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doc

上传人:马心欣 文档编号:21527325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节文言实词四川省华蓥中学 彭爱明【知识网络】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2、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

3、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命题落点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让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古今异义的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偏义复词,常见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异读词,活用词

4、。【典例精析】例一、(2005年湖南卷第11、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

5、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

6、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游其家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责怪,责备 D而脱缪尤多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

7、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注重考查对词语的意动意义的掌握。A、B、D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句中的“怪”解释为“责怪、责备”,一是不合理,作者无法去责怪、责备当时的人们;二是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上文说作者读了韩愈的文章后觉得好到了极点,然后自然对这样的好文章当时的人们竟然从未提起感到奇怪、不解,所以这里的“怪”应当解释为“感到奇怪”或“以为怪”(意动用法)。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辨别。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如果辨别不清,盲目用今义去解释文言文中这样

8、的词语,就会造成对文章意思的错误理解。A项的“斯文”的在文中是两个词,“斯”是指示代词“这些”,“文”是“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斯文”是一个词,意思是“文雅”,比如“他说话挺斯文的”。古今意义不同。B项的“上下”在文中作动词,意思是“使之上使之下”,也就是支配、操纵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动作,可以表示程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大致的数量等。古今意义不同。D项的“势利”在文中是两个词,“势”是“权势”,“利”是“利益”;在现代汉语中,“势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比如“势利眼”。古今意义不同。C项的“磨灭”,在文中和在现代汉语

9、中都是“(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C。答案:1C2C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l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解析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

10、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白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了,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有乱选瞎猜了。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

11、怎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答案:C【常见误区】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基础演练】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C何可胜道也者:尽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E数石之重,

12、中人不胜:获胜2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连辟公府不就:同“避”,躲避C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3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B屈平既绌:同“黜”,被罢免C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4 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E信造化之尤物也5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 )B哭声直上干云霄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6 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

13、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E求,无乃尔是过与参考答案一、1E(胜,能承受) 2B(辟,征召)3C(伐,功业)二、4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 “信”副词,确实)5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n,才干)6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第二节文言虚词【知识网络】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

14、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2

15、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3联系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中还有

16、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落点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

17、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出自中学教材,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典例精析】例一:(2005天津卷第12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

18、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19、”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

20、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慧C

21、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

22、“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答案:C例二:(2005北京卷第7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中“典例精析”)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庄公死,更立景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得庆封,负之斧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一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又、再

23、”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是助词,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语“之”;“大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而“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北京卷的此题对虚词的考查虽然突破了考纲规定的范围“更”“相”不在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之列但这两个虚词的相关用法在教材中经常出现,考生只要调动知识积累,就不难作答。答案:A【常见误区】一、实词虚词不能区分。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

24、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二、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如将“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互相”,后者为“他”。三、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四、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基础演练】1比较下列各

25、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2)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3)得全首领以没(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9)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11)敛赏财以送其行A(1)与(2)相同,(8)与(9)相同B(3)与(4)相同,(10)与(11)不同C(5)与(6)不同,(7)与(10)相同D(1)与(11)不同,(6)与(7)不同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秦军解

26、,因大破之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因此怒,遣人追杀之因其无备,卒然击之A与相同,与不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3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父去里所,复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抚军不忘所自太祖为流矢所中皆生毛,长一寸所夜以火指鼓所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ABCD4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府丁为文惠君解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战而不克

27、,为诸侯笑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今故告之,反怒为ABCD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B临视,则虫集冠上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D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参考答案1A (来;相当于“而”;拿;在;因,由于;率领;因为;与)2C (于是;根据;依靠,凭借;沿袭;因为;趁着)3A (表数目;表处所;助词)4D (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表疑问,副词被,介词在,介词)5D(A且:词,抑或,还是;同。B则:词,原来,已经;同。C犹

28、:词,尚且;同。D“之”与“者”连用,构成固定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之:结构助词,无实义;者:指示代词,的地方)第三节文言句式 【知识网络】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

29、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此为何若人?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而君幸于赵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30、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沛

31、公安在?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时人莫之许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彼不我恩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国胡以相恤?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

32、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5省量词。例如:蟹六(只)跪而二(只)整。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要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与

33、辨别的能力,不要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 二、命题落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许多试卷中都有体现。有时直接设题考文言句式。如重庆卷第12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有时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文言句式。如天津卷第15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

34、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第(2)句为“赵国何求而不得也!”此句中的“何求”是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应翻译为“求何”,即“想要什么”。这就是以翻译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典例精析】例一:(2005北京卷第8题)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

35、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注释:朱方:地名。忮(zh):嫉妒、侵害。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

36、见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例二:(2005广东卷第13题)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闲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

37、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

38、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注:掾属:佐治的官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解析(1)句是省略句,翻译“性矜严”前面应补上主语“朱晖”:(朱晖)性格庄重严肃。(2)句也是省略句,

39、省略了“以”的宾语“之”,翻译“遽以白就”应为:立即(这件事)把它报告给阴就。(3)句是被动句,“见忌于上”应译为:被上司嫉恨。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例三(2005重庆卷第12题)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列

40、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常见误区】一、不能依据语境真确判定省略的成分。如误将“得庆封,负之斧质”一句判定为省略主语“齐人”。二、不能将文言句式细致分类。如“唯巫言是用”“夫晋,何厌之有” “家以窭告”“言于大府诛之”四句虽然都是倒装句,但前两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后两个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有的考生因为不能细致区分,以致解题时作出错误的判断。三、翻译时不能正确地将古代汉语的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如翻译“见忌于上”不能译为被动句。【基础演练】1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

41、所虏C江都围急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没有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忠义暴于朝廷B师不必贤于弟子C足下何以待之D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3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的一项是A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遂相与一抱而别D所以敢先汝而死4指出下列语句各属哪种句式( )以后典籍皆为版本。人之食于虎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环滁皆山也。太守谓(为)谁?彼不我恩也。微斯人,吾谁与归?山峦为晴雪所洗。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5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

42、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假道于虞以伐虢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君奚患焉参考答案1D(此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2C(此项为宾语前置句)3B(A、“请命”后省略介词于;C、省略主语;D、省略主语。)4判断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既是被动句,又是判断句;判断句。5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大王您忧虑什么呢?第四节文言文翻译【知识网络

43、】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

44、等,可以保留不译。(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

45、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注意以下几点: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二、命题落点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典例精析】例一(2005福建卷第9题)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他相关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