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阶段考试(12 月)试题高三历史命题人:李恒审题人:王冬丽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5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历史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
2、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 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
3、: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 ,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2.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判断,“它”的设置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D. 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制度主要针对地方管理问题,它代表中央长期管理地方,而权力又听从中央,根据所学,符合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有效地管理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地方
4、行政制度成熟,故 C 正确;A 是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确立就出现,不属于新体制,排除;B 是分封制,分封制不符合中央集权,排除 B;元朝行省制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理解行省制在代表中央和管理地方上权力使用的特点,它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3. 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 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 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 私营作坊颇具规模【答案】D【解析】根据
5、材料可知,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而他身穿黑绨(表示他节俭) ,夫人亲自纺织,家奴七百人,皆有技术做事,内治产业,累积细微财物,因此能增殖产业,富于大将军霍光。故可知材料没有体现经营工商业、也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排除 AC;雇佣关系出现在明中叶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材料信息 “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D 项正确。4.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 年)提出了“农商一事” “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A.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
6、显上升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C.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C【解析】由“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可以概括出陈亮主张农商地位是一样重要的,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中“商人地位”材料没有反映;B 项中的“义利观”与材料无关;D 项不选,题干中不能推断出政府的政策是否松动。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 ,结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即可做出选
7、择。5. 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 19 世纪以前, “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 。这一看法A. 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B. 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C. 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D. 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 19 世纪以前的国际地位,没有涉及否定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 ,可知当时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就成为
8、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故 C 项错误;从“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 ,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东亚纳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涉及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6. 公元前 406 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处决 6 位将军的决议,但冤案不久获得平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处决动议的卡里克塞诺斯等人须对此负责,因此被法庭收押审判。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 实行权力制衡原则B. 维护政治精英利益C. 确保公民人身安全D. 崇尚法律至上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按照法律规定,提出处决动议的卡里克塞诺斯等人须对此负责,因此被法庭收押审判”说明雅典崇尚法律至上的精神,故
9、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机构的权力制衡,故 A 项错误;卡里克塞诺斯等人也是政治精英,故 B 项错误;卡里克塞诺斯等人被收押审判,体现不出确保公民的人身安全,故 C 项错误。7. “天下之大气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君权是民授而不是神授,人们应该遵守契约,绝对服从国家或社会,但这绝不是对君主而言。 ”材料中这两种观点的共同内容是A. 都主张实行君臣共治B. 对封建君主专制批判C.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D. 按社会契约成立政府【答案】B【解析】 “非一人之所能治”显然是批判君主专制, “遵守契约”体现出民主思想,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8. 有学者在肯定近代某科学家
10、的成就时说:“他认为经不起实验检验的理论不是科学,一种理,必须具有简单而完美的逻辑形势,必须具有相应的数学形式,才称得上是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宣判传统科学和经院哲学的非科学性,为近代科学开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 ”该“科学家”应是A. 否定宗教神学的哥白尼B. 颠覆经院哲学的达尔文C. 揭示时空观本质的牛顿D. 经典力学奠基人伽利略【答案】D【解析】伽利略开创了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故D 项正确;哥白尼主要是否定中世纪神学地球中心说理论,故 A 错误;达尔文主要是生物学领域成就,故 B 错误;时空观的是爱因斯坦,故 C 错误。9.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11、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 300 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 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各种主义在中国出现,各种组织在中国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哪种组织哪种主义都是为了拯救中国,救亡图存的,说明当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错误,这些势力并没有导致中国政局动荡,当时主要是北洋军阀统治造成局势动荡的;B 项不
12、选,题干没有体现各种主义的地位;C 项错误,题干没有凸显社会主义的必然。10. 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 年 1 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条商业广告,同年 4 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A. 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B. 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C.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D. 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答案】A11. 邓小平在解释什么是共产党的政治时说:“政治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即在政治、经济和人民三者之间实现均衡。面
13、这个均衡的支点便是人民。”在此,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应A.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B.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C. 实现了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统一D. 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政治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意思说政治是人民的政治,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信息说明了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应是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故选 D。A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途径,故 B 可排除;C 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故可排除。12. 20062016 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
14、量由世界的 12%猛增至 23%,贸易总额由 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 7%增至 12%。2016 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 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 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 50%。由此说明A.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 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D. 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对外投资、平均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不断增加,说明金砖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力量,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金砖国家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
15、著变化,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而是强调金砖国家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本卷共 3 小题,共 52 分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中国八大区域城市发展状况简表1843 年 1893 年区域 城市数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人口量 (千人) (百万人)比重(%)量 (千人) (百万人)比重(%)长江下游330498067 7.427047504510.6岭南138204429 7.0193286333 8.7东南12
16、5151526 5.8138166826 6.4西北119140829 4.9114130124 5.4长江中游303377784 4.5293390575 5.2华北4164651112 4.248858041224.8长江上游170195047 4.1202250353 4.7云贵52445 11 4.08171416 4.5总计165320720405 5.11779235083946.0摘编自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材料二 18511921 年英、法、美三国城市、农村人口变化简表(单位%)英国 法国 美国年份城市农村年份城市农村年份城市农村185150.249.8185125.5
17、74.5188028.671.4187161.838.2187230.169.9189035.464.6189172.028.0189137.462.6190040.060.0191178.121.9191144.255.8191045.554.5192179.820.7192146.453.6192051.448.6摘编自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现代英法美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看法。【答案】 (1)特点:城市总人口数量少,城市化
18、水平较低;城市数量增加缓慢,城市规模有所扩展;长江下游、岭南和东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其他地区;华北、华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原因:中国古代长期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多集中在南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弱的根源;近代开埠通商的城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口岸,鸦片战争后新兴的工商业也多集中在这些口岸城市;近代中国经济凋敝,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重重阻压,政局动荡,革命、战乱不断。(2)相同:三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进程
19、不断加快。不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早,城市化率相对较高;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开始较晩,但发展很快。看法: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社会稳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人口的自由流动能够促进城市化;重视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表格中两个时间段增长的城市数与城市人口总数可知,城市总人口数量少,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数量增加缓慢,城市规模有所扩展;由表格中不同时期城市增长数来看可知长江下游、岭南和东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其他地区;华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第二小问原因,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
20、缓慢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长期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导致城市化中长江下游、岭南和东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其他地区的原因是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多集中在南方;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弱的根源;近代开埠通商的城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口岸,鸦片战争后新兴的工商业也多集中在这些口岸城市;近代中国经济凋敝,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重重阻压,政局动荡,革命、战乱不断。(2)第一小问异同点,相同:从纵向比较来看,三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具体分析三国城
21、市化发展的水平来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早,城市化率相对较高;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开始较晩,但发展很快。第二小问看法,由英美法三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可知,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比较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缓慢,英美法三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可知社会稳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人口的自由流动能够促进城市化;重视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东西方“人民” 、 “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 (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
22、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 (民) ,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 “盲其一目以为奴征” (或在人面前恭顺) ,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 “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 “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
23、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 ,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
24、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 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答案】 (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5、(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也可给分。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 世纪末 20 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
26、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每一
27、种政体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他对法律的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每个国家的法律竞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 ”“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 ”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 ”并提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从事物的性质来说,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评析解读材料,并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一
28、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1:论题:罗马共和国时期推行公民法,帝国时期实施万民法,并最终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阐述: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为调整罗马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十二铜表法这样的公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的扩大,国际交往的拓展,为协调罗马公民与非公民间的关系,罗马法不断发展,出现了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示例 2:论题:美国颁布了 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阐述: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鉴于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积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于1787 年颁布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暴政的出现。由此建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 (言乏成理即可)点睛: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核心信息的提取和对材料的完整理解,如本题中,不能仅根据材料中“政体和法律” ,尤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提取,运用世界史例子是难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举例子。围绕罗马法和民主政治思考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