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件+同步训练)(打包7套)中图版必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件同步训练打包7套中图版必修3.zip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件同步训练打包7套中图版必修3.zip
2016060111.doc
2016060112.doc
2016060113.doc
20160601252.ppt
20160601253.ppt
20160601254.ppt
20160601255.ppt
  • 全部
    • 20160601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01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01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0125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125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1254.ppt--点击预览
    • 20160601255.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区域和区域差异》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三大自然区的名称:Ⅰ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2)三大自然区之间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3)下列不属于Ⅰ区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4)下列关于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 ②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 ③水系特征是流程短,水量少,多为内流河 ④农业多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下列关于Ⅲ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气温低是其主要自然特征B.全部位于非季风区C.区内尚无铁路,陆上交通依靠公路2.读我国甲、乙两地形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如表相应空格内。①外流河 ②内流河 ③放射状水系 ④辐合状水系 ⑤冰川融水补给 ⑥雨水补给地形区 甲 乙地理特征(2)两地区差异显著,国土整治的重点也不同。目前,甲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____________;乙地山地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3)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地区分别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2胶生产基地的原因。3参考答案1.(1)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3)C (4)B (5)AD.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发源地【解析】 该题以我国自然区划分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最高一级的区域自然差异。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抓住影响我国区域自然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和地形。第(1)题,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我国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第(2)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第(3)题,东部季风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4)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农业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多内流河;自东向西随降水量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第(5)题,青藏高寒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地势高、气温低;东南部为长江、黄河等大河发源地,属于季风区;建有青藏铁路。2.(1)甲—②④⑤ 乙—①③⑥(2)荒漠化的防治 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保持水土(3)甲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层深厚,利于长绒棉生长;乙地区夏长冬暖,降水丰富,土壤发育,适宜橡胶生长。【解析】 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的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等。从图中经纬度和图形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第(1)题,塔里木盆地位居我国内陆地区,其中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地形影响,呈现辐合状水系;海南岛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呈现放射状水系。第(2)题,塔里木盆地受干旱气候影响,荒漠化问题严重;海南岛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水土保持任务艰巨。第(3)题,可从光、热、水、土壤等方面分析长绒棉和天然橡胶的生长条件。1《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能源大省山西将优化能源建设布局和结构,以煤炭建设为基础,加大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多元发展战略,规划建设 222 个重点项目和 14 个循环经济园区,总投资将达到 3001 亿元。材料二 我国 21 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甲图)及该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乙图) 。(1)2008 年初,因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我国南方不少地方的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面对能源状况的严峻形势,山西的煤炭生产受到高度关注,原因是( )①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多的省份②我国的发电厂都是用煤作为燃料来发电的③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第一位④我国煤炭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东多西少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甲图阴影区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该能源基地建设中可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4)简述乙图所示产业链带来的影响。2.读“20 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图” ,回答下列问题。2(1)图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上图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3参考答案1.(1)A(2)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位置适中,靠近东部消费区;靠近水源等。(3)可能造成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地面塌陷、损失耕地、地下水漏失等生态破坏。(4)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解析 本题以能源基地建设立意,综合考查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知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结构单一;煤炭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 ,相对比较集中;能源开采过程中可造成地表扰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如炼焦、火力发电等会带来严重的“三废”污染。2.(1)工业化之初,企业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劳动力价格较低。(2)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解析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表现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图中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日本工业带分布图材料二 2011 年 3 月中旬日本福岛核电站由于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引发核电站爆炸,产生极为严重的核污染事件。(1)日本是一个东亚岛国,领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2)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工业带,有①________工业区、②________工业区、③________工业区、④________工业区、⑤________工业区,具有典型的________工业布局特点。如此布局的原因是什么?(3)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岛,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是什么?(4)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5)这次核事件对农业、渔业有何影响?2.阅读材料和图,完成(1)~(4)题。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 7 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2008 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2(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民丰物阜” 。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 “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 ,再到 1999 年, “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 ,现又被评为“新天府” 。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3参考答案1.(1)北海道 本州 四国 九州(2)太平洋沿岸 京滨 名古屋 阪神 濑户 临海型北九州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原料、燃料依赖进口,沿海布局利用发达的海运,便于原料、燃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减少运输成本。(3)九州 环境优美,科技先进,交通便捷。(4)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5)污染土壤、污染农作物;污染海洋生物资源,人们无法食用这些农、产品。解析:日本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与地形、对外贸易、交通、人口分布密切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往往要求较高知识技术、洁净环境、便捷的交通。2,。(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3)人地协调发展(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 ;经过几十年的开垦,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 2课时)课 程 标 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划分标准,知道区域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学习目标 2了解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 3理解并识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 4 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范围及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秦秦 岭岭淮淮 河河南南 方方北北 方方l 南方与北方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明显。大致以秦岭 — 淮河为界,可以再分为 “ 南方 ” 和 “ 北方 ” 两个亚区。秦岭 — 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 0℃ 等温线和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l 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差异北方 南方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 冬季河湖结冰、凌汛(冬季结冰;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河湖不结冰地形 北方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南方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l 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差异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亚区的各自地理特征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北方 南方熟制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温带水果水稻、茶叶、甘蔗、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建筑南北差异:a.屋顶:北平南尖 b.墙体:北厚南薄c.窗户:北小南大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影响因素:气候、地形东部季风区交通通达性都好,铁路和公路密集,南方的内河运输方式普遍。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对文化景观河文化行为的影响北方 南方 影响因素饮食 面食 大米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体格 高大 矮小性格 直率 婉转语言 北方方言 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等经济 以重工业为主(资源较丰富)轻工业为主达成学习目标 3分析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阅读范围( I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面积比重( 2005年)人口比重(2005年)东部经济地带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个16% 43.1%中部经济地带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 9个27% 34.4%西部经济地带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57% 22.5%l 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在逐渐的扩大。l 经济发展的差异2.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东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l 区域位置差异从地理位置上讲,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再加上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便捷,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而中、西部经济地带由于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l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动的趋势。东部与西部相比,具有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而西部内陆地区直到 1992年才开始逐步开放。达成学习目标 41.下列关于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盛产亚热带水果B.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C.北方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南方较小D.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婉转;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直率B2.下列有关三大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经济水平:东部 中部 西部B.发展速度:东部 中部 西部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D.经济增长:东部为正增长,中、西部为负增长D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区域和区域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位置差异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 1课时)课 程 标 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划分标准,知道区域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学习目标 2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 3理解并识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 4 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范围及差异。东北平原江南丘陵西北荒漠 青藏高原东北东北西南西南广东广东省省武汉武汉市市1、区域、区域 ————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度量,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似特征。区域的级别有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的指标也不尽相同相同Ø 是,因为 “ 地区 ”“ 地方 ” 都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 “ 地理位置、范围、空间 ” 。区域同我们经常所说的 “ 地区 ”“ 地方 ” 同义吗?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怎样理解区域含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其次是指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方案。2、区域的分类划分指标自然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经济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空间尺度行政区:广东省、福建省文化区:北方方言区、南方方言区中等尺度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尺度:东亚地区小尺度:上海浦东新区综合区:青藏高原江南丘陵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江南丘陵江南丘陵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等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3、区域差异 —— 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讨论 :两区域间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哪些?参考 :自然差异 —— 可以从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回答。社会经济差异 ——从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方面考虑。东部季风区秦秦 岭岭 淮淮 河河北 方南 方南方 北方气候水文地形耕地熟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湖不结冰 冬季河湖结冰多丘陵和山地 多平原和高原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东北: 一年一熟华北: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达成学习目标 1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我国自然区域差异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请问:它们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2、划分自然区域的要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决定因素标志因素3、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分区分区季风区季风区非季风区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地区青藏高寒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或夏季风影响小的地区不受夏季风影响或夏季风影响小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2)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00mm等雨量线 .长城 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3000米等高线分界线 :分界线 :自然要素 地域差异 差异原因三大自然区的地域差异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复杂的地质作用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级递减但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逆转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年降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温降水地貌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地区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北起昆仑山 —阿尔金山 — 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界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其中东部大部分在 500米以下。属于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主要是山脉和盆地(陆地最低点艾丁湖);属于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部分地区终年积雪。属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在 5~9月,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在100~ 400毫米,气温日较、年较差大。属高寒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植被和土壤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森林为主,过渡为草原,人工树种、品种较多,土壤在森林作用下淋溶作用较强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种类少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木丛,森林少,动植物稀少,土壤贫瘠, 土层浅薄,多冻土 .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水文特征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从西向东流入海洋。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内流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河流短小,季节变化明显,径流以冰雪融水、山地降水 为主,多为季节性河流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多冰川、湖泊、有大江大河的源地,内有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东部季风区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西部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青藏高寒区的喜马拉雅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分布有什么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东部季风区 ,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也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1.农业活动1.农业活动在 青藏高寒区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适度林业和种植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1.农业活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问题。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 程 标 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 1 了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带来的问题;理解跨区域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及调出区的影响。了解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学习目标 2掌握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转移规律及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影响。思考阅读教材 24页 “ 探索 ” 栏目的内容1、从自然和人文角度认识该小山坡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2、说说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由于政府投资办学和商人建设校外服务设施,它的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自然环境方面,大力发展校园绿化、美化,使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方面,由长期无人问津变得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思考阅读教材 24页 “ 探索 ” 栏目的内容1、从自然和人文角度认识该小山坡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2、说说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在人地关系中起 主导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其改变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特点 )城市化发展(深圳罗湖 1983年)黑岱沟露天煤矿荷兰风车(磨房或发电)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水 资 源 气候资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矿产资源的开采 (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带来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山西煤炭资源的 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1. 有利于加快全省 城市化进程2. 促进道路、交通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3.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4. 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矿产资源的开采( 2)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1.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2.生态环境破坏 (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南水北调工程 ( 1)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受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1.为受水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2.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改善生态环境。3.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沉降。4.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循环,从而利于水土的保持。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给调入区带来新的病虫害和疾病,引起土地盐碱化等问题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思考 • 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 %)人口占全国( %)耕地占全国( %)人均水量(米 3)黄河流域 2.6% 8.2% 12.7% 912淮河流域 3.4% 15.7% 14.9% 623北方 14.4% 43.5% 58.2% 938长江流域 34.2% 34.8% 24.6% 2760南方 81.0% 54.4% 36.6% 4180案例研究: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研究: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东线工程 :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 案例研究: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 :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 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 154公里。年调水规模 13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案例研究: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弊利 : ① 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 ② 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 ③ 还将有利于防治汉江 “ 水华 ” 现象,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质 。弊 :对长江流域来说:减少水量,影响水质、航运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引起海水倒灌,泥沙冲淤状况的变化等问题。对调入区来说: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盐碱化,改变含水量,影响生态环境。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乌苏里江的大鳇鱼 (( 1)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2)对生物资源)对生物资源 不合理地利用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健康。对生物资源的利用Ø 积极改造 :培育农产品新品种, “ 三高农业 ” ,改善环境,提高土地产出量如西瓜的改良:无籽 —— 个小皮薄 —— 黄肉Ø 负面影响 :过度利用,破坏生态平衡 —— 如过度砍伐森林、利用草场、猎杀动物等达成学习目标 1第一产业第一产业 —— 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第二产业第二产业 —— 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 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区分三大产业思考501000百分比(百分比( %))4030109080607020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国中国 美国美国看图比较: 2003年,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差异 。12.646.022.341.476.51.2分析中美产业结构,思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 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 产业转移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小结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2、产业转移的主要部门和方向:3、产业转移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国家政策、地价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资本、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或地区 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达成学习目标 21.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A.露天采矿会造成地面沉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矿区未经处理的粉尘、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C.废矿石堆积会破坏地下水的自流循环D.地下采矿活动会诱发岩浆活动B2.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B.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C.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D.在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C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区分三大产业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水资源块区域调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 程 标 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学习目标 1 理解并识记不同社会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 2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理解岛屿对国家领土及主权的意义。探索一 看图 “ 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 ” ,说明其原因是什么?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 气候变化 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 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探索二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无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从南到北由于降水逐渐减少,南方的房屋多为 斜顶房 ,这有利于 雨水的下泄, 而 北方,由于降水少,气候较干燥,所以平顶房较多,黄土高原却住的是窑洞。 从东到西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到了西部 ,如内蒙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牧民住的是可移动的蒙古包,而东部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所以居民的住房都是固定的l 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区域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某区域1.采集和狩猎阶段朝 拜 太 阳 神 弋 射、收 获1.采集和狩猎阶段在采集和狩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人类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等这些都依赖环境,没办法脱离环境而独立生活,所以只有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活动才比较活跃。这说明了人类和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受到气候、地形、生物等的限制。人类生产活动特点 :以采摘野果和狩猎为生,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所起作用 :只有在气候适宜、动植物丰富,猛兽较少的高地,才有人类聚居。(决定性)人类的生存地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思考1.采集和狩猎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气 候地 形 生物分布 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活动2.农业社会阶段尼罗河下游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印度和流域和我国黄河 -长江流域 .40°N23°26′N0°分布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 ,三角洲地区 .问题 1:结合教材图 1-2-3,说出人类文明最有可能发源的四个地区问题 2:四大农业文明区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些温度带上 ?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些地形上 ?2.农业社会阶段40°N23°26′N0°气候适宜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有丰富的水源灌溉 .问题 3:简述四大农业区的自然农业区位优势.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因此人们的生活来源并不是靠采集和狩猎,而是靠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禽畜,所以农业得到发展,并且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就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与第一阶段相比:人类活动有什么特点?对自然的依赖有何变化?思考人类生产活动特点: 农业生产是主要生活来源,有一定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环境所起作用: 温暖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便利的灌溉条件,肥沃的土壤,适合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栽培作物驯化禽畜平坦地形肥沃土壤便利灌溉适宜气温充足光照亚热带和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农业文明发祥地生产活动生产对象生长条件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2.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平坦地形肥沃土壤灌溉便利适宜气候结果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3.工业社会阶段请阅读以下材料和图,思考问题。东营东营市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东部 ,山东省西北地区 ,位于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 .资料 :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约 5000多平方千米,其水陆交通便捷。 2009年 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黄河三角洲将建成能源基地、国家一流的石油化工、盐化工基地和农业、渔业等为主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北京 秦皇岛石家庄天津问题 1:说出山东省东营市的地理位置。问题 2:概括东营市建设资源型城市工业区位优势 .石油资源丰富 ,便利的交通 ,国家政策的扶植。思考3.工业社会阶段京滨 ,名古屋 ,獭户内 ,阪神 ,北九州工业地带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 .问题 1:结合该图 ,说出日本的工业地带及其分布的特征 .请阅读以下材料和图,思考问题。海上交通便利 ,加之日本有优良的港湾 .问题 2:说出日本工业地带为什么有沿海分布的特征 (从交通方面考虑 ).思考3.工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活动特点 :生产机械化,耗能大环境所起作用 :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丰富,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的地区,适合发展工业山东东营日本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发达的海运结果工业地带4.后工业化阶段思考 根据图 1-2-9 世界主要高新工业区 ,说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分布区。 .答案 :欧洲西部 ,日本硅谷 ,美国硅谷等。4.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理位置优越,许多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活动活跃。• 北京中关村4.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生活生产资料的要求降低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硅谷九州西欧人类生产活动特点:耗能、耗材的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广泛运用,要求高质量的生产环境和充足的科技后备环境所起作用:优越的自然环境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要求,也能吸引科技人员定居2. 农业社会阶段3. 工业社会阶段4.后工业化阶段1.采集和狩猎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逐渐变小地理环境影响的阶段性 制约因素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动植物分布自然地理条件矿产资源、交通便利优越的环境质量 达成学习目标 1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航海技术落后时期人类活动特点 :航海技术落后,海洋无法逾越,形成以海洋为界的观念,人口、城市、文明集中在大陆内部。海洋环境的地位 :不被重视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航海技术发展时期人类活动特点 :航海技术发展,海上贸易繁荣,人口、经济重心向沿海迁移,而且发展迅速,已超过原内陆城市中心。海洋环境的地位 :越来越重要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航海技术进步时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深海钻探技术的进步 ,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领海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1)海洋养殖、捕捞、海底石油、锰结核、可燃冰( 2)海洋空间的利用也因此引发了领海 “ 争夺战 ” —— 海洋权益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锰结核可燃冰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空间的利用阅读 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概念l 领海 :主权l 毗连区 :管制权l 专属经济区 :勘探、开发、管理的主权,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l 大陆架 :勘探和开发的主权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落后时期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障碍,以海为界 交往通道 资源开发海不被重视 沿海经济发展 海的影响加深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工业化前• 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其地位被忽略;文化技术大多数由大陆传入,经济水平比大陆低。• ( 2)工业化后• 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发展(优越的港口条件)商品经济,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如 亚洲四小龙 )。• ( 3)后工业化• 人民对环境质量及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海岛优美的 自然环境吸引大批的旅游者 ,促进了岛屿的经济发展。• 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意义 : 先占先得 ,广大海域的领属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