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6 期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雷玉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巴中是四川佛教摩崖造像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历史上的巴中处于关中地区与四川盆地联系纽带米仓道的要冲,历史交通对巴中石窟的开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隋唐两代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巴中石窟开凿兴盛的原因,决定了巴中造像的风格主要来自于西京,但也有少量河西传来的因素.关键词:巴中;石窟;唐代;历史背景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o5)06.0072.07一,巴中石窟概况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四川佛教摩崖造像集中的分布区域之一.所谓“巴中石窟“
2、多系开凿于崖壁上的浅龛,实为摩崖石刻龛像,只少数深广者稍可称“窟 “,因沿习旧俗 ,故许多时候仍称为“石窟 “.巴中石窟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在四川石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调查,巴中市境内现存石窟 59 处,500 余窟(龛),8000 多身造像,其中属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多,共有 18 处,450 余窟(龛),7000 多身 ,分布于巴中市周围的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水宁镇(唐古始宁县)的水宁寺,千佛崖,兴文镇的沙溪,三江乡的龙门村,佛爷湾,恩阳镇(唐恩阳县 )的千佛崖,佛尔岩,化城镇(唐化城县治今巴中城)的石门寺,麻石乡的佛尔岩,三汇乡的奥基寺,来龙乡的佛爷湾,玉井乡的佛尔岩,曾口镇(唐曾
3、口县) 的佛洞湾,甘泉乡的佛框湾,佛尔岩等.这些窟(龛) 像,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窟龛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道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唐代龛像最集中,保存较好的有城周的南龛,北龛,西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化城镇的石门寺,兴文镇的沙溪和三江乡的龙门村等.其中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沙溪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一).在对巴中摩崖石刻造像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龛像进行类型分析,结合纪年龛像,将巴中现存隋唐龛像分为五期,建立了其开凿的时间序72列:第一期开凿于隋,下限到唐初;第二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开凿于初唐,相当于 7 世
4、纪中叶,第二阶段以 7 世纪末到 8 世纪初的造像为主,即武后时期;第三期是巴中造像的高峰期,以一组开元后期造像为代表,开凿于开元天宝时期,即 8 世纪中期以前;第四期,以一组乾元年间造像为代表,下限在会昌之前,即 8 世纪下半叶到 9 世纪上半叶;第五期,会昌之后,即 9 世纪下半叶.二,历史上的巴中巴中秦至三国时属巴郡宕渠县,南朝时属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514 年)始置巴州,属巴州大谷郡.隋大业三年(607 年) 改为清化郡.唐代武图一巴中石窟分布示意图四川文物.2005 年第 6 期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德元年(618 年) 改为巴州,领化城,清化,曾口,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奇章,安固
5、,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阳,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619 年 ),割归仁 ,永穆置万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万州 ,以归仁来属;同时全国因“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其中第五为山南道,第九为剑南道;以成都为中心的今之川西地区属剑南道,巴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原来的山南道分为了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巴中和今四川的通江,广元,阆中,南充,重庆等均属山南西道,治所在梁州(784 年升为兴元府,今之汉中),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属剑南道,治所在益州(今之成都).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 年 )复为巴州
6、 ,五代时归蜀,宋时仍称巴州清化郡,属利州东路.明初降州为县,至明正德年间复为巴州,归保宁府.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1993 年改县为市.米仓山横亘于今陕西南部与四川东北部之间,其北有汉水上游,古之梁州即兴元府位于汉水之滨,其南有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渠江及其众多支流,巴中即位于渠江支流旁.兴元除与汉水相通外,之北又有骆谷,斜谷等道路与京城相联,交通位置极重要,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 即因翻越兴元之南的米仓山而得名.巴中市位于米仓山南麓巴河之滨,是米仓道的必经之处,巴中也因此道与兴元府相通,在唐代交通位置突显,陆路上与阆中(唐之阆州), 三台(古之梓州,曾是唐东川节度治所),成都( 古之益州,西川
7、节度治所)在一条直线上,是京城联系兴元和东,西川的重要通道.同时从巴中顺江而下可达重庆.进入长江.北上还可分道人河西,交通便利.三,历史交通与石窟开凿的兴衰关于巴中石窟之来源必须得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考虑.首先,巴中地处人川的重要交通道路米仓道的南端.从中原人川除了途经广元的金牛道外,就是这条米仓道了,它北接长安(今西安)南,沿斜水,褒水南下或由骆谷南下至南郑(今汉中,唐梁州所在地,784 年升为兴元府),越过米仓山经巴州(今巴中), 阆州(今阆中), 过梓州(今三台)或绵州 (今绵阳附近 ),进入四川的经济文化中心益州(今成都市). 这条路在唐宋时期尤其发达,唐僖宗入蜀时就走的这条路.“广明
8、元年十二月上与诸王,妃,后数百骑车驾幸成都府,西川节率使,陈敬碹自来迎奉“;“(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上趣骆谷上至堵水(即渭水) 车驾至兴元中和元年春正月,车驾发兴元至绵州汉州,丁丑,车驾至成都“-3J. 不仅有史书为证,在巴中南龛还有当时追扈大驾的高官张韩的造像龛,他在造像铭文中记述了黄巢之乱中僖宗人蜀的行程和经过.唐中后期及五代的各种征战中从陕西人蜀的军队多从此道人,并常常在这一线上争夺,这一线上的行军和争夺似乎比经金牛道从广元至成都的路上更多,如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薨,蜀中混乱,唐廷派兵平息,即由此路人川,“ 元和元年(806 年)春正月壬辰,复
9、置斜谷路馆驿.戊子,制:剑南西川疆界素定,藩镇守备各有区分,顷因元臣薨谢,邻藩不睦,刘闻乃因虚构隙,以忿结仇,遂劳王军,兼害百姓,命将兴师,盖非获已,宜令兴元严砺,东川李康,掎角应接,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兵马使李元奕,率步骑之师与东川,兴元之师类会进讨,其粮料供饷,委度支使差官以闻.甲午,高崇文之师由斜谷路,李元奕之师由骆谷路,俱会于梓潼“.一路收复剑州,梓州,汉州,“九月 高崇文收成都,擒刘阅以献“-5J. 又如咸通十一年(870 年).南诏人寇成都,双流等地,当时从陕西调军支援:“蛮军抵成都城下时兴元六千人,凤翔四千人已至汉州“,此次从兴元人蜀之军应也是走的米仓道6l.同时从河西走廊
10、南下,通过甘肃南部的秦州(今天水) 至南郑 ,巴中的道路也很发达.因此.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以及文人多有驻足巴中者.因为通过此道从巴中北上不仅可以到达唐代二京地区,还可由汉中经河西至西域,又可南下到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的摩崖造像中广元与巴中有较多的不同,有的题材和龛形只见于巴中,绝不见于广元,有的正好相反,而不见于广元或巴中的题材和龛形常常又能在四川其它地方找到末流,也说明这两地的造像同时对四川其它地方的造像产生着影响.其次,着名的丝绸之路从西域至河西走廊南下后.主道进入长安,但向南却另有一条路与之相接,这条路经秦州(主要是经甘肃南部的天水境内),向东南至兴元府境
11、内与米仓道南段相合.进入巴中.73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6 期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从这里走的人也比较多,有僧人,亦有商人,南北朝时就有了.同时从巴中南下不仅可达四川腹地.还可经现在的三江镇南下至重庆,并进入长江.顺江到达长江下游.记录南北朝史实的文献中常说有僧人从西域经河西到江南,又有由江南经此去西域者.他们常常路由巴楚,如“释超辩,姓张,敦煌人闻京师盛于佛法,越自河西,路由巴楚,达于建业止定林上寺“【.又有“ 沙门法献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475 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经芮芮,既到于阗“J 又有“昙摩密多,此云法秀 ,厨宾人也 遂度流沙,进
12、到敦煌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424 年), 辗转到蜀 ,俄而出峡,停此荆州,于长沙造寺立禅阁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今南京)“引.所谓的“路由巴楚“很可能与这条道路的存在分不开.从现存的史料和考古调查看,这些由西域“路由巴楚 “达于江南之人有可能从青海或甘肃进入四川西部,从成都顺江而下的,也有可能从四川北部顺江而下的,其中一部分人应是经过巴中,JI 顷江而下的.巴中南龛的题亥 0 中时常有秦州僧或“凉商 “等称谓,虽然是唐宋时期题记 ,仍可证明这条道路的存在,因为古代之交通道路往往依自然地形而定,除了战争等原因外,没有特殊原因一般历朝历代不会改变.巴中摩崖石刻造像之兴盛,与米
13、仓道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米仓道交通地位的提升.在唐以前,从北方入蜀之主要道路是经广元之金牛道,这也使广元之位置历来很重要,使之成为四川最早学习北方开窟造像的地区之一.从盛唐时代,情况发生了些变化,米仓道渐渐兴起,以至安史之乱后取代了金牛道,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人蜀之主要通道.米仓道在唐代交通地位大大提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兴元府和成都府升为与京兆尹一样的级别,从京城到兴元自然道路要畅通,也就是米仓道北段必须畅通,那么从兴元到成都就比较方便了;二是唐与吐蕃和南诏之战争,来往将帅和部队都走这条路;三是藩镇割据,很长时间靠四川供给,四川所贡物品,自然也走这条路.从京城到兴元巴中成都这条道路兴盛和发达的
14、首要原因是兴元府和成都的政治地位的提升.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地区,早在三国时期,蜀国就以之为基地,形成政治上三国鼎立的局势,在南朝北朝时,南北双方时常争夺对包括成都在74内的益梁地区的控制权.对南朝来说,益州对其尤为重要,其与西北诸国之交通不仅要以此为依托,这里的税收也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在军事上更有牵制和平衡南北政权的重要作用 u.北周占领巴蜀,南北对峙失去平衡,南朝灭亡成为必然.北周灭南朝陈即是在占领巴蜀后在成都作了大量准备,然后顺江而下,一举灭陈 u.唐武德初,以诸道军务事繁,分置六行台尚书省,有陕东道,益州道,襄州道,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 u.益州道行台尚书省设于武德三年(620 年),
15、“三年夏四月于益州置行台尚书省,甲寅,加秦王益州道行台尚书令“【BJ.巴蜀地区的政治地位提高,巴蜀地区与其它各道一样成为全国统一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九年(626 年),“废益州道行台,置益州大都督府 “u.龙朔二年(662 年 )十二月 “又以并,扬,荆,益四都督府并为大都督府“【 15,又州分上,中,下三个级别,益州成为与洛,雍,并,荆,扬五州并列的六大州之一(旧唐书?职官志 ).景云元年 (711 年),“雍,洛及大都督府长史加为三品阶,别驾致敬依前“.太极元年(712 年),“雍,洛二州及益 ,并,荆,扬四大都督府,各置司马一员,分为左右司马“【J,益州地位日益重要.安史之乱,
16、蜀中经济上的富饶和军事上天然的屏障成了唐玄宗避乱的最好去处,入蜀回京后,至德三年(758 年) 十一月,“改蜀郡为南阳,凤翔为西京,西京改为中京,蜀郡改为成都府.凤翔官僚并同三京名号“ ,从此出任成都府的守官与京兆,河南,太原府同称为“尹“, 表示益州政治地位与京兆等府同.德宗时,因朱lH:之乱,德宗先避乱奉天,再避乱梁州,兴元元年(784 年)六月,诏“ 以梁州为兴元府,南郑县为赤畿 ,官名品制视京兆南郑县令赐绯,加兴元尹严震检校右仆射,赐实封一百户“u 引.又 “诏日:朕遭罹寇难,播越梁,岷,蒸庶烦于供德,武旅勤于扦卫,凡百执事.各奉厥司,眷于是邦,复我兴运,宜加崇大,以示将来,宜改梁州为
17、兴元府,官名品制,同京兆,河南府,郑县升为赤县,诸县升为畿以严震为兴元尹,赐实封二百户“.唐玄宗幸蜀后,又于剑南道设东,西川两节度使,东川节度使治梓州(今三台 ),西川节度使治成都,东川之设,主要是从军事角度考虑:“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使论之日:剑南虽名东西两川,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界于南蛮,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驯因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6 期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其地理位置,可挡吐蕃和南诏,因而设之.这样京城一兴元一成都,或京城一兴元一东川一西川之间的往来频繁,而从巴中与兴元之交通很方便,巴中往南,阆州(今阆中) 梓州(今三台,唐东川治所) 益州
18、( 今成都,唐西川治所)又同在一条直线上,因此途经米仓道入东,西川最为方便.唐与吐蕃和南诏的战争,在军事上这条道路异常重要,终唐一代,这条道路几乎可以说与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自是吐蕃连岁寇边 ,当,悉等州诸羌尽降之仪凤三年(678 年)(李) 敬玄往剑南募兵,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压其境,俄有生羌为吐蕃响导,攻陷其城,遂引兵守之,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福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_2.可见唐与吐蕃之战 ,在高宗武后时已很激烈,从新疆到河西,以至后来陇右,西蜀均成大患,而在陇右,西蜀战争中,居住在
19、东,西川以西,包括利州一带的山民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吐蕃以及后来之南诏从武后时起到唐末,成了唐王朝最大的后患之一.由于与吐蕃的战争长年累月,前后近两百年,唐王朝备受其患.安史之乱后形势更加严峻,东西,川之军事防御无不以此为中心.加上兴元地位的提升,米仓道进一步繁荣起来.“穆宗即位 ,以(王涯)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使,剑南东川节度使,其年十一月(当是长庆元年,即 821 年),吐蕃南北掎角人寇,西北边骚动,诏两川兵拒之,时蕃军逼雅州,涯上疏日臣当道出军,径人贼腹,有两路,一路从龙州青川镇入蕃界,径抵松州城,是吐蕃旧置节度之所;一路从绵州威蕃栅入蕃界,径抵椟鸡城,皆吐蕃险要之地.穆宗不能用其
20、谋“22. 王涯之建议虽未能实现,却明白地说明了吐蕃,南诏与东,西川之间的交通和军事形势.其中可以看出,当时利州所在以西,紧邻吐蕃,吐蕃又时常进至河西,陇右及剑南西川,因此,经过利州境内的金牛道可能不太安全,并且时常受到破坏,是米仓道的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旧唐书?崔宁列传说:“崔宁本名旰宝应初,蜀中乱,山贼拥绝悬道,代宗忧之,严武荐旰为利州刺使,既至,山贼遁散,由是知名“.宝应只有两年 ,762 年和 763 年,即此事当在 762 年至 763 年之间;“悬道“ 当指利州境内之栈道;山贼指当时居住在利州一带的少数民族.这里的少数民族较多,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他们常常帮助吐蕃,给他们作向导.可以推知,在吐蕃强大时,利州境内之悬道时常受到破坏,米仓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