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解读。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摄影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
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 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 20 多年。1974 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
3、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2 年 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是: 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红瓦 、 草房子等。 短篇小说集哑牛 忧郁的田园 、 暮色笼罩下的祠堂 、 红葫芦 、 蔷薇谷 、 云雾中的古堡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学术性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思维论 、 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三、词语识记 袭击 憔悴 温馨 颠簸 惶惑 惦念 崔颢 迁徙 焦躁 骄躁 按捺不住 索然无味 四、名言警句 未老莫还乡
4、,还乡须断肠。韦庄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五、文眼、联想、想像 文眼:是散文揭示文章主旨的一种手段,它制约、统率着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辨证统一起来的凝聚点。 联想:是由这个人,想到其它相关的人(由亲人想到人民子弟兵) ;由这件事,想到其它相关的事(由栽树想到育人) ;由这个物,想到其它的物(由长城想到长龙)等。 想像:是在自己积累的材料的基础上,构思组织成新的事件、情景或人物(经常观察草原的人
5、,能写出一篇美丽的草原等) 。想像还能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具体的形象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大街上走,能想出火炉、圣诞树的形象和奶奶把自己抱在怀里的情景等) 。 六、文本研读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特点立意上反弹琵琶) 2、人为什么会离家(37 节)? 明确: (1) 、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2) 、外面世界的诱惑。 (3) 、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 。 (4) 、理想的召唤与诱惑,点出了“前方” 。 3、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明确:人,无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
6、目的地” ,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因此,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4、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11 节)? (1) 、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 (2) 、 “人无法还家。 ” (3) 、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5、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一、 (1)从摄影画面起笔,展开联想,引出下文。 二、 (27)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 (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及对人生的思考。 四、 (12)呼应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 6、第 1 节和第 12 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
7、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 ,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7、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8、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境义。 第 9 段中 “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 “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 “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第 1 段和第 11 段中的“在路上”和“流浪”并不是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第 11 段中“家” “家园” “家乡” ,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9、文章主题的探讨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表面上虽然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10、写作技巧: 1立意上反弹琵琶。2首尾呼应。 3虚实结合。4运用联想、想像等。 5语言精美、经典。 七、课后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