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与屈原简论2003 年 9 月第 2O 卷第 3 期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西安)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Sep.2003Vo1.20.No.3杜甫与屈原简论张保宁(西安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安 710061)摘要:杜甫和屈原都是传大的爱国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 .两位诗人的可比因素有许多方面:他们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颇为相似.他们都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他们都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和家乡;都愤世嫉俗,蔑视群小 ;都坚持真理,坚守人生的信念.他们都具有无人能比的极大才能和难得的创新精神,都为民
2、族创造出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无疑有所继承和发展.关键词:杜甫和屈原;比较研究;文化名人;人格精神;创造才能;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03005703大约在 2280 年前,一位“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D 的诗人,辗转于洞庭 ,长沙一带的山中水上,眼望着自己的祖国遭敌侵凌,国都沦陷,最后不得不满含悲愤,怀石自沉湘水的一支泪罗江而死.此后约过了 1047 年,又有一位被战乱和饥寒所迫而流落到长沙,湘水一带的诗人,困守在湘江的一只破船上,他“用含着泪水的眼睛望着船外萧索的山河,
3、默默地告别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2】(啪最后客死在寒冷的湘水之上 .这两位相距千年却都死在湘水的诗人,便是我们民族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杜甫.这是一种命运的巧合,还是上苍的有意安排?对这个问题,一直很少有人论及,或许学人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是在 1953 年,当屈原逝世 2230 周年之际,他被国际组织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纪念和爱戴.这一重要事件仅过了 8年,即 1961 年,在斯德歌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此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这难道又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世人的有意安排?其实 ,同样都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
4、杜甫和屈原理应受到后世人民的学习和怀念,他们在人格和精神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意义也是相通的.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创造了我们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学典范;杜甫遭乱离而写诗史,把我们祖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潮.因此,把杜甫和屈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都离不开他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催生.我们把杜甫和屈原这两位伟大诗人各自所生活的时代收稿日期 2OO212 一 O6联系起来作一番比较,不难发现两者之问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一生中共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三朝.在怀王前期以前,楚国政治开明,国力
5、较为强大,当时和齐国,秦国同为大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条件.屈原身为左徒,深得怀王信任,“人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竹I这样的政治环境,使屈原产生了“美政 “的治国理想 ,他对外主张联齐抗秦,给楚国争取发展的机遇;对内修改宪令,积极培养人才,以期强大楚国.可是后来怀王受上官大夫等奸邪小人的挑唆,屈原渐被琉远,到了顷襄王时期,小人更加得宠,襄王更为昏聩,屈原不但无法接近朝政,而且惨遭放逐,最后眼看着楚国动荡,衰败下去,终至被秦人攻陷了郢都,他才不得不以死来殉国.杜甫生活在屈原逝世一千年之后,这时虽没有了战国那种诸侯割据,纷争天下的局面,中国封建社会也已经进入发展成熟
6、的时期.但人类历史镊旋式发展的规律,又总会使一个阶段重复另一个社会阶段.李唐王朝也是如此.和屈原一样,杜甫一生也了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位君王.玄宗时期,大唐王朝空前的统一强大,杜甫沐浴着盛唐文化的春风,感受着与时共进的时代气息,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他少年时期饱读诗书,漫游天下,就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准备.可是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大权旁落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手中,以至引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盛极而衰,他的两次科举梦也因此而化为泡影.到肃宗,代宗朝,国家始终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他的政治理想也终未实现,最后漂泊西南,客死湘水.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屈原和杜甫都生于社会的兴盛时期,也都经历了动乱和衰落
7、,而这动乱和衰落的原因又都与君王昏聩,小人当道分不开.韩愈说:“不平则鸣“,57欧阳修也说:“穷而后工“. 这种极为相似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说明,产生杜甫和屈原两位伟大诗人的社会因索基本是一致的.社会环境的相似,只是造就杜甫和屈原两位伟大诗人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分析,杜甫和屈原也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首先,两位诗人都有崇高的人生理想,而且他们的理想在本质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如前所述,屈原的理想是“美政 “,这种“美政“是建立在强大楚国,最终由楚国来统一天下的政治愿望的基础之上的.屈原虽是楚国人,但在他那个时候,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已经南浸楚地,受此影响,他的“美政“ 理想的主要内涵.便是举先王
8、之德政.他在离骚中不止一次地唱道:“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他认为古时候的尧,舜 ,禹三王很纯粹,他们伟大而光明,治国之道坦荡而美好;汤,文王,武王也都举贤而用能,他们都是德行高迈的圣人.屈原坚信,只有推行这些先王之道,楚国才能走向光明兴盛.而要推行这些先王之道,又不能不依靠眼前的国君,因此,他在实现其“美政“ 时.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怀王身上,他的理想中也便有了忠君的思想.他在离骚中吟道:“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忽奔走以先
9、后兮,及前王之踵式“.他热情地奔走于怀王先后 ,自告奋勇地要成为怀王的领路人,目的是希望怀王成为具有崇高德行的君主,这样才能富民强国,称霸于天下.杜甫的理想也是实现尧舜之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奉赠韦左丞丈 )杜甫的这种理想,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密不可分.他出身于“奉儒守官“ 的家庭 ,且 “未坠索业“,始终坚守着儒家思想.他虽未有屈原那样与国君同宗同姓的身份地位而直接辅佐君王,但他一直刻苦自励,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L3(白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他和屈原一样,把实现尧舜之治的理想寄托在当朝的君王身上,因而忠君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浸入他的理想
10、之中.特别是他出生前的“贞观之治“ 和他年轻时经历的开元盛世,使他更加相信有好的君王就可以实现尧舜之治.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的这种理想受到沉重打击,可他还是说:“ 死为辰星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休“.Ca(可叹)可见他的政治理想是多么坚定 !要说明的是,屈原的“美政 “也好,杜甫的尧舜之治也好 ,他们都是为了富民强国.因此,他们的忠君便有积极的意义,即屈原忠君为强楚,杜甫忠君以爱国.这是由他们崇高的人生理想所的决定的.58其次,两位诗人都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他们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屈原被疏远,遭放逐,却始终忧虑着楚国的前途,他看到楚国的将士们为国捐躯,便吟国殇给予歌赞和哀掉;他
11、得知郢都沦陷而赋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 t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对人民的流离失所表示深切同情.杜甫是我们公认的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他一生穷困,却一直惦念着百姓的困苦不幸:“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3( 白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自己惨遭不幸,却还想着天下的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看到战乱使山河破碎,便有“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Ca( 春望 )的心灵哀叹;闻官军收复失陷之地,便有“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真情发泄.秋雨淫肆,他为农民稼穑无收而心急:“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Ca(秋雨叹三首之二)
12、征战不息 ,他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而垂泪:“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L 副 (无家别)屈原和杜甫诗歌中的这些至情至爱出自本能天性,毫无功利的色彩,是一种自觉自动的情感流露.这些也都表现出他们崇高的人格精神.他们都愤世嫉俗,蔑视群小.屈原一生都憎恨朋比为奸,蛊惑乱政的党人.他在离骚)中对楚国后期出现的这种邪恶的“党人“进行过强烈的讽刺和批判:“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党人巧于钻营 ,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使楚国的强国之路最终毁于一旦.杜甫一生也厌恶炙手可热的权贵,憎恨欺压百性的恶吏.他在丽人行
13、)中对杨氏兄妹的辛辣揭露和讽刺,在石壕吏)中对村野恶吏抓丁时的凶刹嘴脸的刻画,都是典型的例证.不仅如此,他始终都在用自己的诗笔和权贵进行着斗争,为百姓的困苦与不幸而大声呐喊.他批判权贵的骄奢淫逸,荒淫误国,为黎民的穷困潦倒而痛心疾首:“ 富家厨肉臭 ,战地骸白骨“,“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米乞窄“;Ca( 驱竖子摘苍耳 )他谴责君王的穷兵黩武,滥拓边土,为百姓的征戍之苦而愤愤不平:“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3(兵车行)他声讨叛军的不义战争,祸国殃民,为人民的流离失所而奔走呼号:“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3(
14、白帝)他揭露地方官吏的苛政之猛,盘剥之重,为社会底层的众生不堪重负而鸣冤叫屈:“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白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他们都坚持真理,坚守人生的信念.屈原面对邪恶的环境,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品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n(渔父)“ 既替余以蕙 l 襄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4(离骚)他要坚守自己的独立精神:“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他宁愿为自己的清白和忠贞去死:“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一生都在追求着真善美:“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即使在遭放逐
15、的艰险环境中,他仍然矢志不移:“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这种坚持真理,坚守节操,宁死不屈的人格精神,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倍感崇高!杜甫一生虽没有屈原那样的地位,但只要有机会能为国家效力,他都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房碹罢相,他以左拾遗的身份冒死相谏,以至触怒新君而毫不改悔.他一直渴盼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早年他对实现“尧舜之治“ 充满信心:“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L3(奉赠韦左丞丈)中年仕途屡遭失意,仍坚守自己的信念:“老大意转拙“,“窃比稷与契“;L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晚年飘泊流离,却还念念
16、不忘中兴社稷,谆谆告诫后来者能为中兴大业继续努力:“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L3(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这种至死不渝的人生信念,不知感动过后世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对他们产生过多么大的激励作用!就屈原和杜甫的个人才能来说,他们都具有无人能比的大才和难得的创新精神.屈原出身贵族,修养深厚.他“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1 他是治国的干才.他公正刚直,把自己的忠心才智全部贡献出来为君王服务,却遭人离间,信实而被怀疑,忠诚而遭诽谤,于是把自己一腔的怨愤都化为笔底的诗作.他的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新的创作传统和诗歌样式,作出了划时代的不朽的伟大贡献,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
17、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第一诗人和诗人之祖.无论是治国才能,还是艺术创造,屈原都可“与日月争光“. 口杜甫出身“ 奉儒守官“ 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七岁即开始吟诗,十四五岁就已在诗坛崭露头角.年轻时又自视甚高,常以古代的贤臣契,稷自期.他一生虽未能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却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L5寂寞风骚主,先生第一才“(宋?张伯玉读子美集 )杜甫的诗歌“ 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人无数法门.“E6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韩成武先生在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一书的结尾这样评价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拥有其他人无法比及的众多崇拜者和研究者.许多
18、着名的学者,专家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杜诗研究,众多的诗人,学者以发自肺腑的声音评价杜甫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的确,自古以来 ,赞美杜甫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他以自己天赋的才华和“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造精神,谱写了千余首华美的诗篇 .构成了“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 ,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E5ns)如文章开头所说,屈原放逐而赋离骚,杜甫乱离而写诗史.屈原生逢战国末季,却写出了浪漫主义的奇作,成为楚辞的杰出代表和楚文化的集大成者;杜甫亲历了太平盛世,却预感到社会动荡的危机,创作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唐以前各种诗体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和杜甫又都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创造者.他们都为民族
19、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此需要说明是的,就屈原和杜甫两位诗人来说,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无疑有所继承和发展,杜甫自己就曾在诗中说道:“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3(戏为六绝句之五 ),他还常说:“ 文雅涉 风)骚“,E3(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一)“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有才继骚)雅“,.(陈拾遗故宅 )可见他是努力向屈原学习的,特别是他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ET.因此,从屈原到杜甫,从离骚到“ 诗史“, 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诗歌艺术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规律,杜甫则是继承和发展这种民族诗歌艺术精神的典范.(参考文献1史记?屈原列传M.北京 :中华书局,1987.2韩成武.诗圣 :忧患世界中的杜甫 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3仇兆鳌.杜诗详注 M.北京 :中华书局,1995.4洪兴祖.楚辞补注 M.北京 :中华书局,1983.5闻一多.唐诗杂论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责任编缉刘生良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