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50115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是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城市,长三角经济区 16个成员城市之一,XX 年全市生产总值 1463.31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3332 美元,财政总收入 175.69 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7.2:53.6:39.2,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为27.4:72.6,城市化水平超过 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368 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在探索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

2、效。一、成效近年来,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以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工程为载体,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用工业发展理念来打造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名牌产品、规模产业带。我们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计划通过几年努力,造就一批特色化基地、品牌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效益、市场化辐射的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形成柑桔、杨梅、茶叶、西瓜、西兰花、笋竹两用林、青蟹等 7 个 10 万亩农业规模产业,总面积达到 160 多万亩。水果、水产两大主导产业产量均列全省第一,水果种植面积 88.3

3、万亩,总产量 54.14 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35.51 万吨。涌现了一批诸如玉环文旦、玉麟西瓜、仙梅杨梅、上盘西兰花、三门青蟹等优质名牌农产品。目前,全市县级以上命名的农业龙头企业 450 家,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18 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企业 1 家,联结基地 150 万亩,带动农户 65 万户;百万元以上产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15 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559 家,其中 25 家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性试点合作社,社员 3.2 万户,带动农户 23.5 万户。XX 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达到30.5 亿元。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全市有 4 万多农民在外创业,建立生产基地 55

4、8 万亩,产值达到 3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自 XX 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XX 年达到 7368 元,增长 10.2%。今年 1-3 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801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4%。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我市自 XX 年启动“百千”工程以来,已启动 3000 多个村庄的整治建设,完成 1281 个村庄的整治,建成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20 个,省级示范村 74个,农村生产条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四年来,全市村庄整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65.07 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6.72 亿元,村级集体和农户投入 42.44 亿元,其他

5、社会资金投入 5.91 亿元。根据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因素,探索总结了拆迁新建型、整理改建型、保护复建型、移民搬迁型、合并组建型等多种模式,并积极推进农民住宅建筑形式改革。积极推进连片沿线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启动了 15 个乡镇,争取完成 10 个。重视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建设,发挥其辐射和集聚功能。以“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 XX 年以来,我市按照“订单培训、政府埋单”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各地认真按照“人均培训经费不少于 300 元”的标准,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落实补贴。建立起了市县乡三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体系、目标责任制考核

6、管理体系、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工作重点放在失地和转产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上,农民转移就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到今年 9 月底,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 61 万人,转移就业 16.7 万人。以“南北协作”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为载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台州在区域发展上南北差异较大,我们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南北协作”平台,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以项目为载体,突出抓好协作基地建设、下山移民和产业化扶贫。实施三年来,欠发达地区产业、劳动力、人口“三大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共签订产业转移项目 224 项,协议合作金额 111.54 亿元,下山移民6422 户 2

7、4706 人,建设 44 个移民小区。欠发达地区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全市欠发达乡镇现有劳务输出 12 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40%以上。以“乡村康庄”、“千里清水河道”、“基层文化俱乐部”等配套工程为载体,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农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农村学校合格化建设率达到 8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77%,人均筹资水平达到 76 元,12 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为 85.9%;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累计建成硬化通村公路 5500 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 97.6%,客运班车通村率 83.5%;农村社会

8、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医疗补助到位率达到 92.1%;创建基层文化俱乐部 1577 家;电话通村率 100%,宽带通村率 7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推广村级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村级组织工作进一步规范。正确处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扎实推进“平安台州”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二、做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实施“创新强市、创业富民”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着重在三个方面的创新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组织、政策、规划、考核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

9、设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中,难中之难,急中之急,坚持第一把手亲自抓。市、县、乡都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实施强有力领导。明确了 42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列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机构建设,市县两级农办全部单设,强化职能,充实力量。二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体系。这两年我市都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市委 1 号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陆续制定了创建特色产业“三强”、加快实施“百千”工程、整村推进农民培训、开展“千村千企”结对、加强金融支持、发展“农家乐”、优化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扶持市区西部发展等近20 个配套的政

10、策性文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系统、有力的公共政策支撑。三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村庄布局凌乱,基础设施配套性和共享性差,重复拆建严重,这是我市农村的一大突出问题,必须从规划入手加以解决。我们按照“城乡一体、优化布局、资源共享、两图合一、突出特色”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台州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并同步编制一系列子规划,同步建立新农村建设多媒体信息系统,同步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导向,增加考核权重。XX 年对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120 分的总分中“三农”

11、方面考核分达到 21 分。市政府每年在人代会上承诺的十件实事中,也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含量。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拓宽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一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坚持存量调整,增量倾斜,“三个高于”。努力做到预算内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整合现有各种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XX 年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三农”资金 33.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6%。市本级安排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 33%,其中“百千”工程专项资金 1100 万元。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新的政策,加大投入。今年有 8 个县市区预算安排“

12、百千”工程专项资金超过 1000 万元,其中温岭市达到 5500 万元。全市连续两年安排了 1000 亩的用地指标,用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实行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从台州民营经济活跃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入民营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农村能人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启动实施了“千村千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企业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的方式,为新农村建设资助一点资金,办好一件实事,启动一个项目,安置一批劳力。自去年以来,工商企业、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累计达到1.67 亿元。三是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全国金融生态区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优势,制定实施金

13、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成长型微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消费贷款为重点,创新载体,简化手续,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对台州商业银行推行微小贷款,帮助兼业或转业农民创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予以肯定。到今年 9 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 183.17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4.6%,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 9.5%。其中,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支农贷款新增额达到 22 亿元。四是调动广大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投工投劳投资。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和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做到主导而不包办。如 XX 年全市村

14、庄整治建设总投入 14.92 亿元,其中农户自筹投入达到 6.93 亿元,所占比例达到 46.4%;农民投工投劳 63.78万工。创新工作机制,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一是强化宣传,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市委召开多次学习会,加深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认识,统一领导层的思想认识。多次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召开工作会议,开到村一级,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发动。同时,举办农民文化节,开展新农村建设主题宣传教育、金融服务下乡等活动,开展魅力村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热心人”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影响。二是重点突破,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

15、治和主要道路沿线整治。抓住农村脏乱差现象突出、环卫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呼声强烈这一焦点问题,去年以来在全市部署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把它推进“百千”工程实施、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的一场硬仗来打。通过集中整治,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框架。同时,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名胜风景区、城镇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去年着重抓了沿线的 36 个乡镇(街道),今年扩大到 60 个。三是典型引路,解决村庄建设操作层面的诸多实际问题。针对我市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我们在温岭市大溪镇等地进行深入调研,并派驻指导组帮助工作,重点抓操作层面,解决新农村建设图纸如何落地的问题。形成

16、了村庄功能分区、环卫一体化、赤膊墙整治、建设用地复垦、基本农田区位调整、高山移民、村企结对、农民住宅人间比调整等八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案例,向面上推广。同时,组织召开特色产业“三强”、村庄整治建设、农民素质培训、发展农家乐等一系列现场会,现场推动,双向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转变作风,工作重心下移。今年以来,我们广泛组织了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蹲点调研活动,市县领导进驻 306个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与 1530 户困难群众结对,帮助困难户解决低保、医保、就业等实际问题 XX 多件,帮助全市 712 个行政村理清了发展思路。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了

17、批示。市委进一步开展“三个走进、三个破解”专项行动,出台实施了市县领导干部联系欠发达乡镇、市县部门结对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工作任务较重村、“一户一干部”低保户结对帮扶等方案。五是加强督查,抓好每阶段工作任务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一次、分管领导每周一次赴基层就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建立调研指导组,从农办、国土、建设、农业、交通、卫生、劳动等部门抽调人员,结合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分赴各县市区开展检查督促,对各地工作进展的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三、问题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难。这几年,我市各地在村庄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乡镇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运行和维护缺乏稳定

18、的资金来源,后继管理机制跟不上,已经整治的村容村貌有可能会逐步退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保洁机制难落实,农村“脏、乱、差”的现状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台风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农民和经营者带来重大损失,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经营主体能力不强,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多不得少不得情况依然存在,纯农业户增收较难。三是村庄建设规划落地难。村庄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

19、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尚未形成。村庄建设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缺乏乡村和地方特色,雷同化趋向明显。不少地方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承包田调剂难度大。四是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大。一方面是人员素质问题,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转移就业技能的农民,企业不愿要。另一方面是农民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认为到工厂打工待遇不好,还不如在家务农,特别是区域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发达地区的农村无业青年不愿从事低收入的企业务工,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不愿转移到他乡就业。同时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冲击极大。目前全市有超过数十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20、,农民的转移就业压力很大。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不充分。我市城乡收入倍数 XX 为 2.06,XX 年为 2.37,XX 年为 2.68,XX 年为2.61,XX 年为 2.58。近两年开始有所缩小,但实际差距仍较大,XX 年绝对额相差 11668 元。四、建议从台州的情况看,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中,不断探索创新,有些方面还需要引起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的重视。(一)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仍受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的严重制约,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实施和

21、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保险费补贴等多种方式吸引农民参保;二是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进项税率;三是对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用地及其管理用地,畜禽规模养殖场用地,应视作农业用地。(二)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国家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资捐助以外,关键是充分发挥各级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建议进一步拓宽国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服务范围;逐步降低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贷款利率,并实行与免税政策相挂钩;充分发挥农行对“三农”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规定农行对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比例;降低担保门槛,探

22、索贷款新路子。(三)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一致,存在“两张皮”现象。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修编,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强化对农民翻建、新建住宅的规划管理,但这些工作都遇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尚未启动的制约,导致规划难以落地、建设难以开展。因此,建议中央尽快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真正实现“两图合一”。同时,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与置换政策,按照节约土地、集约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原则,允许农户宅基地跨村跨组置换,允许村镇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复垦宅基地进行异地置换,有序推进城中村空心村改造、自然村合理撤并,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摆上工作日程,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与当地财政同步增长的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加快部署户籍制度改革,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