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绵亘擦边球积毁销骨不记前嫌B渊源成式化终南捷径行迹可疑C蜜饯百叶窗披沙拣金和盘托出D白晰杀风景彪炳千秋诚惶诚恐【答案】C(A.记计;B.成程,行形;D.晰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年3月15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设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的现象依然存在。B马尔克斯善于把现实主义场面与完全出于虚构的情境并置共存,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反映和表现
2、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C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山东省著名景点东岳泰山将迎旅游高峰,有关人士说,泰安市该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D2014索契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进行双人滑短节目表演,中国选手彭程、张吴两人的表演犹如冰上芭蕾,真可谓天作之合。【答案】B(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应改为“置之不理”。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天作之合:上天成全的婚姻,多用作新婚的颂词)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山东大学“诚信考试”规定: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B环保事
3、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C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D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衅行为。【答案】D(A项搭配不当,应为“实施连带处罚”;B项成分赘余,“经常性的”和“频频”重复,删除一个;C项缺少主语,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提到句首)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好的诗歌作品都能够
4、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要写好实属不易。_,_。_,_,_,_。一旦为文造情或者缺乏新意读起来不仅没有美感尤其是抒情诗甚至会让人大倒胃口就容易落入俗套它最容易着手又最难写好ABC D【答案】A(第一处只能选填或者,C项可以排除。语意连贯的被分开,排除B、D项。)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梅格与人格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素,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
5、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
6、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巯)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旅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
7、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
8、改)5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B“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答案】C(A原文中说的是“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选项没有分开,同时顺序颠倒。B原文说“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没说形象相似,D张冠李戴,梅的“疏影瘦身”象征不屈的精神,这种不屈的精神才使她情愿被雪埋葬,也
9、要尽早报春。)6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人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答案】B(B说的是梅花和竹篱苍松清水寒窗,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不是谈论梅花与人格之间的关系。)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
10、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B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C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D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答案】B(A过于武断,观赏梅花首先要看色闻香,然后再赏其神韵。C“岁寒三友”不是谁衬托谁,而是并列关系,相得益彰。D“岁寒三友”的说法,最早在南宋。)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关忠节公家传鲁一同公名天培,字仲因,姓关氏,山阳人也。道光三年,署
11、吴淞营参将,旋即真。十三年入朝,上御便殿召见,五次军机记名。明年,夷事萌芽。夷目律劳卑来,不如约,兵船驶至黄埔河,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李增阶坐疏防落职,而以公为广东水师提督,公至则亲历重洋,观扼塞,建台守,排铁索,军务肃然,东南倚以为重。居虎门六年,而禁烟事起,而英吉利趸船适至,公既习于海,而前钦差大臣林公则徐,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至则拘夷目,锢其船,获烟土二万二百余箱焚之,奏闻,上大悦,叙功有差。是年十二月,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二十一年五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叹曰:“丈夫受
12、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艐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事急,呼其仆孙长庆使去,长庆哭曰:“奴随主数十年矣,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己独全。”手持公衣不可开,公怒,拔刀逐之,投之印,长庆号而走,比及山半,回顾,公陨绝于地。长庆既去,送印大府所,而身复至台求公尸,夷人严兵守台,则乞通事吴某。吴某者,尝为汉奸,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至是为长庆说夷,诚恳反复,夷人义许之。入求尸,铍交于胸,长庆膝行前,遍索不得,卒诣公所立处,举他尸数十乃得之,半
13、体焦焉。事闻,天子轸悼,予骑都尉世职,谥忠节,赐葬如礼。(选自通甫类稿,有删节)【注】律劳卑:英国贵族,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理。大帅:这里指钦差大臣琦善。铍:长矛。这里泛指刀枪。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吴淞营参将署:担任B已而夷大艐奄至奄:突然C大呼督厉士卒厉:激励D卒诣公所立处诣:到、往【答案】A(署:暂代。)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关天培忠勇的一组是(3分)()拘夷目,锢其船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血淋漓,衣甲尽湿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铍交于胸举他尸数十乃得之,半体焦焉ABC D【答案】B(重点陈述的是作为钦差的林则徐到任后禁烟的具体行动;陈述的是英军的行为;陈述
14、的是关天培血战阵亡后的惨况。)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次为国建立功勋的关天培在临危受命担任广东水师提督后,从多方面加强海防并整顿军务,使广东成为东南地区防御外侮的重地。B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禁烟期间,在关天培的积极配合下查获并焚烧了英国运来的烟土,而关天培在朝廷论功行赏时也因此受到褒奖。C面对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炮台而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关天培派人请求援兵的同时,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D作者满怀景仰,生动描绘了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在虎门保卫战中浴血杀敌、壮烈殉国的悲壮情景,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答案】C(C项,“派人请求援兵”与“亲临
15、靖远炮台,昼夜督战”并非同时。)参考译文:公名天培,字仲因,姓关,是山阳人。道光三年,暂时代理吴淞参将的职务,不久就获得正式任命。道光十三年入朝,皇帝在御便殿召见他,(他)五次因为功勋而被军机处记名(以备升职)。道光十四年,英军侵犯我朝的事件开始发生。英国驻华商务首领律劳卑到来,不遵守约定,让英国军船驶进黄埔河,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李增阶因为疏于防守获罪被革职,朝廷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到了广东,就亲自到远海,巡察扼守的要塞,修建炮台防守,将铁索成列排开(以拦阻敌船),军务严整,东南各地倚仗它,把它作为抵御外侮的重地。驻守虎门六年,禁烟的事兴起。英国运送烟土的船只恰好到来,关天培已
16、经对海务很熟悉,并且前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威名谋略一向显著,和关天培特别投合,到了之后就拘禁了律劳卑,扣留了英人贩卖鸦片的船只,查获了鸦片二万二百多箱,并把它们烧毁。上报使朝廷知道,皇帝非常高兴,按功劳大小差别对他们行赏。这年十二月,英军进攻大角、沙角等地,使水师的战船遭到损坏,大帅(琦善)每天用书信(与英军)往来,希望(紧张形势)得到稍微长久的缓解。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
17、而贪生怕死。”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战事危急,关天培叫来他的仆人孙长庆让他离开。孙长庆哭着说:“我跟随主人几十年,现在形势危急,从道义上说不应该让主人去死而独自保全(性命)。”孙长庆用手抓住关天培的衣服不放手,关天培非常愤怒,拔出剑来驱逐他,把官印扔给他,孙长庆只得大哭着离开。等他到了半山腰,回头看时,关天培已倒在地上
18、气绝身亡。孙长庆离开关天培后,把官印送到大帅府中,而自己又回到炮台寻找关天培的尸体。英军重兵把守炮台,孙长庆就请求通事吴某。吴某曾经做汉奸,关天培俘获了他,宽恕他而没有杀他,让他在身边供职,(吴某)总想着用来报答关天培的办法。到这时,他就替孙长庆反复游说英人,言辞诚恳,英人被他的义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孙长庆进入炮台寻找关天培的尸体,英军用刀枪交叉挡在孙长庆胸前,孙长庆跪着前行,到处寻找却没能找到关天培的尸体。最终到关天培站立的地方,抬起几十具尸体才找到关天培半身都已烧焦了的尸体。事情上报到朝廷,皇帝含悲悼念,让他的子孙世代承袭骑都尉的官职,并赐给关天培忠节的谥号,恩赐按所赠官职(骑都尉)的礼
19、仪办丧葬。第卷(共120分)四、(23分)11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译文:_(2)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己独全。译文:_(3)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译文:_【答案】(1)大帅(琦善)每天用书信(与英军)往来,希望(紧张形势)得到稍微长久的缓解。(2)现在形势危急,从道义上说不应该让主人去死而独自保全(性命)。(3)关天培俘获了他,宽恕他而没有杀他,让他在身边供职,(吴某)总想着用来报答关天培的办法。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20、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游丝:蛛丝。(1)前人论欧词,有的说他“深婉”,有的说他“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片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4分)_(2)下片“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一句中的“缺”字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这个“缺”字作何理解?它有何妙处?(4分)_【答案】(1)以乐景写哀情。开头两句作者对“离情”只字未提,实则通过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景象,反衬了离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三、四两句写游丝和垂柳,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它们“苦相萦”“争赠别”,间接地表现出离情的深厚。移情入物。作
21、者不直写离情,而是将离情渗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丝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离情表达含蓄而又充分。(2)既可以想象是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也可以想象是红艳的杏花林遮住了大片青山,给人以那是山的缺处的感觉。“缺”字用得新颖、不落俗套,可以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13按要求填写语段中的空缺部分。(两小题任选一题)(5分)(1)古典文学中的“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个“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李煜的_(词牌名)中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达词人哀叹时光飞逝、故国难再的悲伤。李白
22、的蜀道难中有“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表达出诗人对蜀地环境的悲叹。(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韩愈师说)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答案】(1)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虞美人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2)屈原李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7题。请记住那样的歌声赵华世事瞬变,确是让人猝不及防。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或痛,会切骨穿心,但,它终究还是会随时间的医治而使人渐渐挺过。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活,继续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
23、。而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它深藏着,躲在时光的阴影里,把我们俨然笼罩。直到有一天,在斜阳的余晖里,月沐的群岚后,我们蓦然发现,流年已悄然推着我们老去!青春,成了日记本里发黄的记忆。这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有种“隐隐”一直在切割我们,使人“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悲痛,因为它的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渐渐”真是个可怕的词,它宛如空气般默默在改变我们。我们陷在懊悔里,或处在悲苦中,患得患失,渐渐地疲了,渐渐地老去。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刀片,一片片残忍地切割我们的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犹如刀俎上的肉,涸辙中的鲋。悲痛、悔恨、诅咒是无济于事的,可,你还能怎么样?“蚕不悲春尽,蝉不伤秋至
24、。”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这本来就是人类生命轮回的部分。那么,我们不妨和它来个和谈,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让他成为一笔人生财富,它会使人变得坚强,成熟,沉稳。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下的分秒,笑对人生。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全班外出秋游时,被困在那讨厌的绵绵细雨中。缩在帐篷里,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都在咒骂,有的怨天公不作美,有的恨组织露营者选天无韬。正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却唱起了歌曲,那歌声如出谷的黄莺般宛转动听。周围所有声音都随之戛然而止。接着,她的歌声在帐篷里产生了共鸣,人人都和着声唱了起来。最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也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一个,两个,五个帐篷就
25、汇成了集体大合唱。所有的不安都随之消匿。我们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再没有人还会在意外面凄迷的苦雨,也没人再抱怨不能在帐篷外烧一大堆篝火烧烤美食,因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这个特别的夜晚,上天却意外地赐予了我们如此的缘分与幸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我们去希冀呢?多年后,也许当初的人们已慢慢在心里淡去那晚,但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美妙悦耳的歌曲和欢快爽朗的笑声。正是那些曲子,那些笑声,让我面对“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的失意时,依然可以淡定,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其实,人生也未必不是如此。能够永远相守,牵手而去,当然是幸福的;能一路
26、春风,定然得意;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也是美满的。而余下的,谁也无法与谁永远相守,谁也逃不过痛或苦的磨难,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然而,珍惜能够掌控的时间,去善待亲人,去励志发奋,善待世界,生活总会有些珍贵的东西让我们铭记下来。如亲人的笑颜和期待,如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与泥泞,如那晚难忘的歌声,都将成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支柱。就让我们把这些如珍珠般的记忆悄悄收起,再将其串起成悦目的项链,挂在心上,使之不受尘垢的遮盖,不被生活中的烟尘浸染,让我们时时能看到忆起,永远保持着那份应有的平和与感恩。生命的轨迹慢慢向远延伸,我知道:命运常会剥夺人的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抗拒的。但不要伤感
27、,更不能失望。想想,你是否听过那么一种歌声,直击你的灵魂?是否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守候在你心里不因你穷富贵贱,只在乎你的喜怒哀乐?请记住这些珍珠一般的,丰富过你精彩生命的人和事,若干年后,我们仍会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篇散文如同心灵鸡汤,作者以自己的亲历感受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年华的老去,生活的幸与不幸,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B文章第段开门见山,感慨世事瞬变,引出下文,为第段“坦然接受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的内容作铺垫。C文章标题中“那样的歌声”既是实指作者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形象地比喻人生中值得铭记的珍贵的
28、记忆。D文中尽管只有两处引用了诗句,但都很好地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情趣,并类比人生的作用,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E这篇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等于一体,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蕴深刻。【答案】BD(B.第段不是开门见山,也不是为第段内容作铺垫,其作用是引出第二段。D.文章两段分别引用了诗句,只有第段的引用有类比人生的作用。)15文章第段写自己的一次秋游经历,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_【答案】内容上,点明了这次经历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使他可以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拥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观点的例证,又引出下文有关人生的议论。
29、16赏析第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5分)_【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我们应铭记并收藏如那晚歌声一样珍贵的记忆,让它们不会在琐碎的生活中为我们所遗忘,时时温习,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17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悲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6分)_【答案】(1)与人生中的重大变故相比,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是另外一种悲痛,它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待我们蓦然回首时,便会生出无限的惆怅与悲伤。(2)同意。时光的刻刀,会一点点磨平我们的棱角,减损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很难拥有年少时的斗志和
30、勇气,所以说,这也可以算是生活的一种悲痛。不同意。人生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会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相比之下,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就不算什么了。/不同意。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年龄和心性,但也带给我们成熟和从容,我们应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不应把它视为一种悲痛。(亮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六、(15分)18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4分)传统的“穿越”,对象是空间,如“穿越边境”“穿越沙漠”;现在流行的“穿越”,则是“穿越时空”的简称,是文艺作品中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穿越电影、穿越电视剧、穿越小说等
31、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会不断地往来于不同的时空。这种时空的错乱,容易造成受众的费解或误解,于是,“穿越”又有了“玄”“乱”“令人莫名其妙”等意思。_【答案】“穿越”一词被赋新义,成为文艺作品中的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易因时空的错乱,造成受众的费解或误解。19从画面和寓意两个角度简介下面的漫画。(5分)(1)画面是:_(2)寓意是:_【答案】(1)画面是:一群人正在一个风景点开会。一个人正在讲话,说:“这次公费旅游是不对的,大家都应该深刻检查,我现在带个头”(2)寓意是:表面上在纠正错误,实际上仍在犯错误。(或改正错误只做表面文章。)20下面是一则“手机短信”中的节日祝福语,请你根据上下文内容,填
32、充空缺的部分。(6分)蓝蓝的天里有悠悠的云,悠悠的云里裹着圆圆的月,圆圆的月里有淡淡的诗,_,_:祝你中秋快乐!【答案】淡淡的诗里洇润(洋溢、满溢)出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中有我轻轻的问候(顶针的修辞格,后两句要引出祝福词)七、(60分)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大山,我想对你说:我崇拜你的伟岸、沉稳;高考,我想对你说:想跟你亲密接触真不容易;鲁迅,我想对你说:能不能不让阿Q死啊?对许多人事,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倾诉。现在,请你选择一个对象,表达你对所选对象的独特看法。请以“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必须将题目补充完整;必须用第一人称;字
33、数在800字左右;内容健康向上。【写作指向】一篇作文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就本题而言,要使自己的作文“独特”起来,首先要有独特的视角,因为它决定了你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向。如果倾诉的对象定格在老师、父母等人物身上,就很难跳出俗套的圈子,难以出新。其次这是一个非常便于抒情的作文题目,要写出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敞开心扉,敢于说出想说的话,敢于展示独特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的作文流淌出富有个性的真情。再次要全面考虑问题,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依据充分的事实或理论作出全面的评价,阐述独到的见解,使行文充满思辩性。【佳作赏读】宝姐姐,我想对你说水滨、小径,蜿蜒向美人的门扉。
34、帘卷西风,谁来掀动孤寂的帷帐?缺月疏桐,凝望他已走远的身影,“蘅芜苑”千百遍读出的竟是“恨无缘”!宝姐姐,今夜,我来拜访你,因为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说。客观地说,你并不是一个幸运者。你不会争强斗胜,更不是赖在贾府,一心想当宝二奶奶。对岫烟的救济,对黛玉的关心,对湘云的爱护,对探春的帮助,令人不禁佩服你这位“山中高士”超凡的度量与气质。然而,即便你“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所爱的却不是你;如果说林黛玉最终是得到了宝玉的心可以幸福地离去了,那么你的结局竟是一无所有。宝姐姐,我为你而悲。别人眼里的你圆滑老练,我眼里的你却是太痴太傻,你从不主动追求,而且从来就怯于内心的表达。作诗,多为应景之作;处事,也是拿
35、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你太少流露自己的感情,把本来一颗属于少女的心打磨得失去了血色。“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你笃信着迂腐的礼教,期待着破败的封建秩序给自己的好运增加砝码其实是自欺欺人!当一切尘埃落定,你才发现残风与落叶在数点着自己的归期。宝姐姐,我不明白,你分明有一腔热情,为什么却要服“冷香丸”来压抑,变得淡然如冰?你分明有青春的萌动,为什么要戴上金锁来束缚,加快自己的枯萎憔悴?你的蘅芜苑前有一块巨石屹立,我不知道那是不是象征着你心灵的闭塞,外人难以走进。宝姐姐,你爱宝玉吗?爱一个人,不是应该让他知道吗?宝玉挨打,你只说了一句“心疼”便自悔失言,羞红了脸一言不发;而林
36、妹妹可是哭肿了眼睛,更作出了辗转柔肠的题帕三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宝姐姐,你输给黛玉的,是一份果敢与真诚呀!至于缘分,你从不积极争取;关于爱情,你早就付与水月镜花。你一片好心却给“木石前盟”编织了噩梦,而你自己的梦想也注定会支离破碎。于是我对你的命运不再抱有怀疑,我了解宝玉离开时的坚定。心与心的距离决定了你们人生的轨迹一任平行、没有交点。水滨、小径,望断这一脉秋水,望不到那人的音讯。你叹息着换上一炷香,独坐在漫漫长夜中,等着天明。【名师点评】本文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叙述到位,表达有力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你”“我”相称,好似与“宝姐姐”在月下的蘅芜苑贴心交谈,读来也亲切自然,好像读者自己也参与了这次交谈;以原著精神实质为依托,以“恨无缘”为总纲,切入角度新颖,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恰当引用,对比阐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是一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