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钱分成好几摞。“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 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
2、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
3、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用过。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够。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我们一致同意。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她慢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 , ”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我们心里感到
4、很踏实。即使在罢工期间,妈妈也不多让我们操心。大家一起出力干活,使得去大银行取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在那段时间,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和新出炉的差不多。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给他3 夸脱( 1 夸脱等于1.14 公升)鲜牛奶,发酸的牛奶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奶做成奶酪。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我们一个个结
5、了婚,离开了家。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哪里有什么存款, ”她说, “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
6、有进过银行的大门。”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小说开篇“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的描写,暗示了家中的境况窘迫,是小说的序幕,与结尾妈妈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B“罢工”是主人公一家陷入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罢工”给“我们”家带来的重重困难。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客观、冷静。C“父亲”虽沉默寡言,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关爱,辛劳一生,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状况。D 本文综合运用了语言、肖像、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妈妈”这一人物形象。E. 全文借主人公一家通过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
7、出困境的故事,彰显了“团结”“乐观”“奋斗”“拼搏”的主题。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6 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设置这一情节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6 分).有人认为文中的“妈妈”对孩子们“说谎”是不应该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很有道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看法。(8 分)参考答案:11. 答案:E、(3分) D 、( 2 分) C、( 1 分)(注: A、“序幕”错, ”呼应”也显牵强; B 、“罢工是主人公一家陷入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错;“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客观、冷静”错。 C、喧宾夺主。)乐观坚强,关爱
8、孩子勤俭持家有智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妇女形象。(人物身份 ,1 分,答出其余中的任意两点,且结合具体情节做答即可得 4 分。)情节内容上,交代背景,暗示“我们”家如果交不起房租,也会被扫地出门,也会无家可归。情节手法上,运用插叙手法使情节发展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摇曳多姿,避免了平铺直叙。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家中有“存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们”的光荣、自豪与安全;衬托出妈妈在银行的存款的重要性,为后文“我们”想方设法不动用这笔钱做铺垫。人物上,衬托出母亲的能干和有智慧;表现了世事艰难给孩子们造成的忧虑和恐慌心理。主题上,侧面烘托人物,为表现主题服务。表达效果上,构制悬念,增强了小说的紧迫感,
9、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全家的担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 分,三点得满分)我认为应该这样做。判定原则: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不应只看形式,而应看其本质;只要目的和结果是好的,且行为过程无碍,就应当给予肯定。(2 分)行为本质:母亲“说谎”是基于生活极为艰难且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现实,目的是激励、教育和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共渡难关;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美丽的、善意的“谎言”,是艺术和智慧的体现。如( 2 分)行为结果: a.使孩子们拥有了信心,具备了乐观、积极的心态,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迎战困难,渡过了难关。 b. 如果让年幼的孩子们直面悲惨的生活,会使孩子们更加痛苦,失去信心,失去幸福感,于事情的解决和孩子的成长无益。(4 分)(答案仅供参考)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判定原则: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一要看本质,二要看是否符合最佳的原则。(2 分)行为本质:尽管母亲“说谎”的目的和愿望是好的,结果也如人所愿,但依然改变不了“说谎”的本质,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2 分)行为结果: a.易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学会说谎,做人不诚实;易失去敢于直面现实、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正确认识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能力:母亲失去了一次教育和培养.子女的绝好机会。b. 如果母亲说出“家中没有存款”的真相,将会收到事情已解决、孩子有担当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如(4 分)(答案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