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高中美术教案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1、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2、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3、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4、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5、通过对本课的学习,6、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从而8、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9、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3、教具、学具准备4、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学生:课本、作业 本、软
2、心铅笔、尺。5、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 新课:(约2分钟)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形体,首先是被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多种知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板书:视觉形象的分类(约23分钟)尽管视觉形象复杂多变、丰富纷呈,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动植物等),人类出于某种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产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达思想观念和审美感受为目的的,叫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板书:自然形人工形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提问:分别举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
3、艺术形的物象。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以问答形式讨论欣赏作品,再作总结)饮水的熊作者在创作中,用造型的基本法则之一即对称手法,巧妙地表现了饮水的熊和它的倒影,且将石质材料打磨光洁,以表现小熊的可爱和水的清盈感。怀抱以金属材料制作的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母子欢快的神情。母子则用概括的手法打磨光洁的木质,表现丰润的母子形象,摇篮式的造型,激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造型要素:(约18分钟)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了解造
4、型要素及其功能。(结合造型要素范图讲解)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参看课本P4生活中的点和表现点的节秦的绘画)。图中,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体块与空间:体块即长度、深度三维空间的占有形式,或者说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参看P4生活中的体块)。空间指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
5、如雕塑)具有实在的体积和空间,而绘画艺术,则是在平面上创造体块与空间的幻觉。如长城一画,就是在平面上通过平俯视构图,运用了大-小的透视缩形规律,以及近实远虚的视觉规律,加上光与色的烘托渲染,画面气势磅礴,使我们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光与色:有光才有色,视觉世界是由光显示出来的。(参见P4大自然中的光与色)。色彩的正确表现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红色能给人以温暖、刺激的感受,蓝色则可能给人以冷、宁静的感受。质地:指物体表面的解觉性或这种质地的视觉表现。(参看P4雕塑的质地)雕塑用粗扩的石质表现男性皮肤的质感。6、
6、总结和布置下一课时内容(约2分钟)我们认识造型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认识艺术家取自自然之法则,创造出的瑰丽艺术世界。我们下节课将进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第二课时1、复习旧知,2、导入 新课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来之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从事美术创作时,艺术家会根据特定表现目的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美术表现形式。3、表现形式的分类就表现形式的明显特点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中我们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结合教材范图讲解)。具象造型
7、又可分为写实造型和变形造型。写实造型指忠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面目的造型,或者说,在这种造型中,客观物象基本上按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被反映出来(见苹果树之二、小提琴手)。变形造型则是运用夸张、省略等方法,表现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尽管变形造型反映的对象与我们日常所见不同,但我们仍可认出它们。变形造型即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式,层次十分丰富,既可偏于写实造型,又可偏于抽象造型(见苹果树之三、人物)。抽象造型在古代艺术中就已出现,而现代抽象则主要通过抽象的线、形、色的不同组合表达人的主观情感(见即兴、岩石间的小镇)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1课时)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一
8、、教学目的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成就。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二)作者简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
9、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
10、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
11、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四)欣赏清明上河图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作品介绍: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
12、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
13、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
14、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
15、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六)结论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走进邯郸,探寻历史与文化综合实践课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邯郸的历史与现在的发展,对邯郸独特的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2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
16、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4 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二、课前准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发展与变化”“成语与典故”“名牌与特产”“旅游景区”“历史名将”分别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稿或者制作手抄报、讲故事并配合表演、作文、广告词、图片及介绍、成语接龙和快板等多种形式准备参加讨论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17、三、活动过程(一)主题的产生:我们邯郸是闻名遐迩的成语之都,是多元文化的历史古城,有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而言,身在美丽的古都,被人杰地灵的水土养育着却对自己的家乡知之甚少那将是可悲的。通过学习校本课程邯郸历史与文化使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家乡的兴趣。作为邯郸人,要寻找家乡文化方面的根,知晓家乡的辉煌历史。对学生进行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熏陶是家乡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综上所述,“走进邯郸,探寻历史与文化”这一主题便确定了。1 知识目标:了解邯郸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与变化、成语与典故、名牌与特产、旅游景区、历史名将)。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根据
18、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3) 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造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同学们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渠道收集到了许许多多有关邯郸的资料,并且已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形成了文稿及多种形式。现在,就请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收获,丰富我们的思想。(二)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1、合作与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成果呈现:学生进行图片展览及介绍、故事及表演、手抄报展览、广告卡片、邯郸成语谐音接龙、快板等。(三) 总结反思1看来同学们的感触颇多,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预定的目标达到了吗?2 这次活动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你对自己在本次活动的表现满意吗,有何评价,能说出来大家听听吗?家乡是每一个家乡人一生的挚爱与牵挂,这节课,我们从各个方面探寻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古城的风采,同时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蜜,体会到网络资源的巨大能量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使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种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