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蝶恋花教学目标: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 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二、 关于词人: 晏殊,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
2、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来源:_st.Com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三、 诵读全词1. 对照注释,注音2. 听读录音3. 齐读四、 炼字析文,感悟意象: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
3、无眠兰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开的幽洁品质,作者用“愁”、“泣”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主人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4、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5、第三句“明月不谙
4、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怨恨”明月,说明了什么?来源:高$考试(题库:_ST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
5、对应关系)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 “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五、 小结:1 齐读本词2 学生赏析,谈心得。六、 课外延伸试赏析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
6、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 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 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七、作业1、背诵词2、完成创新八、板书设计来源:高$考试(题库:_ST 悲景写悲情 烘托来源:st!.Com上阕 情致深婉 乐景写悲情 反衬 写风的劲厉肃杀下阕 写人的孤独无依 寥廓高远 写境界的悠远辽阔来源:_st.Com来源:高考#试题(库Z,X,X,K高考试题库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