:(1)若 a 基因使雄配子完全致死,则 Aa 植物相互交配,Aa 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为 A∶a=1∶1;而雄配子只产生 A,后代全为圆形叶。若 a 基因使雄配子一半致死,则 Aa 植物相互交配,雌配子A∶a=1∶1;成活的雄配子 A∶a=2∶1,则后代 AA∶Aa∶aa=2∶3∶1,圆形叶∶针形叶=5∶1。(2)根据题意和色素合成过程图可以判断,矮牵牛花瓣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蓝色、绿色和紫色,其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白色(aaB_ee 或 aabbee)、黄色(A_bbee)、红色(A_B_ee)、蓝色(aabbE_或 aaB_E_)、绿色(A_bbE_)、紫色(A_B_E_)。据此可知三对基因控制,共有 27 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让基因型为 AABBEE、aaBBee 的亲本杂交得 F1(AaBBEe),F1自交得 F2,F2中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F 2中蓝色:aaBBEE∶aaBBEe=1∶2,自交后代纯合子占 2/3。3.下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个不同个体的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1)该植物控制卷叶的基因 B 是一段 片段。在基因B 的表达过程中,首先需要来自细胞质的 (物质)穿过 层核膜进入细胞核与基因 B 的特定部位结合,催化转录的进行。 (2)由图判断,乙植株发生了 ,两植株基因型是否相同? 。 (3)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性状为 的植株进行测交实验,甲的测交后代有 种表现型。乙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 。 (4)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 和 。 答案:(1)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RNA 聚合酶 0(2)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相同(3)矮茎直叶白花 4 AbC∶aBc=1∶1(4)9/16 1/2解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其中转录需要 RNA聚合酶,RNA 聚合酶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与基因 B 的特定部位结合,催化转录的进行。(2)甲、乙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图甲与图乙相比较可以看出乙植株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两植株基因型相同,都是 AaBbCc。(3)甲植株能产生 AbC、ABc、abC、aBc 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乙植株产生的配子有 AbC、Aac、BbC、aBc 四种,因缺失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会使配子致死,因此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AbC、aBc。选择性状为矮茎直叶白花(aabbcc)的个体进行测交,甲3植株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子代,而乙植株只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子代。(4)甲、乙两植株基因型均为 AaBbCc;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 9/16,乙植株只产生 AbC、aBc 两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 三种,比例为 1∶2∶1,高茎卷叶占 1/2。4.研究发现,小麦颖果皮色的遗传中,红皮与白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 Y、y 和 R、r 两对等位基因。两种纯合类型的小麦杂交,F 1全为红皮,用 F1与纯合白皮品种做了两个实验。实验 1:F1×纯合白皮,F 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3∶1;实验 2:F1自交,F 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 可推知,与小麦颖果的皮色有关的基因 Y、y 和 R、r 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 (2)实验 2 的 F2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3)让实验 1 的全部 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假设每株 F2植株产生的子代数量相同,则 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之比为 。 (4)从实验 2 得到的红皮小麦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收获所有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统计这个株系的颖果皮色及其数量,理论上可能有 种情况,其中皮色为红皮∶白色=1∶1 的概率为 。 (5)现有 2 包基因型分别为 yyRr 和 yyRR 的小麦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请利用白皮小麦种子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实验步骤:①分别将这 2 包无标签的种子和已知的白皮小麦种子种下,待植株成熟后分别让待测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和白皮小麦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进行杂交,得到 F1种子;②将 F1种子分别种下,待植株成熟后分别观察统计 。 结果预测:如果 ,则包内种子的基因型为 yyRr;如果 ,则包内种子的基因型为 yyRR。〚导学号74870194〛 答案:(1)2 两(不同)(2)8 1/5(3)红皮∶白皮=7∶9(4)3 4/15(5)F1的小麦颖果的皮色 F 1小麦颖果既有红皮,又有白皮(小麦颖果红皮∶白皮=1∶1) F 1小麦颖果只有红皮解析:(1)根据题意和两个实验的结果,可知小麦颖果的皮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 yyrr 的小麦颖果表现为白皮,基因型为 Y_R_、Y_rr、yyR_的小麦颖果均表现为红皮。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F1的基因型为 YyRr,自交得到的 F2的基因型共有 9 种,yyrr 表现为白皮;1YYRR、2YYRr、1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 共 8 种基因型表现为红皮,其中纯合子(1YYRR、1YYrr、1yyRR)占 3/15,即 1/5。4(3)实验 1:YyRr×yyrr→F 2:1YyRr∶1Yyrr∶1yyRr∶1yyrr。F 2产生基因型为 yr 的配子的概率为 9/16,故全部 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F 3中白皮占 9/16×1=9/16,红皮占 7/16,红皮∶白皮=7∶9。(4)实验 2 的 F2中红皮颖果共有1YYRR、2YYRr、1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 8 种基因型,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则①1YYRR×yyrr→红皮,②2YYRr×yyrr→红皮,③1YYrr×yyrr→红皮,④2YyRR×yyrr→红皮,⑤4YyRr×yyrr→红皮∶白皮=3∶1,⑥2Yyrr×yyrr→红皮∶白皮=1∶1,⑦1yyRR×yyrr→红皮,⑧2yyRr×yyrr→红皮∶白皮=1∶1,故 F3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可能有 3种情况,其中皮色为红皮∶白皮=1∶1 的情况出现的概率为 4/15。(5)测定基因型常用测交法。预测实验结果时,宜采用“正推逆答”的思维方式,分析yyRr×yyrr 与 yyRR×yyrr 的后代的情况即可得解。5.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黄胚乳基因(B)对白胚乳基因(b)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 9 号和第 6 号染色体上。A -和 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 A 和 a 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非糯性玉米植株,基因型可能为 AA 或 AA-,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直接通过 方法加以区分。 (2)通过正反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正交:A -a(♀)×aa(♂),反交:A -a(♂)×aa(♀)。若正交子代表现型为 ,反交子代表现型为 ,则结论正确。 (3)以 AAbb 和 aaBB 为亲本杂交得到 F1,F1自交产生 F2。选取 F2中的糯性黄胚乳植株让其自由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4)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为 ,该个体作为父本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作为母本杂交,请写出遗传图解。 答案:(1)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结构(2)非糯性∶糯性=1∶1 全为糯性(3)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8∶1(4)AB、Ab 遗传图解如下:解析:(1)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结构加以确定。(2)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正交:A -a(♀)×aa(♂)结果子代表现型为非糯性∶糯性=1∶1,反交:A -a(♂)×aa(♀)结果子代表现型全为糯性。(3)以 AAbb 和 aaBB 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 F2。F 2中的糯性黄胚乳植株基因型有 1/3aaBB,2/3aaBb,让其自由传粉,子代中的糯5性白胚乳的比例=2/3×2/3×1/4=1/9,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8∶1。(4)因为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所以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为 AB和 Ab,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作为母本产生的配子为 A-b 和 ab。6.某二倍体植物具有高茎和矮茎之分,某实验小组以这种植物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父本 母本 F1 F2第 1 组 一株矮茎 一株矮茎 高茎、矮茎(数量未统计) 高茎、矮茎(数量未统计)第 2 组 一株高茎 一株高茎 305 高茎、98 矮茎 高茎、矮茎(数量未统计)实验小组对该性状的遗传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植物的株高由三个等位基因(A、a 1和 a2)控制,当 a1和 a2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矮茎,其他情况均为高茎,A 相对于 a1和 a2为显性。如果该假说成立,第 1 组 F1自交得 F2,F2中高茎数量∶矮茎数量为 ;则第 2 组 F2中高茎数量∶矮茎数量为 。 假说二:植物的株高由三个等位基因(A +、A、a)控制,其中 A 决定高茎,A +和 a 都决定矮茎,三个基因的显隐关系为 A+相对于 A、a 为显性,A 相对于 a 为显性。如果该假说成立,则第 2 组 F1自交得到的F2中高茎数量∶矮茎数量为 。 答案:3∶1 7∶1 5∶3解析:假说一:植物的株高由三个等位基因(A、a 1和 a2)控制,当 a1和 a2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矮茎,其他情况均为高茎,A 相对于 a1和 a2为显性,即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 a1a2,其他基因型均为高茎植株。假说二:植物的株高由三个等位基因(A +、A、a)控制,其中 A 决定高茎,A +和 a 都决定矮茎,三个基因的显隐关系为 A+相对于 A、a 为显性,A 相对于 a 为显性,即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其余基因型均为矮茎。如果假说一成立,则第 1 组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均为 a1a2,F1的基因型为1a1a1、2a 1a2、1a 2a2,F1自交得 F2,F2中矮茎(a 1a2)为 1/2×1/2=1/4,即 F2中高茎∶矮茎=3∶1;第 2组亲本的基因型为 Aa1和 Aa2,F1的基因型为 1AA、1Aa 1、1Aa 2、1a 1a2,F1自交得 F2,F2中矮茎占1/4×1/2=1/8,即 F2中高茎∶矮茎=7∶1。如果假说二成立,由于 A 决定高茎,A +和 a 都决定矮茎,而A+相对于 A、a 为显性,A 相对于 a 为显性,所以第 2 组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F1的基因型为1AA、2Aa、1aa,F 1自交得 F2,F2中矮茎占 1/2×1/4+1/4×1=3/8,即 F2中高茎∶矮茎=5∶3。7.玉米(2 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1)某玉米品种 2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对 S、s 和 M、m 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 S 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 DNA 序列,如下图 1 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 AUG 或 GUG。图 16图 2①基因 S 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 1 中的 链。若基因 S 的 b 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 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变为 。 ②某基因型为 SsMm 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 4 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的类型属于 ,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 (2)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 2 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①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 hR 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这种植株由于 ,必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 2 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 ,其原因是 。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 HhRr 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 2),F2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 种,这些植株在全部 F 2中的比例为 。若将 F2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 F2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 。〚导学号 74870195〛 答案:(1)①b GUU ②基因重组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2)①花药离体培养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Ⅲ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5 3/4 4/27解析:(1)①由题图 1 可知,只能由 b 链作模板链才能指导合成出起始密码子。从 b 链的 TAC 开始,三个碱基对应一个密码子,发生缺失后,则会由 CAA 指导合成密码子 GUU。②S、s 和 M、m 都位于 2号染色体,自交后代出现 4 种表现型,说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2)①hR 植株代表的是单倍体植株,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得到所需的性状的可能性小,Ⅲ表示人工诱变育种。②HhRr 植株自交获得子代中,有 HHRR、HHrr、hhRR、hhrr 四种基因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占 1/4,所以后代中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 3/4。若将 F2中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1/9HHRR、2/9HhRR、2/9HHRr、4/9HhRr)去雄作为母本,产生的卵细胞中 hR 的概率为2/9×1/2+4/9×1/4=2/9,矮秆抗病植株(1/3hhRR、2/3hhRr)产生 hR 的精子的概率为1/3+2/3×1/2=2/3,所以后代矮秆抗病纯合子的概率为 4/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