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574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对南部非洲争夺的缘起读书感想*摘要:作为边缘地带的南部非洲,经历 20 世纪 60、70 年代独立运动之后,打破欧洲殖民主义体系,面临经济建设与内部纷争等诸多问题寻求大国援助。美苏冷战牟端于欧洲,在亚洲、西亚中东,南部非洲发起新的一轮争夺,并扶植各个国家内部不同的派别。在 70 年代美国缓和政策之下,无力单独与苏联相媲美,不得不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以期迎合南部非洲各国领导人对中国制度与革命向往。然而,在苏联及古巴积极主动的援助之下,且中美与南非存在隔阂与不信任,南部非洲遂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关键词:南部非洲;冷战;缓和;三部冷战史的著作分别是沃尔特拉费伯尔的美国、俄

2、国与冷战、孔华润的苏联强权时期的美国、文安立的美苏冷战与当代世界的形成,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参照意义。关于冷战起源的考察,每位史学家各有各的依据,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派别,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依据修正派沃尔特拉费伯尔的理解,“冷战源于美国与俄国历史以来的不安全感,以及国际新格局之下的挑战,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加剧了美苏双方之间的冲突。”一 冷战与干涉缘起中国是第三世界成员之一,无论是斯大林或是杜鲁门,无疑是认为对中国的争夺是至关重要,拉费伯尔在其著作中认为“华盛顿官员相信,通过与蒋介石合作,不仅仅中国的巨大市场可以被开发出来,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以成为美国的市场。”约翰卡特文森特鼓动,“我们正在努

3、力使商人回到中国,这对这些商人有利,也对中国有利。”马歇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解决,美国很快抽身出欧洲事务回到亚洲。但是亚洲国家之间存在两种道路,社会主义革命或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权,政权不稳的资本主义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寻求两大超级大国介入。1945 年,美国对中国处理方式是想尽可能的孤立斯大林,疏远毛泽东与苏联的关系。正如加迪斯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所写,美国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是反苏主义,而不是反共主义。冷战的设计师,乔治凯南在一次对海军战争学院演讲中,提及了他对铁托主义在亚洲扩散的信心。“那么与中国共产党接近,对美国而言,只有利益而没有损害。” 1事实上,美国高级政要非常欣

4、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在1 沃尔特拉费伯尔,牛可译,美国、俄国与冷战,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十版, 2011 年。抗日战争中英勇的行为。如果能够有个强大的东方盟友,那么一定会牵制到苏联,至少美国不认可东亚弧形范围圈能够抑制苏联力量。另一方面,依据沈志华的研究结论,“1950 年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的策略是在美国与苏联之间权衡,逼迫斯大林作出巨大的退步,放弃大连港口与中东铁路。” 1如果说 NSC-68 制定之后,美国正式疏远中国共产党,将蒋介石纳入防御圈内,那么该事件从另一方面反应了美国国内政坛的动荡与异象。麦卡锡主义的蔓延加剧意识形态的对立。该计划引起了更为严峻的问

5、题是,此后美国将无法与东亚共产主义协作沟通,对立将取代合作,对苏联而言无疑增强其势力范围,囊括了亚洲的东部和朝鲜半岛。随着朝鲜停战的结束,美国亚洲弧度防御圈将受限于海上,但是中南半岛地区的局势引起美国强烈的不安,最初法国殖民主义试图返回该地区。明显地,无论美国如何通过物资财力上支持,也无法阻挡法国军队颓败,法国政府想从印度支那半岛脱身,这一点早已被美国情报部门得知。自日内瓦会议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这将会是多罗密骨牌效应,那么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无法得到西欧国家的心里认可,西欧政府认为美国将在某个阶段会向苏联妥协,因此西欧的不安全感导致于苏联达成某种妥协。对越南问题,从约翰逊总统的开始的有限战争,

6、升级为特种战争。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损害美国地位,巨额军费开支使得美国财政年年赤字,为了促进国际收支,大量黄金的抛售降低了经常性往来项目的权重,出口的制造商无法获得政府重视,欧洲、亚洲市场被新兴国家所瓜分。有鉴于此,那么美国不得不认为西欧与日本已经不是战后的盟友,是经济上的对手。与此同时,苏联认为对第三世界的援助有助于苏联海外利益,那么美国与苏联在非洲、中东地区争夺对第三世界的领导权。中东地区的埃及、叙利亚成为美国政策嬗变的起点。自艾森豪威尔派遣海军陆战队入侵黎巴嫩之后,美国中东的政策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以色列虽然是其盟友,但美国更希望中东的大国如沙特、埃及、伊朗能够成为其不二盟友。纳赛尔强烈的

7、民族主义引起英美与法国的警惕,苏联通过对纳赛尔的援助,尽管纳赛尔并非一个共产主义,但是苏联的力量由此可以驶出黑海,达到苏伊士运河。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日益恶化状况,美国政府内一些官员如亨利基新格、布兰热斯基将中东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尤其是在关岛主义出台之后,美国重新考虑其外交政策,重建以美国为导的集体安全。二 南部非洲的争夺在萨达特寻求与以色列和平之后,那么事实上,美国在中东的新外交政策已经得到认可,埃塞尔比亚与中非地区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1973 年埃塞尔比1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年,详见第二章。亚革命之后,年轻的领导者在面临盟友的选择上左右不定

8、。在边境领土问题与前政权的因素夹杂下,埃塞尔比亚最终倒向苏联,这也毫无疑问,在失去埃及之后的,苏联认为如果能够控制红海,那么埃塞尔比亚是其需要考虑的对象。70 年代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过程中,比利时控制的刚果与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成为新的不稳定的因素。位于大西洋东岸,安哥拉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战略地位引起美国的注意,1968 年,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试图给葡萄牙独裁军官萨拉查(Salazar)作出解释:“ 美国并没有在非洲问题上领导一场十字军运动,而且也无意让葡萄牙人在非洲消失” 1美国目的并非是摧毁现存社会秩序,而是希望该系统能够依然存在。但是安哥拉的动荡的局势中,每个派别都在寻求外界的援助。中国的情

9、况也如出一辙,中苏关系从兄弟友谊,到针锋相对。安哥拉最大的派别,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成分同样复杂,同样有欧洲人、非洲人的参与。苏联对非洲大陆,尤其是黑非洲的干预,是在第四次中东战后。中苏关系的破裂使苏联人对东亚局势的失控。1970 年,克格勃已经制定了计划,要求强化与南部非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的合作。事实上,苏联是推进南部非洲独立运动发展的领导者,苏联领导人起初不认为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迄今为止,苏联在南部非洲最重要的盟友就是南非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堂。苏联人信任以奥利弗坦博(Oliver Tambo)为首的 “非国大”领导层。 2如出一辙的是,苏联并非信任非洲的共产党或是安哥拉民族解

10、放运动的领导人。非洲大陆的共产党员在苏联人眼里是非常不可靠的,常报以怀疑的态度。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强调,苏联要努力加强再起非洲的地位,怀疑中国共产党试图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份强化在非洲的影响。从萨达特与苏联关系的微妙变化中感到,中埃关系稳步发展而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如果南部非洲也将如此,那么中国共产党对非洲大陆的影响力会覆盖苏联,尽管苏联的领导层考虑是否大规模介入,通过经济贸易援助,但是共产主义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限制了非洲独立国家对主权与军事权利所附加的援助。苏联认为如果利用古巴作为提供援助的国家,那么很大程度上消除非洲国家对霸权条约的疑虑。1975 年左右,古巴成为苏联介入非洲

11、的手段。70 年代中旬,葡萄牙独裁政权的殖民政策拖垮经济,1974 年,下级军官借助人民不满情绪,在全国范围发动政变。新的总统斯皮诺拉废除了国内独裁,对外启动殖民地问题的解决方案。莅年,葡萄牙政府与安哥拉各个派别签署了阿沃尔协议,1 文安立著,牛可译,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年。第 216 页。2 同上,第 209 页。将政权移交安哥拉人。一周之后,美国提升对罗贝托的援助,美国此举想延缓安哥拉内战。苏联选择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作为盟友。1975 年,7 月中情局获得了近 5000 万美元的拨款支援安哥拉解放运动。8 月 25 日,古巴领导

12、人卡斯特罗已于苏联达成协议,向安哥拉派遣 4000 多名士兵,早在 70 年代初,古巴已经向该地区派遣军事教官训练安人运的士兵。两大阵营的形成,安哥拉内战由此开始爆发。冷战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没有战争的冲突,但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分裂与战争。苏联一开始对第三世界的共产党高度不信任,但是在 70 年代非洲殖民主义奔溃之后,逐步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美国鉴于经济的衰落,采取缓和妥协的策略。无疑,苏联是进攻方,如作者在书中写到,及基辛格没有把目光移到别处,也没有调动美国媒体都来关注他自己,而是硬着头皮继续抗拒他眼中苏联人对非洲的渗透。70 年代美国的中东政策显然是正确的,通过谋求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以及争

13、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那么基辛格在 70 年代美国对南部非洲的政策,受限于财力与物力,相对苏联与古巴而言,他的援助远远不足。70 年代美国政坛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策的延续性,福特总统为了谋求连任,寻求民众的支持,外交上采取收缩战略,削减财政开支,但在大选的提名大选中败给同为民主党的吉米卡特。20 世纪 70 年代是冷战期间最富有戏剧性年代,美国实力的式微给中美关系融合提供一个契口,中国希望能够强化与美国的合作,以加强中国对外界的革命输出,美国则希望通过中国掩盖越南战争败局之后留下的漏洞,从尼克松开始,到福特,再到上任不久卡特都将中国作为亲密战略伙伴,在其各自执政期间发表建交公报。中美关系的

14、缓和,使得中国避免苏联的军事压力,中国更加积极融入第三世界的独立运动中,尽管中国中共不认可美国,但比起苏联,更希望第三世界国家能够站在美国这一方,但中国也明显感受到美国战略退缩的痕迹,对此福特与基辛格在 1975 年跟毛泽东与邓小平躺倒,中国重新介入安哥拉的冲突,就会增加对其的援助。毛哲东评论说,“看起来你们的手段不多嘛。南部非洲形势不断恶化,基辛格在 1976 年亲访非洲,并向福特总统汇报说,如果古巴介入那里,接下来就会是纳米比亚,然后就是南非本身。基辛格已经预感到美国已经无力支撑对南部非洲的军事援助,古巴与苏联会成为该地区的主人。” 1三 抗争与缓和 诚如孔华润在苏联强权时期美国外交所言,

15、“美苏是冷战的源头,西欧1 详见: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第 250 至 253 页。各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既是冷战的参与者也是战场。”值得注意的是,拉费伯尔、孔华润或是文安立,都将美苏意识形态作为冷战的主要根源。在回答为什么冷战产生于二战之后,更多结合当时的形势与各方现实利益,如拉费伯尔在书中所写,“各新兴国家的人民对于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什么感兴趣,他们只想要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并从难以忍受的贫困中摆脱出来”。 1不同于列宁或托洛斯基,斯大林将国家安全作为外交的首要目标,将帝俄时期的版图容纳以内,不惜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在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之中,不

16、惜与罗斯福讨价还价,划分战后美苏在亚洲、欧洲的势力范围。冷战的进程沿着欧洲到亚洲,再到中东北非,直至南部非洲等等。70 年代,美国的缓和政策指导之下,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保证,无法与先前欧亚那样如出一辙,但是美国迫切希望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迎合非洲民族主义的需求。事实上,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70 年代,中美之间寻求合作,一致将苏联作为共同的对手,那么美国不仅可以从越南战争中脱身,除此之外,整个东亚地区的防线线可以延伸到大陆,如约翰加迪斯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所叙,“反苏并非反共,在失去大陆之后,美国不断地试图拉拢中国共产党成为亚洲的铁托。” 2孔华润认

17、为,冷战起源于复杂的因素,美苏双方的冲突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英国、西欧、第三世界国家是参与者;冷战的缓和是美苏之间实力消长与当代其他力量增长的因素,70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日本与德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国力增强使得美国社会存在要求地区国家承担部分军事义务的呼声,以降低日本与德国在市场上与美国的争夺。一以贯之,70 年代缓和外交也是美国传统现实主义“商业外交”的再现,那么对南部非洲而言,作为“正义的帝国”的苏联,共产主义与集权主义双重之下,更能够迎合独立之后国家建设的需要,那么苏联可以通过经济与思想上的支持达到控制南部非洲的目的,事实也证明了,美国在南部非洲的争夺处于下风,被动防守。1976 年,仅安

18、哥拉内战仅仅一年时间,苏联与古巴支持下的“安人运”就以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当中,古巴直接出兵干涉,人数从 8000 名激增到 35000 名,是美国与南非军事能力所无法媲美。” 3结 语美苏之间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冷战格局之下,双方对南部非洲的争夺1 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与冷战,第 140 页。2 详见: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潘亚玲译,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141 至 197 页。3 文安立,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 ,第 250 至 253 页。的手段各样,各有不同。美国为安哥拉的“安解阵”有限的资金,为刚果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

19、,派遣教官训练民兵,鼓动南非加入安哥拉内战并寻求中共的援助,是间接干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牵头,古巴参与的直接干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南部非洲的形势。例如,安哥拉“安人运”的获胜,1975年埃塞尔比亚政变。美苏之间存在的不稳定地带,如东欧、西欧与亚非,既是和平的缓冲地,如加迪斯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所建构的冷战和平思维,即冷战期间存在一股和平的力量,美苏之间彼此较量与妥协,不结盟运动与美苏阵营分化。 1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之间仍考虑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以及和平主义对双方领导人的影响。该思维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美苏会在一定阶段放弃己方的代理人的支持,已在双方之间达成默契,最大限度降

20、低双方大规模军事冲突,美苏会依据现实主义外交,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世界其他国家扶植代理人,并对一方的军事行动不加以干涉。拉费伯尔认为,“随着内阁、军队、国会和知识分子的立场越来越稳定,杜勒斯发现他在政治上、自身对国际事务的变化缺乏认识”。 2美国领导人对政坛内斗争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却在国际事务上缺乏有效的认识;苏联也是亦然,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了解并没 有 中国与古巴清楚,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苏联对外援助数额急速上升,对埃塞尔比亚与安哥拉的援助额不断激增。美国意识到这些,却无力齐头并进,不得不打中国牌,1 详见: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第 141 至 197 页。2 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与冷战,第 14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