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课 古诗四首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思乡之情。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兴趣较为 浓厚,在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比较少,刚升入初 中不过高 要求,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 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4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百多
2、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 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 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3、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四、学生合作探究1、学生闭目 ,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 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 走过横架在溪流 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
4、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2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 明的个 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
5、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 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正衬)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思念故乡(反衬)小巧、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