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43313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2019 届高三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全册;必修二第一单元 考试时间: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

2、材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4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使皇权受到制约5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

3、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6.农会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但在 1927 年 7 月20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 9 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 ”这说明当时(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 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 D.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

4、2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载:1943 年签订中美新约 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这表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废止 D.南京国民政府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了中

5、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廷的特殊国情;当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清廷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10有学者说,英国自 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 。这反映出英国 (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1

6、1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 ”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12.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 。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C.所

7、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13.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的公民大会主要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等重大事宜,但其所讨论的议案都是由五百人会议提交的,否则任何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于陪审法庭,因此公民大会只有对议案的讨论和决定权而无提案权。这表明当时的雅典城邦( )3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 B.体现出法律至上的精神C.体现了权力分工的原则 D.防止执政者权力的滥用14.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陪审、陪审人员及产生方式审判结果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有罪票数无罪票数死刑票数反对死刑票数怠慢神和蛊惑青年6000人501 人 抽签 举手

8、一审制281 票 220 票 361 票 140 票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15.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 ,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B.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 D.实质是对国王行驶权利的限制16.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

9、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 ”这表明美国( )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C.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D.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17.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4“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D.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18.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 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

10、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微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品交换发展较快 B.手工业生产繁荣 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交通工具的发达19.在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 )A.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B.制度文明的先进性C.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D.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20.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次

11、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频率085 次/年17 次/年 27 次/年531 次/年185 次/年199 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C.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D.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不断衰退21.如图是法国 1789 年大革命的一幅漫画合力打造新宪法 。画中三人分别代表教士、贵族和平民。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B “合力”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C打造的成果是 1875 年宪法D制订的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22自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

12、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愈来愈富裕,因而也就愈来愈满足于现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 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5C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23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 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 ”这反映了 ( )A “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241986 年欧共体根据签订的单一欧洲法 ,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

13、市场。对此,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即将失去海外市场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C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D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 3 道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

14、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 。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 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 “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 “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 1265 年

15、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 10 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 12 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 、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 “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 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6立普选权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

16、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9 分)(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西方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10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 分)7图 1“富强” “经世”和“经济”的使用次数图 2“民主” “共和”的使用次数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图 1、2 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8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901 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 5 篇;第二场,考

17、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 5 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 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 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 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 20 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8、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6 分)910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2019 届高三暑假补习班终结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一句中的“忠” “孝”两字的含义,前者侧重在国家、社会中的表现,后者侧重对父母的态度和家庭中的行为,二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答案为 C。2.解析:选 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3.解析:选 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

19、治理模式,而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 A 项正确。4.解析:选 A 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 A 项正确;B 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 B 项错误;C 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 D 项错误。5.解析:选 C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 C 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 D 项错误。6.解析:D 革命道路

20、由城市转向农村是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革命道路的转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农民协会”的性质变化与乡村民众诉求无关,故 B 项错误;“1927 年 7 月 20 日”还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农民协会由“职业组织”向“政治联盟、农民政权”的变化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故 D项正确。7.解析:B 材料“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并不能说明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 1943 年,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中国人民坚持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

21、成为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重要力量,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所以英、美两国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而取消一些在华取得的特权,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英美放弃一些侵略特权,不是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废止,故 C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技巧不是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8.解析:D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结束中央控制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仅结束封建帝制,没有触及整个封建制度,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11动”,可知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价值观念改变,故 D 项正确。9.解析:D 材料体

22、现了清朝传统与西方近代外交礼仪的冲突,“见皇帝需要磕头”表明,清廷仍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D 项正确。10.解析:选 C 1688 年“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使王权受到限制,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 A 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可知,国王已无实际权力,资产阶级意志充分体现出来,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治妥协,故 D 项错误。11.解析:选 A 材料意在强调应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以保障自由的繁荣,故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 A 项正确

23、;B 项符合美国宪法的精神,但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美国的社会现实,但不符合题意;D 项不符合题意。12.【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答案为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排除 B 项;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D 项。13.【答案】C【解析】 “公民大会主要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等重大事宜” “陪审法庭”说明当时雅典

24、城邦权力分工的原则,C 正确;A 是美国政体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法律至上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D 不是材料中意思主旨,排除。14【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等信息可知,陪审法庭以“怠慢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故可知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B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排除 A 项。审判人员是抽签选举产生,无法确定其素质高低,故 C 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而是强调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排除 D 项。15【答案】D【解析】要使国王永远保持没

25、有政治错误的形象, “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实际上国王也就不能作出任何政治决策。因此这一原则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利的限制,故答案为 D 项。 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就是限制王权,排除 A 项;B 项对这一规定理解错误,排除;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6.【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 、“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 ,可知联邦政12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再结合“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 ,表明联邦政府的权力比之前大的多,C 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联邦政府对国家的影响日益加大,官

26、僚机构虽有所增多,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 错误。美国三权分立机制依然存在,B 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D 错误。17.【答案】C【解析】根据“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C 正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开始确立” ,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B 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推广” ,排除 D。18.【答案】A【解析】19.【答案】 【解析】C 材料“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

27、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表明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由此可知,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习唐代的经济,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等,B 不正确;材料没有直接反应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D 不正确。20.B 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偏多也就证明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一定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即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也是在增强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说南方自然灾害多,所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也就不能体现出来,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不断上升

28、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1.解析:选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中的文字及其含义,通过漫画中三人合力打造及文字“新宪法” ,结合最下面的文字可知,他们决意反对专制统治,他们要求制订一部宪法,限制王权,实行社会改革,因此选择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时间错误,D 项政体错误,均排除。 22.解析:选 C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于二战之后,并且福利政策也非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满足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和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普通工人的工资乃至生活水平也获得了相应的提

29、升,故 C 项正确;D 项属于明显的常识和逻辑错误。23.解析:选 C “左”倾思想是冒进、脱离现实的激进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苏两国关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巩固,故 B 项错误;从13“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 ,可知中苏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故 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一开始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 D 项错误。24.解析:选 D 从材料“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中可以看出,西欧的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这样使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所以答案选 D 项。25.(1

30、)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捐资纳官、参加科举;(3 分)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参加民意选举,组建民意机关(3 分)(2)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政治参与度不断扩大,由有限参与发展到确立普选制;政治参与规范化,法制化(9 分)(3)影响因素: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民素质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10 分)【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 “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 “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第二小问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

31、、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 “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 “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

32、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社会转型26.示例一:论题:“经济”观念的盛行体现了实业救国的理想。论述: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戊戌变14法及清末新政的刺激,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投资建厂发展经济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们的追求。他们试图发展壮大民族工商业来救亡图存,实业救国。中国经济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 “经济”也从传统的“经世”中剥离,被广

33、泛采用。结论:甲午战后至 20 世纪初“经济”观念的盛行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推动了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参考示例二: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共和”观念的盛行。20 世纪初,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预备立宪的破产,清政府越来越腐朽,社会逐渐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对民主内涵的认识逐渐深化。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共和立宪主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推动共和观念广泛传播,这正是中国政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化的反映。结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共和”观念的盛行折射了近代中国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型。【试题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34、加以说明,材料一可以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二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提取信息,结合对应时段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从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加以说明,要求学生作答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7.(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 (3分)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6 分,任答三点即可)(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 (2 分)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

35、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4 分)【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 5 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 ,可得出考试内容中西结合;从“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 ,可得出考试形式废除八股;从“1905 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可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15问背景,从西方侵略、阶级矛盾、戊戌变法、经济发展需要、应对西方文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二分析可知,观点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观点是片面的,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