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doc

上传人:马心欣 文档编号:21546808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光膜大棚有机生态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循环模式示范基地(简称“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报告书 项目编制人: 章 御 山 E-mail: 491057177 报告编制日期: 2011年元月5日 第一部分 目 录1、项目概况。1211 项目提要。122、本方案编制范围和依据。1521 项目编制的范围。1522 项目编制的依据。153、项目的背景及实施建设的必要性。163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163. 2 新农村建设投资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势在必行。2833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1 3. 4 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3 3. 5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

2、设的首要任务。41 3. 6 我国目前生态农业八大模式。47 3. 7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大主要问题。49 3. 8 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困境及解决策略。55 3. 9 本公司核心技术的应用必然助跑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704、实施本项目的优势。80 4. 1 基地的示范和营销优势。80 4.2 公司的人才优势。80 4.3 公司的科技优势。80 4.4 公司现有基础优势。815. 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109 5. 1 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109 5. 2 国际市场的需要。114 5. 3 彻底解决“三农”的需要。1156 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实施进度计划。116 6. 1 项目实施方案。

3、116 6.2 项目实施形象进度计划。 1187项目组织与管理。 1198. 资金筹措。 1199. 经济效益分析(略)。 11910.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119项目概况1. 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2)建设单位:中健枫科国际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项目负责人:李建功(4)项目执行人: 章御山(5)建设地点:北京/成都/深圳/沈阳/大理(其中一地)(6)建设年限:半年(7)建设目标: 建成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化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集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和辐射、优质品种引进生产、品牌效益农业展示、有机禽畜养殖园、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为一体,具

4、有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基地产能初步达到:日供10吨的有机新鲜蔬菜、月产10吨有机瓜果花卉草药、日供10吨有机禽畜肉、月供10吨生态鲜活水产、年产5000吨生物质能源,以满足周边市区人民的需求,真正能够让市民吃上“放心无毒食品”、“安全保健食品”。(8)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100亩。 内设四个功能区: 1)有机蔬菜瓜果花卉草药种植区 2)有机禽畜生态养殖区 3)有机水产生态养殖区 4)核心技术科技配套区 5)有机生态食品加工区 6)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能源研发区 7)高新技术应用集成区 8)农业观光消费服务区(9) 投资规模和投资预算 方案一: 一期项目预

5、算投资为6000万元,执行期6个月,达到基本示范效果。 1)一期工程3个基地建设投资各500万元(按每个基地100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等工厂投入3000万元3)公司租房办公设施费500万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500万元5)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6个月,投资回收期约1年, 完成时间截止至2011年6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 第3年达到上市条件6) 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500万元方案二:一期项目也可按每个基地500亩直接整体规划一步到位,3个基地同时启动,公司设施及信息化一步到位:按建设1个基地预算总投资5.5亿元,按建设3个基地预算总投资为6.5亿元,执行期10个月,达

6、到示范效果和初步满足所在地区市场需求。 1)一期工程3个基地建设投资各5000万元(按每个基地500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生物工程项目等工厂投入2亿元3)公司办公设施费1亿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1亿元5)公司日常周转资金5000万元6)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5000万元7)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10个月,投资回收期约2年, 2年达到公司上市条件8)完成时间截止至2011年10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方案三:一期项目也可按每个基地1万亩直接整体规划一步到位,5个基地同时启动,公司设施及信息化一步到位: 按建设1大基地预算总投资22亿元, 按建设5大基地预算总投资为62亿元

7、, 执行期2年,达到规模示范效果和基本满足所在地区市场需求。 1)一期工程5个基地建设投资各10亿元(按每个基地1万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生物工程项目等工厂投入5亿元3)公司办公设施费2亿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3亿元5)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1亿元6)公司日常周转资金1亿元7)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2年,投资回收期约3年, 第二年公司达到上市条件8)完成时间截止至2013年12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2 本案编制的范围和依据2.1 项目编制范围对本项目的总体概况、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背景、市场预测、总体方案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社会效益

8、和生态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可实施性。2.2 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3)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4)我国将推行菜篮子主产品市场准入制度(5) 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暂行办法(6) 2011中央1号文件3 项目的背景及实施建设的必要性3.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3.1.1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 3.1.1.1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按照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农业是一

9、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们国家正处于传

10、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新旋律。完成这个转变过程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3.1.1.2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3.1.1.2.1 科学化 现代科技正迅速地向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科技进步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只有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农业才有先进的装备设施、先进的生产管理,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得以提高。3.1.1.2.2 集约化 集约化主要是指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先是由单纯地注重数量和速度增长,转到主要依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是改单纯

11、注重物质、资金投入,为在物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和资金利用率来实现农业增长。3.1.1.2.3 商品化 商品化是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从以完全自给自足 (自我消费)为目标向完全形成商品(社会消费)为目标的逐步过渡。3.1.1.2.4 市场化 它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3.1.1.3 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 都市农业 城郊型农业 无公害农业 观光农业 绿色农业 精确农

12、业 持续农业3.1.1.4 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 生产供给 生活休闲 生态保护3.1.1.5 现代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 提高土地产出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产品商品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3.1.2 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出八个趋势:3.1.2.1 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高效农业,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发展,由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科技革命正促进着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3.1.2.2 各国政府都把发展农

13、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重要事业来抓。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小比重,但考虑到农业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建立各自庞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如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立了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研体系,并与地方政府和全国“农协”的科研推广组织相配合,成为“科技立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1.2.3 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实行技术改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调查与环境控制、配方施肥和配合饲料、品种选用、栽培与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

14、病防治以及产后处理等过程,都己实现了工厂化,并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调控;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生产,无土栽培和植物快繁脱毒等密集型高新技术正开始在实际中应用。3.1.2.4 农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的农业高新技术革命,正使未来农业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农业面临着观念更新、内涵深化、外延扩大的挑战。3.1.2.5 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世界农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农业国际化趋势对各国农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各国只有调整农村经

15、济结构,优先吸纳先进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形势。农业日益商品化、国际化的趋势是农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它把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推向世界市场。3.1.2.6 农产品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 质量和品种成为农产品竞争的首要因素。未来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给人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无公害”、“无污染”、“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工艺型、观光型、保健型农产品将会应运而生,为农业开发和科技应用展现了诱人的前景。3.1.2.7 从专业化生产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农业部门,随之出现了市场竞争、商品流通、各专业化

16、农业部门供求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应运而生,促使世界农业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这一趋势50年代最先在美国兴起,60年代波及西欧各国,到70年代扩散到原苏联、东欧及世界各地。3.1.2.8 世界农业的潮流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目标集中在全球农业低耗、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上,许多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短期产业,重视农业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后劲,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农业时都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原则。3.1.3农业高新技术的构成、及其转化模式特征3.1.3.1 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高

17、新技术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两个方面。高技术是处于当代科技最前端的技术群,主要领域有: 微电子与计算机 信息技术 自动化与机器人 生物技术 新材料 新能源 航空航天 海洋开发 高技术的特点: 高难度 高技术密集 高知识密集 高资金密集 高速度 高竞争 高风险 高效益 新技术是指刚投入或尚未投入生产使用的开发研究技术或工程技术,是相对原有技术而言,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新发明、新发现和创新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首要是生物技术,其次是信息技术,此外,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也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3.1.3.2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

18、涵 从产业角度上看。农业高新技术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包括10个方面: 动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酶工程 发酵工程 系列化工工程及蛋白资源开发和多样化食品、饲料、农产品精加工技术 优良新品种 生物环境工程及农业环境保护 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农用遥感、核辐射和计算机 现代农业机械及精细化工 其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从技术角度讲,主要有: 生物工程技术 计算机技术 核技术 信息遥感技术 化控技术 激光技术 等离子技术 太空航天技术3.1.3.3 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 高度的创新性 ,如:植物组培技术 高度的综合性, 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 (酶技术) 高度的渗

19、透性, 如:计算机技术相良种选育技术 高度的技术、人才聚集 高度的资金投入 高度的增值性3.1.4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几种模式3.1.4.1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化模式这种方式是以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具体做法有: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由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如福建省厦门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20、进行连片开发,整体提高,如北京顺义。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点的农业示范区。如浙江杭州余杭区、上海市嘉定区、北京市海淀区的农业示范园建设。建立农业高新科技小区(科技示范园)。如山东从1992年开始,建立了10处农业高新技术小区。3.1.4.2 科技与经济共生共长的转化模式这是以计划项目为驱动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模式。如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开发。3.1.4.3 “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指公司+农户的经济载体,围绕一个大宗农产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创办专业公司,如广东顺德建立的各种花卉种苗公司。3.1.4.4 院地联营型科技转化模式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单

21、位和地方合作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建立的农业科技园。3.1.4.5 科研、生产、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转化模式这主要指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它们围绕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科研开发、产品推广,如虎门金山实业公司、深圳农业科研中心、广州花卉所等。3.1.5我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一是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背景和正在全国推行的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上述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浪潮。前者是向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和创造良好的技术需求环境,后者是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如不失机遇,把握得当,将有利于中国农业

22、摆脱困境,取得发展上的新突破。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我国的“超级稻”培育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超高产小麦、特种玉米、抗虫棉和抗虫玉米、抗稻瘟病和稻飞虱水稻、抗黄矮病和白粉病小麦以及耐干旱和盐碱的小麦和玉米也可能取得较大进展。在动物养殖及水产生产上,通过发展超数排卵、核移植、活体提取卵母细胞等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及“超级猪”计划的实施,将使我国畜牧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同时我国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医用蛋白和医用兽疫苗亦将取得重大进展。通过速效无公害生物农药、新一代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国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并减轻各

23、种化学药物对环境及食品卫生带来的威胁。在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方面,以提高农田水利用效率为中心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灌渗灌技术、地面覆盖技术、蒸腾抑制技术和先进灌水制度等现代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业资源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资源节约和高效的工厂化农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将在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传递、农业环境监测方面广泛运用。现代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总趋势。鉴于我国是一个资源薄弱、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直接从事农业工作

24、的同志应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在新一轮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应当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制定相应政策,坚持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可靠保障,以研发、传播和运用科学技术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开路先导,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和经济强国。3.2新农村建设投资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势在必行新农村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其主旨是在总的农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实现优质、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复合目标,进而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完美统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新农村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25、,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结合的发展模式。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两者相辅相成,新农村生态农业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中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末期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绿色食品作为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和

26、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也逐渐形成了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体系。两者的发展不仅在环境保护、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由于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实践起步较晚,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整体的恶化,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理论基础不完备、技术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薄弱等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我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党中央

27、、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1993年,由农业部的全国新农村生态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中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近期目标:20102020年分三批再建设3005个国家级示范县,到2020年使全国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县达到350个,并安排20个地市开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中期目标:20222030年分4批再建设600个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县、60个新农村生态农业地市,使全国一半以上的区域实施新农村生态农业;远期目标:20322050年再分4批建设2000个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

28、示范县和200个新农村生态农业城市。同时在规划实施时期,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整体而言,为适应世界和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代表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3.3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3.1 设立国家有机产业管理部门 协调支持有机产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前提

29、下,完善有机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相关法律的补充,建议由农业部尽快制定部门条例,出台有机农产品管理条例,进一步切实有效地规范有机农产品生产。 此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管理机构(类似美国NOP)。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这一点也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实际相吻合。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部应该更多地介人有机农业产业规划与管理协调和支持这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3.3.2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投入品质要求较高 必须紧紧依托科学技术,应着力加强有机农

30、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兼顾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美两国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方面差异较大美国实行的是科研、推广、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病在于一定程度上科研与推广相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直接套用美国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是不合适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农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3.3.3 加强农业信

31、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要注重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全方位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要为有机农户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在有机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动有机农业再上新水平。 此外,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均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许多有机生产者因为信息闭塞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造成“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协同民间的各种组织和机构,协助建立其专门的营销网络为有机食品生

32、产企业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我国有机农业经营者也应高度注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联网经营及时准确获知有用的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和商机。3.3.4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有机产业经济还不发达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户素质偏低。不论是从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生产发展实际看加大对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有机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带领有机农户走进市场走向国际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前提下有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33、的格局。3.4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中国的农民占着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农业关乎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虽说现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可以使得全国的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中国农业的现状亦决定了中国中国以后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朝着世界先进技术的方向去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在贸易领域的开放,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一向被视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在这轮冲击中面临坚俊的考验异

34、常艰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应该看到我国里农业强国的距离还很大。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否能让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受益关系到我国的安全和稳定,这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业为立国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生产之外,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作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民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成为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操作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成为观赏型农业中的园丁。 减少农民,似乎成了解决

35、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更有人认为,三农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减少农民的问题。这样的学术共识不但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引导中国农业走入误区。所以,在讨论中国农业问题时,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列,是不对的。在当代文明社会,农村的出现是一个事实。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城市化。相对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特征,农村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如果以城市化来改造农村,必然会犯错误。农村和城市一样,都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只不过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所以它们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村是没有办法消灭的,也不能被消灭。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和农村长期

36、并存,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三农问题其根本就在于农业问题。农民只是在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中就业的从事着。如果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福利问题。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农业缺乏基本的竞争优势,在国外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农业生产只会收缩,而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很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生产的农业企业相比,农业不可能占有优势。当前,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种田养人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常态。少部分进入市场的粮食仅仅是为了换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业商品化程度并不高。从这个角度来

37、看,希望通过减少农民来发展农业无疑是缘木求鱼。即使农民减少了,其他资源禀赋仍然无法改变,农业仍然处在劣势的地位。但是,放弃农业是绝对不可行的。即使在发达的国家,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关照的行业。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找到替代农产品的完全办法,农业仍然是人们免于饥饿和恐惧的最基本的行业。不论国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保证农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稳定的问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应该扮演者稳定的角色。只有农业稳定,现代化才会有希望。稳定的农业不一定是扩张的农业,相反的,稳定的农业应当是适当收缩的农业。只有将农业准确的定位,农业政策和

38、农业制度设计才会具有科学性。 其次,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成了中国最大的资源供给者。农业中的就业者不仅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不断地提供人才。农业的这种“出血”现象,在各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性。正是因为这种农业发展中的“外部性”,决定了各国必须以分配或者再分配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在农业领域,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始终是相伴而生的。如果不承认农业的“出血”现象,不承认农业在现代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片面的将农业的现代化与其他的现代化等量齐观,必然会出现决策的失误。其实,农业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含义,除了耕作技术的现代化之外,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才

39、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追求目标。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即使花费再多的代价,也难以实现财富的增值。在有些国家,工业化的车间生产已经代替了田间耕作,传统的农业已经由生产型向观赏型过渡,农业已经成为博物馆行业。 第三,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没有止境的。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城市正在一步步地扩大,而农村正在一步步地缩小。这种城乡之间的此消彼长,充分反映了农业在现代化中所扮演的尴尬角色。农业并非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行业太古老,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各国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将农业的发展置于一种特殊的优先地位,防止因为农业的落后而导致现代化的列车无法正常启动。坦率地说,农业在各国的

40、经济结构中,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乘车时必须优先将其推到车厢之中,否则,其他人无法及时登车。城市的扩展,是一个国家年轻和充满活力的标志。农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的滋补。在当今中国,凡是农村发展好的地方,不是因为农业有所进步,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有着许许多多的乡镇工业。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才使周围的一些农业有了稳定的市场。这种依赖于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几乎成了江南农业的普遍模式。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农业会失去其基本的资源土地。在一些地区,农业的消亡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第四,必须承认,面对上述这些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在农业土地资源的

41、运用上,我们坚守土地承包制,将土地资源和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一起,防止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事实上,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土地承包制作为解决国家与农民、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土地承包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太拘泥于已有的改革成果,而没有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业发展中所涌现出来的新的资源组合模式和农民自发的组织管理结构。第五,在制度的供给上,我们片面地把农民“海选”的自治尝试看作是现代政治民主的运作方式,而没有看到不同

42、的制度在中国农村所产生的兼容性问题。不论是中国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还是现代企业的公司制度,在农业生产中都扮演着极其矛盾的角色。从政治上来说,村民自治有利于村民当家作主。但是,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决定了村民自治组织机构反过头来成为了掌握村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机构。在村民委员会的控制下,农民的权利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村民委员会成为了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这是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农民自己的组织不但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反过头来,成为了压迫农民的机构。村民自治组织已经变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土地的私有化问题,认为应该让农民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土地的私有化不但不会缓解

43、中国农村的现实矛盾,反而会给中国未来农业的改进制造新的障碍。所以,农业制度设计也需要解放思想。 中国农业不在于要不要发展问题,而在于要不要保留的问题。农业作为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国家的强有力扶持。作为农业的就业者,农民应当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福利。但是,这种福利安排不在于发展农业,而在于保护农民。农业除了一部分引进工业化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之外,其他部分应该向观赏型农业发展。农民是生活在中国农村、并且带有自然经济状态的中国公民。农业和农民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农业现代化是有选择地工业化。而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经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中国当代的农民其实是需要国家扶持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农业的生力军。我们必须把农业政策、农民政策和农村政策严格区分开来,防止制度设计中的粗线条导致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作为一个行业,农业必须向两个方向过渡,一个是向工业化过渡,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一个是向观赏性田园农业过渡,走休闲型农业的道路。作为农民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技术培训从事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一种是安于现状,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他相关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