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考地理复习人地关系演变、可持续发展第1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
2、同性原则 D长期性原则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下图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请据图完成5-7题。环境质量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是 ( )A柏林 B伦敦C旧金山 D匹兹堡由图中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
3、染问题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C发展生产力 D搞好国土整治“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9-10题。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破坏性地震10下列经
4、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南水北调,发展生产;围湖造田,开垦荒地;发展工业,随意排污。A BC D11以下观点和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C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应边污染边治理 D各国人口都要逐年减少1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其中 ( )A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B经济持续发展是基础C社会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1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
5、需要国际协作A B C D14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15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C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D生产工艺水平低16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 )A流速降低 B水量减少 C泥水增多 D水污染加重17可持续发展从观点走向实践,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等
6、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18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A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B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C面临国际压力 D教育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国力渐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19下图某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适宜推广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省区是 ( )A湖南 B广西C云南 D山东20判断下列行为或主张,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的是 ( )A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
7、牧B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C美国放弃实施京都义定书中所规定的义务D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1从夏禹时代起我国就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细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的古训,2004年4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自葛洲坝至河口段首次实行三个月的春季休渔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春季长江水质污染严重,鱼类体质差,休渔可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B春季是鱼类的产卵期,休渔可以有效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C春季长江水位较低,捕鱼影响过往船只安全,休渔可以保持长江航运畅通D春季休渔可防止过渡捕捞,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22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
8、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问题B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C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根本途径是积极发展经济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23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类环境地理 环境地理 环境ab24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其中 ( )A. 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滑坡、泥石流B. 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土地荒漠化C. 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地震、海啸多发D
9、. 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生物物种锐减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 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2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第卷(非选择题 共12分)二综合题27读下表及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项目面积或利用率水土流失367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及受荒漠化威胁400多万平方千米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氮占40%-60%磷占10%-20
10、%钾占30%-40%(1)该图表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即:_,原因是_;_,原因是_;_,原因是_。(2)图中“对现有土地过分利用”主要指(不定项) (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开垦C草原地区过度放牧 D乱伐森林(3)该图表反映了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表现在:_;_。【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C【解析】注意理解人类的能力与自然之间态度关系,是正确选择的关键。D【解析】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机器的大量使用,人类对自然的采用能力迅速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迅速增强,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与尖锐。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渔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思
11、想,属于持续性原则。D【解析】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BC只是污染的具体类型。B【解析】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所以四城市中伦敦最早出现环境质量大幅下降。D【解析】污染并非不可避免,应先治后排;环境问题不会自然解决;大量排污工业应加强治污,并非不能兴建;减排或尽量不排污染物是正确态度。D【解析】图示环境质量是先降后升,表明随相关国家环境政策改变,采取治理措施后,环境质量可得到改善。C【解析】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因此,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D【解析】破坏性地震是自然灾害,其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10B【解析】南水
12、北调,发展生产,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11B【解析】可持续发展并非只是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应对污染先治理后排放;各国人口并非都要逐年减少,应因国而异;过度消费不利于持续发展,应当停止。12D【解析】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13C【解析】材料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说明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14B【解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三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巴西雨林破坏带来的是温室效应的明显加强。其他三项都是地区性环境问题。15C【解析】对于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人类应审视并改变
13、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但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是自然环境提供的,是人类无法改变的。16D【解析】由于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水污染加重,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17C【解析】商品包装考究、一次性筷子、杯子是对资源浪费;但一次性注射器则是对身体健康的保证,应提倡。C项可节省能源和减少氟里昂排放。18A【解析】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国情最大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双项选择题19BC【解析】该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围绕制糖工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因此应接近原料地。20CD【解析】不履行京都义定书义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国与国之间责任与义务公
14、平。过度放牧、竭泽而渔违背的是持续性原则。21BD【解析】休渔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鱼类的产卵繁殖,实现持续利用。22BD【解析】环境问题不包括资源问题,保护生态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23BC【解析】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4AB【解析】a为人类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b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物种减少应为人类过索取森林资源引起的,海啸、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25AB【解析】耕地高程大于海平面上升的40-50厘米,所以不会淹没耕地;但会破坏港口设施,滩涂面积减少,使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农业盐碱化。26BC【解析】全球变暖的两大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和CO2排放量增加。臭氧层破坏影响较小;SO2排放是产生酸雨。二综合题27【解析】本题以图表形式作为阅读资料,考查同学对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既有记忆性的回顾,也有关系式的理解归纳与对比,要求较高。【答案】(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过分使用土地;土壤污染 过分使用化肥;(6分)(2)BCD;(2分)(3)人口压力 深刻的环境危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