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的教学反思篇一:西湖的绿教学反思,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祖国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前程似锦。本文是一篇讲读课, 层次清晰。内容较浅显,容易理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进而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体会。学生能够抓绿、找绿、品绿、赏绿学习,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因此,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达到积累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本课教学经历了独立自学,交流讨论,朗读感悟等过程,体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达到
2、了预期效果。篇二:一样的讲解,别样的精彩一一苏教版绿的教学反思太精彩了!读书太牛了!”今天和王老师听了苗蔚林校长的初三语文课绿之后,听到学生们兴奋地说。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语文课要少讲,要让学生多活动,学生是主体等等。好像教师就必须“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心为学生服务,原本的“传道”式的讲授就不准用了。今天听了苗校长的课后,才感到教师可以讲得痛快,讲得酣畅,讲得深入浅出,整节课讲得充满“语文味”。 苗校长上课时“底气十足”,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者对教材研究透彻,把握准确;二是教师读书、讲课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在这节课上,我听到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也听到了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读书的抑扬顿挫声。
3、美丽的景色、精彩的描写都融在美妙的读书声中。 恰好笔者也刚上过这篇文章,自我感觉效果不错,但听完这节课后,发现可学的东西还有不少。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很多时候,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好书,我们会抱怨学生素质不行,但反想一下,我们教者自己又读得如何?敢于示范吗?这节课上,我们听到了教者富有情感的读书声。扪心自问,笔者很少范读,很多时候连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那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九年级三班有一名叫尹明雨的同学,书读得很棒,情感拿捏很到位,最近笔者经常让他来示范,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偷笑,后来经过几次示范后,大家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看来学生不是不会读,不是不会欣赏,而是缺少读书环境、氛围。教师要示范,
4、学生也要示范,待到大家都读得抑扬顿挫、情感丰富时,谁再读得干巴巴反而会不自在了。 二、适当地迁移运用 语文课有很强的工具性,学以致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迁移、运用。这节课上,教师非常注重迁移,尤其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羽山,多次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记得在理解课题时,师问学生:“如果让你写游览羽山的文章,你会拟什么题目?”两位学生分别回答“羽山游记、游羽山”,教师趁机说道:“看来,我们和朱自清先生还是有差距的,想法太简单了,朱自清先生用一个绿字做题,这既突出了主题,也点明了特点。”文中有句话“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教师说:“流字好啊,前几天我们刚学过月光流进门槛、有星流过旷野去,看来
5、流字不是液体专用,今后我们在做文章时也要写云流过头顶。阅卷老师一看,妙句,高分作文。”学生们听后会心地笑了。我想,他们一定会记得用的。其实,语文课我们研究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迁移”是最好的办法。有时我们在想,什么是高效课堂,现在看来,学以致用就是最高效的课堂。 三、注重写法指导 语文老师都知道,“课文”仅仅是个例子,关键是我们要从这个例子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技巧。这节课上,教师着实加强了写法指导。笔者记着教师有句话“听到要有想法,看到要会描写”,笔者查了一下,这句话不是名言,这就是教者最真切的经验,但就是这最真切的经验,往往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学生们的习作之所以语言干瘪、苍白,很多时候就
6、是没有想法,不知描写。在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之后,教师又指导学生要从听觉、视觉、近看、远望、仰视、俯视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并且进行了现场“作文”游羽山。看着学生们出神的样子,笔者认为他们定会受益匪浅。 当然,美玉也会有瑕,精彩课堂之外也有小缺憾。比如“岩上有许多棱角”其中“棱”字应念“lng”,班上很多同学跟着老师念“ln g ”了;关于“据说”和“听说”的辨析,似乎与参考资料上所写的不一样。不过,小的瑕掩不了玉,从这节课上,我们听到了同样是讲读课文,但却感受到了“别样的精彩”。篇三: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反思“txt”凤翔县陈村镇东街中心小学 赵卓利 千锤百炼为一“绿”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北
7、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诗时炼字炼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炼字炼意。在教学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一、质疑探讨,体验作者文字锤炼过程 这篇课文的重点应是体会王安石锤炼绿字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出示古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朗读,结果学生发现了问题,应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根据学生的质疑,我让学生说说问什么要用“绿”而不是“到”呢。引发学生对这个用字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这个字显得江南的春风到来是件平常的事情。”“春风没有韵味了。”“没有写出颜色。”等等。 接着,
8、我总结、讲述:其间王安石对绿字的修改经历了“到”“过”“入”“满”换了十几个字,总是不满意,到最后触景生情,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产生了 “绿”字。 “绿”字既突出了色彩、又突出了动感,使人眼前一亮,将江南春风的气韵描绘的出神入化,并引出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情与景和谐地融和在一起。 随后我让学生一起探讨,说出作者几次修改的原因。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会了作者的修改的理由。如有的学生说“过”显得太快了。“入”显得太快了,太急了;江南的春风不是这样凌厉的;春分好像不能用入字。(听了这个发言,全班哄堂大笑。)“满”让人觉得春风太多了,太大了;感觉就像在倒水往外溢,
9、不像风吹的感觉。“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啊!多聪明的孩子啊!谁能像他一样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说得通的见解?都勇敢的说出来。”我鼓励学生。所有的学生通过探讨交流,体会到了王安石的“千锤百炼”的过程,体会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句。 二、适度延伸,突出个人锤炼感悟 1、课内适度延伸,体验作者炼字炼意。 在接二连三地点燃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后,我鼓励孩子们设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当时还可能改些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片刻,孩子们想象的阀门瞬间打开:“来、到、溢、吹、见、刮”有十余个孩子大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王安石当时可能考虑到的字”都被孩子们以各种理由否定了:春风不能太急促;过
10、于迅猛的就是秋风和冬天的北风了;不够柔和经过锤炼,最终孩子们还是选择了“绿”字能够活灵活现地体现出诗句意境的字。 2、课外三项延伸,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 首先,我在课堂上讲了推敲的趣闻轶事,扩展学生知识面。另外进行课堂习题训练。出示练习题:(1)、红杏枝头春意()。(2)、风乍起,吹( )了一池春水。让学生说说应该填什么字,然后给出参考答案“旺、浓、闹”“动、皱、翻 、起”,让学生说说作者选用和弃用的理由(诗人以拟人手法,应用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另外作者
11、冯延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反复思考、锤炼推敲字句的经历,进行全班交流。三项延伸,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知识,学会了习作方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这节课,我能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头脑的加工内化为知识储备,不断创新,为己所用,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语文的环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