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长调研汇报提纲一、全市农业生产概况1、基本情况我市属通南高沙土地区,分为沿江、沿靖和高沙土三个生态区。高沙土占 75%。耕地面积 110 万亩,总人口 128万人,农业人口 80 万人。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90 万亩左右,粮食总产 60 万吨。以稻、麦两熟为主,水稻面积 60 万亩,小麦 50 万亩,其中优质弱筋小麦 30 多万亩,蔬菜面积 25 万亩,油菜 20万亩,其次是花生 8.5 万亩、甘薯、马铃薯 6 万亩、大豆6 万亩、玉米 5 万亩、元麦 2 万亩、大麦 2 万亩,蚕、豌豆3 万亩,香荷芋 1 万亩,还有少量荞麦、山药、秧草种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 11 万亩,占总面积的 1
2、1%左右。畜牧养殖以生猪、家禽为主,是有名的生猪大市,肉类总产 8.5 万吨。生猪饲养量 140 万头左右、上市量 85 万头。家禽饲养量 130 万羽。上市量 700 万羽左右;其次是山羊饲养量 40 万头,上市 25 万头、毛(肉)兔、奶牛 1585只。常年水产养殖面积 6 万亩,产量 1.8 万吨,其中特水养殖 1.6 万亩,产量不到 1 万吨。全市规模养殖生猪占32%,蛋禽占 31.4,肉禽和奶牛接近 100%。我市是全国有名的银杏大市,常年银杏产量 4000 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共有银杏树 650 万株,挂果的 100 多万株,盛果 30 万株。树龄 1000 年以上的 12 株,
3、500 年以上的 121 株,100 年以上的 6186 株,银杏成片林 12.8 万亩,围庄林 20.2 万亩。意杨成片林 4.8 万亩,550 万株。花卉苗木 2900 亩,420 万株,蚕桑 4500 亩,年产 200 吨,其他有少量冬枣、桃子、梨子、柿子、葡萄等果树,面积在几百至一千亩。全市现有林地 3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5%。2、近几年农业生产特点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全市围绕农业“三增”积极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市 XX 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3.49 万公顷,复种指数 218.22,全年粮食总产量58.70 万吨
4、;肉类总产量 8.38 万吨;水产品产量 1.75 万吨;全市有林地面积 1.94 万公顷,林木覆盖率 17.5%,活立木总蓄积量 65 万立方米;白果产量 4000 吨,全市农业产值17.69 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 9.78 亿元,种植业产值7.91 亿元,农业增加值 22.8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125元,各项指标与 XX 年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占 55.3%,其中养殖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47.9 %,分别比“十五”期初提高 8.3 个、8.1 个百分点。种植业优质专用品种比重提高,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油菜种植比例分别达到 9
5、0%、98%和 100%。养殖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元生猪、杂交山羊、优质家禽、优质水产品上市比例分别达到 30%、20%、85%、60%。“十五”期间新增成片造林14.7 万亩,建成绿色通道、绿色屏障 1300 公里,新建完善农田林网 64 万亩,四旁植树 1000 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 8.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粮油、蔬菜、畜禽、银杏、特色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建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基地 42 个。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130 个,农产品加工值达到 21 亿元,年出口创汇 1000 万美元。“苏三 0”集团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省和泰州市级龙头企业达到 13 家。订单农业
6、起步发展,XX 年订单收购农产品达 2.3 亿元。近三年农业系统共引进“三资”农业项目总额 1.4 亿元,实际投入 7273 万元,其中外资 67 万美元,台资 1000 万元。、农业科技贡献分额迅速上升。3 年累计引进推广各类新品种 100 多个,自主选育了泰花 4 号、泰花 5 号两个花生新品种和苏玉糯 6 号玉米新品种,大面积推广 20 多个,大宗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5%以上。稻麦轻型栽培、麦套稻、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银杏早果丰产、生猪高效集约化养殖、高床养羊、大棚养鸡、水产品网箱养殖等重大技术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三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6 项,泰州市科技进步奖 21 项。、农
7、产品质量建设成效明显。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2.4 万亩,申报并获得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 58 个,制定了省、市级农业地方标准及有机农业标准 28 项,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 个。在城区主要农贸市场实行了市场准入。、项目农业、高效农业稳步发展,政策支农力度加大近三年,我局共上争各类农业项目 63 个,资金2327.77 万元,其中省级以上项目 42 个,资金 2195.77 万元。高效种植面积、规模养殖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近两年,实施良种补贴项目 112 万亩,农民直接受益 986万元,实施小麦农资增资补贴 76 万亩,水稻农资增资补贴67 万亩,农民
8、受益 1765 万元。平安农业建设不断加强。为了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确保农业安全生产,我们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专门成立了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委员会和专家组,实行了主要农作物用种公告制度。近几年,通过加强预测预报,坚持统防统治,对以水稻条纹叶枯病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疫力度,净化养殖环境,遏制了牲畜五号病、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通过强化农资执法,加大农资抽检力度,实行关口前移,农资质量逐年好转。3、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夏粮生产获得丰收。平均单产 387 公斤,其中小麦单产 401 公斤,同比分别增加 31
9、公斤和 24 公斤。夏粮总产31.86 万吨,同比增加 12.88 万吨,增长 67.9%。畜牧养殖有喜有忧。忧的是总量和效益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喜的是规模养殖稳定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增加较多,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草食畜禽增幅明显。造林绿化成绩显著。全市今年已通过泰州验收完成农村造林总面积 3.11 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 1.65 个百分点,绿化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 90%。分别完成泰州市交指标 2万亩、1.06、85%、85%的 156%、157%、106%、106%。其他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达标,造林工作继续在泰州市保持领先位置。泰州农委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在下达的 8 大项 3
10、8个子项目标中,目前已全部完成的有 4 个大项指标,38 个小指标已完成的 30 项,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年底时能够完成的有 7 项,仅有一项工作待市政府批准并下拨有关经费以后实施完成。市交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今年 1-7 月份,完成全部工业产值 31000 万元,销售收入 29000 万元,利润 1390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5%、11.5%和 22%,完成市交年度任务的55.4%、55.8%、和 51.5%;服务业完成增加值 1900 万元,同比增长 5.5%,完成市交年度任务的 82.6%;建筑业施工总产值 27450 万元,同比增长 12%;疏浚业施工总产值3000 万元,同比增长 11.
11、3%,分别完成市交年度指标的62.5%和 62.5%;自营出口额 39 万美元,同比增长 8%。全系统完成技改投入 2780 万元主要是:1、兆胜集团高温导线项目,今年 6 月份开工,目前已经投入 400 万元;2、南极集团特种军用车辆改装项目,总投入 3000 万元,今年一期投入 1200 万元,3 月份开工,目前已经投入 1000万元,计划在 8 月份竣工投产;3、黄桥种猪场干冰项目,投入 300 万元。服务业项目投入 100 万元,主要是济川房地产项目,占市交全年指标的 66.7%。4、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打算着重是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高效外向化农业快速发展。在抓好常
12、规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各项工作措施,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以实施高效农业项目工程为载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外向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产业和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高效农业规模每年扩大 5-10%,年均新增亩效益 XX 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 10000亩,到 XX 年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农业
13、增加值年均新增 1.5 亿元左右,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 1 万亩以上。二、农业局人员、机构设置等基本情况现农业局是 XX 年 11 月由原农业局与原多管局合并而成,XX 年 8 月挂牌成立林业局(二级局)。1、机构设置局机关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生产综合科、科教科、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科等 14 个机关科室。下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农科所、农干校等 7 个直属事业单位。2、人员情况局机关行政编制 26 名,实有 26 人,其中科级干部11;事业单位科技人员 471 名,其中,全额拨款 425 人、自收自支 46 名;现有国家级专家
14、 1 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名、泰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6 名、正高级专家 3 名、高级职称人员 52 人、中级职称人员 121 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3 名、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36 名。3、下辖场圃、企业下辖泰兴市种猪场、马甸养殖场、西郊良种场、第一捕捞公司、第二捕捞公司、黄桥种猪场、黄桥果园场等 7个国有场圃。系统所属企业共 35 家。其中:工业企业 25 家、建筑3 家、疏浚 1 家、三产服务 6 家;工业企业中,列统企业 5家;市属骨干企业 2 家。05 年,两家骨干企业实现总产值3.56 亿元、利税 4217 万元,分别占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 77.
15、19%和 88.63%。近三年我们共自筹改制成本 6702 万元,上争省场圃改革资金 233 万元,置换分流职工 3504 人。市种子公司、家畜良种推广站、种禽场 3 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已全面完成,42 名职工身份全部置换到位。三、几点建议1、恳请市政府对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多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一直比较关心,特别是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作出以后,近几年,通过政策推动,财政支持等方法,积极推进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无论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局都责无旁贷。我们既感到责任重大
16、,同时又满怀信心。但是客观分析目前农业发展的情况,一些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发展的基础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较大;二是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有的地方不相适应。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农业科技人员面临着严重的知识老化和断层现象,只有通过有序进修、培训、知识更新与引进更高层次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组织解决新时期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侵害、畜禽防疫、农林牧渔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应用,适应新形势下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要求,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换代;农产品质量安全
17、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有机构、有班子无仪器设备,需要进一步强化;近年来,因假农资出现的坑农、害农案件屡屡发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打击农资制假、售假工作都十分重视。农业局是农资打假的职能部门、牵头部门,对农资打假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刚刚组建,执法装备差,财政上对执法工作无专项投入,只能靠以罚养法,这样很难适应农业执法面广量大、工作艰巨的需要。为此,建议加大对农业执法专项经费的投入,改善执法的装备,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按国家规定落实农业执法人员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政策、待遇
18、。三是主导产业发展的质态和规模尚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一些主导产品如银杏、生猪的加工、开发、产业化发展还任重道远,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效益较低,迫切需要通过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地下农产品规模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畜禽品种改良、推广与畜禽小区、无公害养殖基地等的建设,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特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进一步实行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财政支持,以奖代补,助农增收致富的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大。目前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项目农业,通过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弱势,这
19、些项目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扶上马,送一程。恳请市政府能够进一步重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上述几个方面给与更多的关心与支持。2、建议市政府将基层畜牧兽医体制尽快改革到位。我市现有畜牧兽医水产技术人员 652 名,多年来,靠“一双眼”、“一双手”、“一双腿”服务。由于诊疗仪器、设备简陋,常造成一些误诊、错诊,跟不上畜牧渔业发展的新要求,并给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在国内外频繁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的事实充分说明,动物防疫工作是关系到畜牧业安全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我市是畜牧大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还会越来越高。但我
20、市动物防疫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目前的动物防疫职能仍由兽医人员承担。兽医人员虽承担防疫的公益性职能,却不享受财政拨款,工资靠临诊收费自收自支,畜禽生病越多,收入会自然增加。而免疫注射不向群众收费,防疫到位后,发病得到控制,兽医的收入反会下降,防疫队伍自身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严重妨碍畜禽防疫安全的重大隐患。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将属于公益性的防疫工作由政府投资,解决防疫人员的工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免疫、监测和治疗,杜绝无规定疫病的发生,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3、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节约行政资源在局现有机构中,虽然局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三大中心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属二级局建制,但在人员到位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需要进一步理顺。除林业局、执法大队与机关集中办公外,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异地办公,造成管理和服务有较大的不便。一是为基层增加了不便,有的单位或群众到农业局办事,因为不清楚情况,要多走一些冤枉路,也有的到同一个局办一次事,却要走几个地方;二是机关也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电话费、水电费、交通费等支出。三是管理不便。初步设想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址进行扩建改造,或另外择地新建,以整合、节约行政资源,请市政府给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