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字音A岁在癸丑(ku) 悟言一室之内(w) 清流急湍(dun) B趣舍万殊(q) 一死生为虚诞 (dn) 游目骋(chng)怀C流觞曲水(q) 丝竹管弦( xun) 一觞(shng)一咏 D若合一契(q) 修禊事也(x) 临文嗟悼(do)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实词A.少长咸集(都) 列坐其次(次序)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B.信可乐也(实在) 因寄所托(随着) 暂得于己(一时) 终期于尽(至、及)C.人之相与(交往) 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向之所欣(向来) 喻之于怀(比喻)D临文嗟悼(面对
2、) 其致一也(导致) 修短随化( 变化 )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通假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此小大之辩C悟言一室之内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活用A群贤毕至 B死生亦大矣C猥以微贱 D齐彭殇为妄作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古今异义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或取诸怀抱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面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死生亦大矣 当其欣于所遇 其致一也 放浪形骸之外 不能喻之于怀 悟言一室之内A、/ B、/ C、/ D、 / 7请写出
3、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虚词(1)暮春之初。 (2)不知老之将至。 (3)及其所之既倦。 (4)感慨系之矣 (5)仰观宇宙之大。 8名句名篇默写。(1)屈原曰:“ , ,是以见放。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4)青山隔送行,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912 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
4、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有的人) B、因寄所托(随着)C、向之所欣(向来) D、录其所述(记录)10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5、 11下列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B、选文第二段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感慨人生无偿的同时,“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和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C、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完美融合,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是字字珠玑,今人常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D、文章借快乐年华的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12将文中
6、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选做题:1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 2深入思考兰亭集序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4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必做题:1D(A 项中“湍”应读为 tun;B 项中“趣”应读作 q;D 项中“曲”应读作 q。)2 B(A 项中“次”意为:旁边; C 项中“向”
7、意为:以前;D 项中“致”意为:情致。)3D( A “趣”通“取” ,B “辩”通“变” ,C “悟”通“晤” 。 )4 D(形作动词,ACB 三项均为形作名。 )5B(A 水的旁边 C 胸怀抱负 D 这 A 项“其次” ,古义是水的旁边;今义是另外,别的。C 项“怀抱” ,古义是 胸怀抱负;今义是藏于怀中;心意。D 项“斯文” ,古义是集会的诗文;今义是有礼貌、有教养。 )6B(为判断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为省略句)7 (1)结构助词 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动词,到,往(4)代词,它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8 (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2)抟扶摇而上者
8、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4)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屈原曰。9 C(“向”应该解释为“ 过去,以前” )10A (都是代词词,代他们。A 项,介词,相当于“ 向” /介词,表示比较;B 项,动词,到、往/代词,它;C 项,都是连词,虽然/即使;D 项,数量词,一/动词,把看作一样)11A(“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错)12 (1)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2)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选做题:1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
9、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2深入思考兰亭集序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 ,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
10、视昔”想到 “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