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
2、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所谓“群一;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闻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一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
3、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的见解一脉相承。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4、。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制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
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兴观群怨”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一,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B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的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艺术特征。C“观”既指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也指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D山水诗和爱情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排斥,是因为它们虽然体现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功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群居相切磋”,孔子主张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协和融洽,使人
6、们和谐相处。B诗言志,人们情感郁结,对社会政治不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有所触情有所感,都可藉诗歌加以表达抒发,以浇胸中块垒。C“兴观群怨”学说言简意赅,概括精当,虽然它是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都贯通着它的精神。D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兴观群怨”学说,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关雎首章以水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这种写法是“兴观群怨”理论中“兴”的具体表现。B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
7、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C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及韩愈“不平则鸣”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 D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答案】1D2D3A【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可知D项推断不合文意,强加因果。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8、。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D项“发展”之说,文章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来源:学|科|网Z|X|X|K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
9、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日:“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宣宗之
10、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
11、自明史杨士奇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来源:学*科*网Z*X*X*K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12、,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B杨士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己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
13、愧。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日:“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答案】4B5C6C7(1)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已经因为(他人)举荐被征召授予教授,应当前去赴任,王叔英又以其史学才华推荐
14、他。(关键词“修”“用”和被动句各1分,句意2分。)(2)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曲意包(宽)容我一样来包(宽)容杨荣。”皇帝的心意才纾解。杨荣因此觉得愧对杨士奇,以后两人相处得很好。(关键词“愿”“曲”“愧”各1分,句意2分。)【解析】4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帝”“士奇”“陛下”“民”等都是名词或代词;“然”“庶几”是句首发语词。还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
15、是否合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C 项“三人一直很和睦”说法有误,此题难度适中。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做此类题目可使用比对法。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修”,译为“俢撰”;“用”译为“因为”另佂授要译为被动,被征召授予。第二句中“愿”译为
16、“希望”,“曲”译为“曲意”。“ 愧”意动用法,感到愧疚。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世,江西泰和人。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已经因为举荐被征召授予教授,应当前去赴任,王叔英又以其史学才华推荐他。于是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编纂官。杨士奇奉行职事非常谨慎,在家里从不说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对答,议政总能合皇帝的心意。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掩盖。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带当地土特产赠送给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发现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回答道:
17、“徐奇奔赴广东时,群臣作诗文赠行,我恰逢得病未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毁掉了那份名单。明仁宗即位,提拔杨士奇做礼部侍郎兼任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拿它让各位大臣看,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之人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国家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差不多可以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于是对蹇义等人说:“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你们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缺
18、漏,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明宣宗即位时,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豁达,果断勇毅,敢作敢为,但非常懂得馈遗,边将每年都送良马给杨荣。明宣宗非常清楚这件事,就问杨士奇(是怎么回事)。杨士奇为杨荣极力申说:“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们比不上他,陛下不应该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说你和夏原吉的坏话,你却还要为他着想吗?” 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曲意包(宽)容我一样来包(宽)容杨荣。”皇帝的心意才纾解。杨荣因此觉得愧对杨士奇,以后两人相处得很好。明宣宗去世,明英宗即位,年方九岁。军政均由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非常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情都派遣中使到内阁
19、咨询议论,然后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尽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杨士奇已经年老,他的儿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施暴杀人。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当即惩处,把密封的状子给杨士奇看。又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稷这才被关进监狱审理。杨士奇以年老疾病告假,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的心意,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忧虑不起。正统九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岁。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贞。(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8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
20、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分)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同意(1分)理由:从意境上看,孟浩然诗仅限于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境界还不够广阔;而杜甫诗写洞庭湖,其意境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意境的广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情怀。(4分,意合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联写诗人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
21、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2分)第四联写战乱不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面的忧伤。(2分)(意合即可)【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可得分。如若赞同,就从两位诗人所选取的意向,诗歌所展示的意境方面加以阐发。原因大概是孟浩然诗仅限于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境界还不够广阔;而杜甫诗写洞庭湖,其意境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 ,_ ,用心躁也”。(2)李白在行路难中暗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对仕途仍有所期待的名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 , 。”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螯”、“ 蛇鳝”、“ 垂钓 ”、“惑”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
23、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真正的猎手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
24、,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
25、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鸟兽! 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涧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妈的,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出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
26、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
27、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 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兵用皮鞭活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井、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
28、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井、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9、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外乡人漆武凭借一把祖传的弩独自一人猎杀了一只豹子,轰动了整个乌林,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仰。B张明不服漆武,他本来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而且他的猎杀工具是火铳,比漆武所用的弩威力更大,因此他要入山猎杀一只最大的豹子。C小说用传言作为结局,更能突出这支抗日队伍的神秘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可以引导读者去推理想象,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D小说两次写张明“明白了”,巧妙地省略了一些繁琐的补叙,言简意赅,寥寥几语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把漆武和张明的形象突显出来。E本文语言凝练,叙事简洁,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更加丰满。(2
30、)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漆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标题“真正的猎手”有哪些作用和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分析。(8分)【答案】(1)C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E不得分。)(2)第一问:明线是张明,暗线是漆武。(2分)第二问: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暗线设置悬念,不仅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而且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艺术感染力)。(2分)明暗线索交织,两人的行为(事迹)时时关联,逐步呈现,突出了人物形象,表明两人都是真正的猎手。(2分)(3)打猎本领高超。他用一把弩就独自杀死了一只豹子,还在
31、危急关头射杀豹子,救了张明;为人低调,能为他人着想,不慕虚名。他在危急时刻杀死豹子救了张明,却不张扬,还巧妙地照顾张明面子,不善言语,不图虚名;热爱祖国,智勇双全。抗战时期,他带领一支队伍,骁勇善战,利用各种武器对付日本鬼子,叫敌人防不胜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作用:“真正的猎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张明和漆武的故事都围绕它展开,标题具有线索的作用;“真正的猎手”是对漆武和张明的高度评价,具有赞扬人物形象的作用。内涵:“真正的猎手”一语双关,不仅指主人公漆武和张明是打猎的好手,也指他们是抗日杀敌的英雄;“真正的猎手”不仅指主人公打猎本领高超,也指主人公的精神品质高尚。(“作用”和“内
32、涵”各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及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凭借一把祖传的弩”不合文意,B项“猎杀最大的豹子”有误;E项没有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学科网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线索,首先要理解小说的线索,就是说通过
33、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串在一起的方法。线索可以是物人或情感,也可以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题目两问:一问明暗两条线;一问线索的作用。线索很明确也不难理解。关键是第二问,就要求学生了解线索的主要作用。文章线索的作用主要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也可以找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最后选择恰当的语句
34、表述出来。“他用一把弩就独自杀死了一只豹子,还在危急关头射杀豹子,救了张明”可见打猎本领高超;“抗战时期,他带领一支队伍,骁勇善战,利用各种武器对付日本鬼子,叫敌人防不胜防。”可见热爱祖国,智勇双全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标题进行设题,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艺术也是文章艺术的有机整体。可以探究标题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标题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
35、(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标题的作用和内涵”,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真人”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县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他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那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
36、”。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再看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熊氏天性张狂。他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却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有人撰破新唯识论,对他进行驳斥,他马上又著破,破来破去,颇有意思。论者称,熊十力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不过,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
37、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徐复观当时官拜少将,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带给熊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破口大骂徐和蒋,声音之大,自后山一直传到院里。熊十力喜欢骂人是出了名的。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读何书。熊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后,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问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
38、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经此一骂,徐复观立起来了。即使是好友,也难逃熊氏一骂。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来源:学,科,网发生在两位学人中间的这场殴斗,后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有说法称二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成一团,还有人说打架时,熊正“坐在马桶”上。据传,熊十力不敌废
39、名,被叉出门外,仍然“边逃边骂”。不过,二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又一次,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不过,熊十力并非一味狂妄之人。早在19”年,梁漱溟与熊十力尚未谋面,即收到熊的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来源:Z.xx.k.Com熊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1949年以后,熊十力脾性依旧,坚持不肯改造自己,数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建立哲学研究所,允许旧学传播。而熊十力写书,仍然批判
40、唯物论之缺失,被当做“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痛批。 “文革”开始,熊十力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时,他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谈吐不再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热烈激昂,而是“常独坐桌边,面前放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良久呆坐”。后来,由于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当年意兴豪放的这位“真人”,在他80余岁时,穿一件褪色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熊十力与牟宗三初见,“胡须飘飘,面带病
41、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的走方郎中,言谈中狂傲地称只有他能讲晚周诸子。B熊十力性情狂放,不拘小节,他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他不媚权贵,不接受蒋介石的馈赠,并高声大骂,狂性毕现。C熊十力喜欢辩论,每次说不过对手就大打出手,打不过就跑,边跑还要边骂,这表现了他醉心学术、有孤往精神的的一面。D熊十力“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精神错乱,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沉稳少语,其晚年的境遇令人惋惜和同情。E本文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描写细致入微,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真性情的狂士形象。 (2)文章第二、三、四自然
42、段引用牟宗三对熊十力的有关记述,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两次写到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这样写有有什么好处?(6分) (4)文章称熊十力为“真人”,熊十力的“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8分)【答案】(1)EB(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2)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一开篇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能突出表现熊十力狂放孤傲、不拘小节等形象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第一次写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表现了他的铮铮傲骨;第二次写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表现了他的治学方法;两次写徐复观大骂熊十力,丰富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3、(4)熊十力有真风采。据牟宗三记载他“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活脱脱一个真人面目。熊十力有真性情。他很自负,狂放不羁,任性率真,敢于骂人,性情自然流露,不虚伪不造作,建国后也坚决不改造自己,“文革”中仍我行我素,有孤往精神。熊十力有真学识。他自信只有自己能讲晚周诸子,治学有方,坚持己见,学术上敢于和人争辩。熊十力有真傲骨(精神)。他拒绝媚俗,拒绝蒋介石的百万支票,痛骂徐复观和蒋介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
44、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是牟宗三初见熊十力,“好像一位走方郎中”错解文意,C项,“每次说不过对手就”说法不合文意,D项“沉稳少语”说法不当。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及句段的作用。引用的作用主要有: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添感染力,丰富文章的内容,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仔细阅读这三段文字,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三段突出表现熊十力狂放孤傲、不拘小节等形象特点,答题时再结合结构方面即可。学科网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45、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找到文中两次写到熊十力大骂徐复观内容,然后逐次分析大骂的原因,因为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性格,不难看出第一次写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表现了他的铮铮傲骨,第二次写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表现了他的治学方法。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全文,找出有关熊十力的语言、动作及相关事件,抓住题干中的“真”,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然后圈定范围。可以找到相关语句:再看熊十力,
46、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等等,然后风度、性情、治学方面加以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第卷表达题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毛泽东习字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他的书法行追羲之,草赛米芾,狂傲不羁,挥洒飘逸,龙飞风舞, 。来源:学科网ZXXK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 ,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南怀瑾儿子南一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与父亲的缘分里,我感受到亲情,也受教如学生。我父亲对社会现象非常理解,所以告诫我们,不以_ 来哗众取宠。”A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C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D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由句中“有自己的创新”可知此句当填“独树一帜”, 句的语境加利福尼亚州利用塑料球有效阻止了湖水蒸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