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试题.doc

上传人:马心欣 文档编号:21550793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2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一、选择题12018云南月考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一大片”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答案C解析“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体现不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A项错误。“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

2、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22018江苏宿迁模拟六十多年前,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则材料主要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A“另起炉灶” B互相尊重主权C“求同存异” D互不干涉内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周恩来的回答可知,要想两国和平共处,就应该尊重其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即实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故D

3、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涉及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与题干信息

4、“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42018河南周口期末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A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B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万隆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使会议杂音时起,出现波折和争吵。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时,周恩来发表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广泛与各国交流意见,使会议朝着正确轨道前行,故D项正确。A项虽然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贡献,但不

5、是材料反映主旨,应排除。B项说法错在“消除”,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项与万隆会议无关,应排除。52018山东枣庄八中期末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已经是无法阻挡的事实,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大势所趋,故B项正

6、确。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项;题干反映美国对华的冷战政策受挫,排除C项;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排除D项。6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为: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判断,这一会议()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可知反映的是1955年反对殖民主义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开始冲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指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

7、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召开时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实现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D项错误。72018湖南郴州期末下表为新中国建交情况统计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是()时间建交国家数194919501719511960191961197019197119806919811992271992199910A建国初多边外交取得显著成就B“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停滞不前C中美关系改善开创外交新局面D八十年代后中国外交形势下滑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非实行多边外交,排除A项;从表中信息可知,“文革”时期外交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8、就,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后,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大量增加,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82018杭州七县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反应是()A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B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道歉与赔偿C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D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日本和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B、C两项

9、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1971年新中国已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材料二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二战时中美两国结为盟国,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2)变化: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胀”)。(3)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宣传海报及宣传内容,可知反映了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可知,美国对华态度由敌对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根据材料“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结合1972年前后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归纳。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他相关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