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科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 “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遺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
2、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 “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 346 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 7 项。包括“1817-1834 英属加勒比奴隶记录” 、 “索姆河战役” 、 “1914-1923 国际战俘局罪犯档案” 、 “华沙起义档案” 、“吐斯廉屠杀博物馆档案” 、 “UNRWA 巴勒斯坦难民与视频档案” ,以及今年入选的“南京大屠杀档
3、案” 。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1993 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包括文学、电影、音乐等) 、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 、 绿野仙踪 、 贝多芬交响曲 ,也有古兰经手稿、 清代大金榜 、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
4、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早在 2014 年 6 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2015 年 10月 2 日, 菅义伟又在记者会上宣称:“在日中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时期,中国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政治利用,令人极为遗憾。 ”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 ,并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5、。并强调,中国基于单方面的主张进行申请,在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存在问题。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而1970 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 “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
6、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所回忆的过去。1. 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悲剧的原因的一项是A. “世界记忆工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使得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B. 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C. 涉案国家刻意阻挠, “世界记忆名录”的入选经历相当坎坷。例如南
7、京大屠杀的入选就遭到了日本的多次抗议和强烈批评。D. 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2.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B. 世界记忆工程的宗旨是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名录中的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C. 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D. 在“世界记忆名录”现有的 346 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
8、痛记忆的仅有 7 项,可见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3. 下列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营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撒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B. “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是在 1993 年于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中达成确定的,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C. 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D. 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1970 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
9、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悲剧的原因,D 项,只是针对“南京大屠杀”来说。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结合文本内容“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
10、 ,应是“世界记忆工程”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分析与概括。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 “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是日本外务省。C项, “由于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果倒置。D 项,只是“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李雪峰黄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或者是被泥土擦得
11、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沓脊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蠕动的灰白色山羊们,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腥香,往往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觅食的鸟儿,它们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草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地方。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
12、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显得越发地沉静。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那年七月,我在紧靠庄子的后地守青。很多个夜晚,我睡不着觉,一个人半卧在草庵里抽烟或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了起来,噼噼叭叭地,像下起了一片硕大的雨滴,那响声无边无际的,一声声清脆,响亮,像石粒掉在阔大的玉料叶子上,像鸟滴在宁静的池塘里。伸头望望庵外,星粒闪烁,一弯残月斜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落雨的样子。直到第二天清晨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原来
13、是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还有一年,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庄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我们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思谋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蛇呢,但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
14、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思谋已经十多年了,思谋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
15、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一棵树了。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在鸟儿滴下梦呓,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在醒着,生长着。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拔节的玉米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顶梢的新茎比作蛋黄等,形象鲜明、生动。B. 作者守青的地点以及不时醒来驱赶猪獾的行为,为下文描写玉米拔节的声音提供了一个的契机,自然而然,毫无牵强之感。C. 作者笔下的暮色乡村虽然没有小桥流水的淡雅,却充满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具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安然、和谐之美。D. 文章虽无隽永的哲理话语,但通过对乡村之景特
16、点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惊叹与欣赏并引发读者的深思。5. 文章第段说“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而在第段又说“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 。这样写是否矛盾,又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文章的题目是“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从全文看,哪些东西是醒着的?请加以分析归纳。【答案】4. A 5. 不矛盾。第段仅仅说“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为下文泡桐的再次生长作了铺垫,因而似是出人意料,实是情理之中,所以不矛盾。突出了静夜中醒着的东西的强大,表达对生命的赞颂,更能凸显主题。 6. 七月的玉米和土地是醒着的,玉米在静夜里清脆响亮地拔节,土地在滋养着成长的生命。春天的泡桐是醒
17、着的,它在静夜里悄悄地吐着嫩芽。被压抑和阻挠的泡桐的灵魂是醒着的,它在守卫着生命的坚强。时光是醒着的,它在默默地流转的暗夜中慢慢改变醒着的事物。【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赏析。A 项,信息错位。 “顶梢的新茎比作蛋黄”不是玉米拨节时的内容而是拔节后的内容。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分析“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我想” “或许是永远睡着了”分析, “或许”是我的推断内容,为下文泡桐的再次生长作了铺垫,因而似是出人意料,实是情理之中。结合下文内容“竟长出一
18、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分析, “竟”写出我的意外,也写出了静夜中醒着的东西的强大,表达对生命的赞颂。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醒着的东西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了起来,噼噼叭叭地,像下起了一片硕大的雨滴,那响声无边无际的” “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 ,七月的玉米和土地是醒着的;“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 ,春天的泡桐是醒着的;“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
19、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 “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 ,被压抑和阻挠的泡桐的灵魂是醒着的等。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在醒着,生长着” ,时光是醒着的。(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材料一: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
20、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本、2.48 本、3.22 本和 3.26 本,呈现
21、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至64.0%,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4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OO 后的数字阅读
22、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2014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1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07年上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4.56 册、成年
23、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领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 64
2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初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体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
25、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 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 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
26、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A. 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 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
27、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7. B 8. BC 9. 示例:制定我国的阅读法 ,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国民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
28、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 ,A 项, “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 项, “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D 项, “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 。故选 B。8.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 项, “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纸质书图 2
29、015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4 年,原文第一段为“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 ;D 项, “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原文最后一段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 ;E 项, “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故选 BC。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把握题干,确定答
30、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
31、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
32、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 ”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
33、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选自明史沈有容传 ,有删改)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B. 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C. 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D. 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 。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 “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 “海
34、内”指国内, “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C. “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D. “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B. 沈有容作战勇猛。在指挥刘家口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C. 沈有容爱护百姓。朗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D. 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
35、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2)有容叹日“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2)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
36、语等断句。 “二十九”修饰“健卒” ,排除 A 项、B 项。 “迎击”的主语包括“二十九人” ,排除 D 项。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贩冠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37、。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B 项,结合文本内容“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分析,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 项,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语屿、铜山”可知, “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
38、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去”译为离开, “息肩”译为平息, “赉”译为赏赐。 (2) “一旅”译为一支, “张”译为嚣张, “克”译为能、能够, “济”译为成功。参考译文: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住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贩冠退走了才回来
39、,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延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教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
40、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宁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 ,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 五
41、六句通过“石角钩衣” 、 “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丽景色。D. 此诗运用了“反言” ,如“恼煞人” ,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E.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15. 前人引南史注释中“小乌巾” ,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CE 1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
42、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 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本诗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并无物是人非的感叹。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 ,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43、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手法入手,细节含蓄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最入微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的“_,_,_”这一观点是相同的。(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44、,写兵士们欢欣鼓舞地饱食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歌的两句是“_,_” 。【答案】 (1). 青 (2). 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 (4). 八百里分麾下炙 (5). 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麾” “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夜深了,一切都静悄悄的。恍惚之中他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动物的黑影,掠过他的头顶,腾空而去。两亿零八百万年以前,又一次大规模物种天绝灾难发生了
45、,首当其冲受害的是海洋生物,某些陆生动物也未能幸免。他的毕业论文,研究不充分、中心不突出、论据不恰当,简直是不刊之论。高长山的书法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极大兴趣。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六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 5 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十一”长假期间,各种景点的消息络绎不绝,网友们不断搜索并发布自己出游的照片,以使大家可以互相借鉴。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望文生义。首当其冲
46、:这个成语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属中性词,不固定作为褒义或贬义解释。望文生义。不刊之论: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秘而不宣: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适用对象不当。18.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逃 130 元的门票,人和老虎最终都死了,而这却并未结束,两种不同的死亡,迅速在网上掀起了“挺虎派”和“挺人派”对立的热浪。B. 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C. 数字经济
47、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并流行于上世纪 90 年代欧美国家,近二十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两化融合、信息经济等概念也属于这一概念的范畴。D. 今天外国小朋友远道而来参加联谊活动,同学们都热情地在学校里与他们交流,带着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 项,主语混乱, “为了”的主语是人。C 项,缺少宾语,应该在“欧美国家”后面加“的经济形态” 。D 项,语序不当, “热情地”应移至“交流”之前。19.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
48、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B. 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C. 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 ,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 ,生动幽默)D. 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49、从 B 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后一个“巴金“指巴金本人,不属于借代。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菟丝子是一种典型寄生的植物。菟丝子的寄生会造成作物减产,_:一是菟丝子深入宿主,获取生长所需的一切;二是缠绕在宿主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_?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神奇武器吸器,菟丝子通过吸器完成寄生。菟丝子除了从寄主转运营养,_。这样看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菟丝子窃取寄主的营养,但是也能帮寄主除去病菌。【答案】 (1).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 (2). 菟丝子是怎么实现寄生的呢 (3). 也能转运寄主的病菌【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一是” ,第空注意后面的“通过吸料成寄生” ,第空注意后文“病菌” 。21.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