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共36分)、(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冲击/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 茫辽阔的灰暗。单调的色彩,使人无聊厌倦,昏昏欲睡。亨导把我从迷蒙中震醒,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疾驰而来,决尘而去,(卷起/扬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 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我这双疲惫无神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晴时,瞬间明亮了起来。眼晴锁定目标,心无旁鹜,
2、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那让无数游人顶礼膜拜的泉上,那引无数摄影家魂牵梦萦的泉,那令无数文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离泉不远处有一石 (竖立/树立),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大家喊:“快来合影!快来合影! ”便向那石头处奔去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睑(lin) 颠簸B褐(h) 心无旁鹜C萦(yng) 决尘 D澈(ch) 顶礼膜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冲击 卷起 竖立B冲击 扬起 树立来源:学科网C撞击 卷起 竖立D撞击 扬起 树立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BCD4下叫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
3、的一项是A时了的“校园贷”良莠不齐,有些“校园贷”甚至设置高息和髙额罚息的条款,使部分大学生落入了透支陷阱,进而不得不吞下失信的苦果。B在产油国磋商减产之际,中国正采取最大的纠正措施捍卫国内油企利益,而这可能令国产油国的市场争夺战硝烟再起,限产协议将风雨飘摇。C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D20世纪初的旧上海景象奇特斑杂:既有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也有箪食壶等的贫困街区;既有生意的发迹和兴隆,也有生意的破产和倒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多年以来,法国人以他们收藏着中国圆明园掠夺的文物为荣,
4、但不久前的法国馆藏中国文物被盗事件,却使法国公众开始反思这段历史。B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因为改革顺应的是民意; 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C在网络信息面前,有识之士保持了一种锐气,并用理性冷静的态度回答了这样的问 题:在汹汹的网络舆论面前,应采取什么样的处世原则最适宜。D不久前发射成功的“天宮二号”,其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 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此项技术在国内空间领域尚属首次。【答案】1D2C3B4C5B【解析】1【技巧点拨】字音字形题的答题技巧:字音: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
5、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注意区别形近字,如: “鹜”与“骛”、“陡”与“徙”、“赢”与“羸”。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哈”,书面语中读hA在方言或口语中读ha或ha;“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议、巷han道。字形:(1)从
6、形旁入手。如“鹜”与“骛”,“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冲击:水流撞击物体,干扰或打击使受到影响;撞击:撞。由语境,结合“顽固”“举目所见处昏昏欲睡”等语句,可知应选“撞击”。卷起: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扬起:高举,往上升,根据语境,应选“卷起”。竖起: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树起:建立;根据语境,应为“竖立”。【
7、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冲击:水流撞击物体,干扰或打击使受到影响;撞击:撞。第二,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竖起: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树起:建立。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如卷起:一种大的力量
8、把东西撮起或裹住;扬起:高举,往上升。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B项,处的分号应改为句号,此处是一句话的结束,后面句子是另起一句。【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如本题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4【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
9、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良莠不齐:比喻吧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此处用错对象。可以从情感色彩角度辨析;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可以从对象和情境的角度辨析。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
10、现象。5【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技术属于首次”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句式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A项。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
11、法是拆字组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后各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 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 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12、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摇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孩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领羽有域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 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 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
13、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农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14、,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春秋以后,楚国责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 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他们华丽铺张的文辞亦对楚辞形成了影响。(节选自章培恒、路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6关于“楚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辞这一名称,来源于史
15、记,这表明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B楚辞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又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C楚辞被汉代人普遍称为“赋”,是因为史记、汉书都曾称这种诗体为“赋”。D楚辞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楚地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7下列关于“楚辞”和“楚地歌谣”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辞与楚地歌谣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直接成为了楚辞的题目。B楚地歌谣是楚人歌唱的篇幅短小的乐曲,楚辞虽来源于楚地歌谣,但它们都是长篇巨制,这与楚地歌谣明显不同。C楚地歌谣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子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在楚辞中都得到了传承。
16、D楚辞在摆脱了楚地歌谣形式方面的某些限制之后,其文辞开始变得繁丽,内涵变得复杂,思想情感变得丰富。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辞与“楚辞”不同,“楚辞”是指一种诞生于楚地的新诗体,而楚辞是包含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B在战国时期,楚地从宫廷到民间仍然盛行巫教,这种风习也影响了当时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使楚辞带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C屈原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的诗句中,也包含了奇异想象,能给人以神秘的感受。D楚辞这一新诗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文化本身是其形成的直接因素
17、,诗经及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文辞对其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答案】6D7B8C【解析】6【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学科网【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到第一段寻找选项的内容,如选项A“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B项,“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说法错误,据原文,后来成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18、”的专称。7【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楚辞“都是长篇巨作”的说法错误,像屈原的作品中,九歌亦不是“长篇巨作”。【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楚辞”和“楚地歌谣”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B项,楚辞“都是长篇巨作”的说法错误,像屈原的作品中,九歌亦不是“长篇巨作”。8【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怨灵修之浩荡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这些诗句中并未有奇异想象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亨,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
20、,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 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_,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 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诛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
21、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签子言曰:“古者圣王为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墨子尚同上,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语,人异义 语:(言语)表达B是非询害之辩 辨:辨别C是以天下治也 治:治理D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收:约束10下列对文七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
22、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留
23、,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 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
24、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 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答案】9C10A11B12B 【解析】9【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
25、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可以联系句子的语境分析其意思。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这句话是说“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
26、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天下之百姓”“天子”,动词“飘风苦雨”,语气词“也”,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
27、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12【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28、,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B项,“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属于主观臆断。【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
29、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启发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
30、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
31、十分审慎、可靠。来源:学科网所以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发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乡长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说混乱呢?我们考察这一乡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乡长是这一乡的仁人。乡长发布政令于乡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国君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
32、”那么,还怎么能说国内会混乱呢?我们考察一国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国中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来源:Zxxk.Com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
33、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4分)(2)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3分)(3)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3分)【答案】(1)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2)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3)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可靠。【解析】【试
34、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是以”,因此;“是”,认为对;“非”,认为错;“交相”,相互。第二句中,“明”,明白;“之所以”,的原因;“生”,来源。第三句中,“以为”,根据来;“审”,审慎;“信”,可信,可靠。【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
35、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褒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释: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缪。”随遇而安之意。孫:通“彼”,细小的竹子。裒(yl):滋润。 (1)简析颔联中“含”“裒”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2)诗的后四句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狂夫”形象?(4分)【答案】(1)“含”:有小心爱护的意味,感情色彩浓郁,写出了风之微、风之情。“裛”:滋润,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36、写出了雨之细小。(2)写出了一个生活贫困、饱经患难、故友疏远,却随遇而安、疏狂不羁的诗人形象。【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37、样的感情。如本题的“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四句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狂夫”形象”,这是考查人物的形象。本诗后四句通过写诗人的现实生活中“凄凉”“恒饥”“欲填沟壑”,却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由此来凸显这一“狂夫”形象。学科网【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遭遇、风格、流派、志趣、抱负。(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
38、作、神态、心理,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如本诗后四句通过写诗人的现实生活“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来刻画他的“狂夫”形象。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逍遥游中作者论述什么是有所待时,运用了“大年”和“小年”的对比论证,其中的“小年”作者认为:“ , ,此小年也。” (2)登高中“ , ”凸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也书写了诗人相光易逝、壮志难酬感叹。(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写出了宋军强盛
39、的军威。【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析】【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
40、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节气一过秋天也就结束了。在中国传统社会,季节的转换不只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自汉代以来,封建王朝便有了“秋后问斩”的司法惯制。这一惯制的形成与古人的观念有关:在古人看来,处决犯人是代天行罚,“天罚”就一定要遵循天意、顺应四时,否则就会招致祸患。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宜行庆赏之政;,宜行刑罚之政,因此才会在秋冬季节处决犯人。辛亥革命以后,斩首这一血腥的刑罚被废止,“秋后问斩,也成了历史。【答案】甚或影响着封建王朝政令的实施 秋冬是万物肃杀蛰藏的季节(4分)【解析】【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41、、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
42、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17请将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扩展成一段写“初夏风雨”的话。 要求: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和风夹着微雨,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从东方姗姗而来。清风徐来,吹面不寒;细雨如丝,沾衣不湿。好一个让人惬意的初夏清晨!(4分,内容2分,修辞2分)【解析】【试题
43、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研究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从定语、状语修饰角度入手,明确限定范围“初夏风雨”,注意修辞要求比喻、拟人。【考点定位】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扩展既可以考查考生把握理解现有的语句的能力,也可以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既要求考生能够从原有的语句中悟出所暗示的范围和方向,又要求在原句(或段)所限制的范围内尽量地发挥。扩展语句从类型角度来说,扩展语句具体的解题策略与方法有如下五点:(1)仔细研究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扩展点即是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2)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展方向。扩展语句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领会扩展的目的,
44、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或暗示出的具有可能性的扩展方向。(3)展开联想想象,合理扩展语句。明确了扩展方向之后,要运用再现想象,复现原句所创设的情景,运用创造想象,进行合理扩展。(4)掌握语句技巧:连缀法,即对提供的一组词语加以连缀,按要求在隔断处有侧重地补充必要的内容;插入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一些语句,使原语句的语言单位得以扩展,使指定语句的语意更加丰富;添加法,即在指定语句内部添加一定的语句;重组法,即对所给定的内容,按特定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综合法,即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扩展法并不都是独立运用的,常常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5)运用恰当的表达
45、方式。如本题要求运用比喻、拟人修辞。18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其包含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4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答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实践创新。(4分,注意表述的层次)【解析】【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这是以圆形图表为命题材料的命题形
46、式: 此类题目将内容分布以直观的图形显示出来, 明确分布中心。答题者需要认真弄清题意,然后准确地把握内容分布比例,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借助图表头的文字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层次进行表述。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减肥崔立又到一年换季。晚上,老婆从衣橱里翻出去年的夏装,赵华强试穿了几件,要么是完全穿不上了,要么是穿上了浑身别扭。老婆抱怨说,这些衣服,去年你都能穿上,今年又都不行了,看看你这肚子,怎么总像是打足气的气球啊!赵华强摸着自己挺起来的肚子,呵呵笑着。说到去年,赵华强忽然想到的,是厂子的去年。去年,厂子的效益还是不错的,至少,工人们人人能拿到工资,还有较为可观的奖金,可今年
47、呢?下个月,工资奖金粒译还能发出来,可下下个月呢?这可怎么办啊?赵华强像是在喃喃自语。老婆以为他是在说肚子,说,能怎么办?去减肥呗!减肥?赵华强笑了,说,对,老婆你说得真对!第二天一早,司机小王开车准时到了赵华强家的大门口。赵华强说,小王,你把车开回厂里吧,我一会走路去。还有,以后我都走路上下班了。小王哭丧着脸,说,厂长,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 ?您赵华强笑了,指指自己的肚子,说,你看你看,我是要减肥。从家到厂里,步行需要半小时。好久没走路了,赵华强到厂门口时,都气喘吁吁了。小王和秘书小周已等在门口。小王一脸忐忑。赵华强对小周说,你赶紧通知中层以上的干部,半小时后在会议室集合。小周说,好。会议室里,赵华强站起身围着会议桌先走了 一大圈,说,大家看看我的肚子,是不是该减肥了 ?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